APP下载

浙江“十二五”发展战略的若干问题

2010-05-25史晋川

浙江经济 2010年5期
关键词:十二五工业化浙江省

文/史晋川

(作者为浙江大学经济学教授)

本文着重讨论浙江省“十二五”时期发展战略的四个重点问题: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二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途径;三是空间布局优化的方式;四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动力结构。

经济发展速度:快与慢

快与慢的问题主要关系到浙江省“十二五”期间经济发展速度的问题。对于区域经济发展速度的问题,“十二五”研究中尽管在大的方面看法相同,但在具体的发展速度指标方面存在不同的意见。浙江“十二五”期间的经济发展速度,“快”是怎么个快法,“慢”是什么样的底线,可能的分歧会出在对参照系的认识上,不同的研究者都会有自己的判断标准,这些标准实际上就是参照系。参照系可能涉及到四个方面的问题,即发展阶段、发展目标、发展环境和发展动力。

关于浙江的经济发展阶段,目前有两种表述:一个表述就是浙江省处在工业化的中后期,另一个表述就是浙江省目前的发展阶段是处在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向高收入国家或者地区的门槛水平迈进的过程中。这两种对发展阶段的判断在本质上并没有矛盾。工业化的中后期主要是从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工业结构角度做一个判断,而从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向高收入国家或者地区过渡的判断,主要是从经济发展的结果或者说人均GDP,从收入标准来划分发展阶段。这两种划分在某些程度上是可以统一起来的。

目前浙江省是人均GDP6000多美元,从省里一些研究报告中可以看到,一些研究表明美国从6000美元到1万美元的发展是多少时间,英国是多少时间,法国是多少时间,这种比较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作用。但是现在谈浙江人均GDP6000美元,必须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不同时期的美元的含金量是不一样的。浙江大学课题组在做杭州市跨越1万美元发展战略的总体思路时指出,2007年的2.5个美元相当于1980年的1个美元,从这个标准来看,不能过高地评估浙江人均6000美元发展阶段的实际发展水平。在杭州市的课题研究中,杭州按户籍人口是1万美元,按常住人口是8000多美元,除2.5后也就是3000-4000美元。这个发展阶段的评估是不是太低了,课题组专门找了一个国外城市作比较,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经济还有行政区划的层级都是跟杭州市差不多的,就是日本的京都市。以日本的京都市为参照,然后用人均收入、恩格尔系数,户均汽车拥有量、人均用电量等等一系列指标跟杭州做比较。比较后发现,杭州市最好的指标大概是京都市上世纪80年代中期水平,差一点的指标是京都在上世纪70年代的中期水平,总体上对应下来,杭州的发展水平跟京都的上世纪80年代初的发展水平实际差不多。所以,不要过高地估计浙江的经济发展阶段,否则在战略研究时对发展阶段判断会有误导,以为浙江现在发展水平已经很高了,总量已经很大了,区域经济发展到了由于经济总量基数很大以至于要影响到发展速度的这样一个阶段。经济发展阶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更直接地说,浙江经济的发展阶段可能没有人们想象的高,区域经济实际上还是有着相当大的发展潜力。

关于浙江经济的发展目标,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参照系。2008年浙江的人均GDP肯定是过了世行所规定的三个档次(高收入、中等收入和低收入)中的中等收入的平均水平,中等收入的平均水平是5000多美元。现在的问题是要不要在“十二五”期间提浙江省的总体发展水平要迈入高收入国家的门槛,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发展目标问题。如果说,这个目标确实需要提,那么浙江区域经济的增长速度应该是多少。2001年世界银行在划分不同收入等级时的标准,高收入是1万美元,到2008年发布的世行报告,标准已提高到11456美元。也就是说,在7年当中,世行对于高收入国家的门槛标准已经从1万美元提高到11456美元,将近提高了15%。倘若用这一方法去做简单趋势外推的话,2008年到2015年是7年,如果这7年当中依照这样一个趋势的外推,还是15%的话,那么就要增加2000多美元。这意味着到2015年高收入国家的门槛不是11456美元,而是13500美元左右。如果是这样,那从2008年的6078美元,7年后要到13500美元,这意味着差不多要翻一番多。如果说7年当中翻一番,那增长率就是10%,可能还要多一点。

于是又有两个问题,第一,我们讲的是人均翻一番,人均翻一番比总量翻一番所要求的经济增长速度还要高,因为还有人口自然增长。所以,如果人均增长10%,总量10%以上,发展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第二,比较有利的因素是在这7年当中,人民币基本上一定会是升值的,人民币升值的因素可能会抵消掉因为人均要求更高增长率这个因素,如果这样来考虑,可能大概需要至少年均9%多一点的经济增长率。就是说,如果省里在“十二五”期间要确定跨入高收入国家或地区门槛这个目标的话,人均GDP增长9%是必须要考虑的。此外,省里很多研究报告中都讲到一个问题,即中等收入国家陷阱,或者叫“拉美陷阱”。笔者认为,如果在“十二五”期间,浙江不提跨入高收入国家门槛这个目标,则经济增长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是不进则退的局面,就是说,有可能会陷入到中等收入的陷阱中。所以,从发展目标来讲,第一,要确定“十二五”时期跨入高收入国家门槛这一发展目标;第二,如果要确立这个发展目标,考虑到美元的汇率、人均和总量的增长率的关系等等,必须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人均GDP9%或略高的增长率,是很有必要的。

关于发展环境,这也是一个关系到速度快慢的很重要的参照系。发展的环境到底怎么看,有偏乐观的判断,也有偏谨慎的判断。但是,笔者认为,国际经济从2010年以及“十二五”的整个趋势,至少在“十一五”后期和“十二五”的前期,是在振荡中缓慢复苏,到“十二五”的中后期,国际经济会有比较明显的复苏。从短期来看,贸易摩擦一定会相应的增加,美元的波动频率也会增加,但近期不会大幅度贬值。从长期来看:一是国际分工的格局会变化;二是中国的需求动力结构会变化。发达国家在后危机时代复苏过程中一定会对实体经济更重视,但是它对实体经济的不同部分的关注和重视程度是不一样的,对新能源、高科技这些实体经济会更加重视,但传统制造业的一些价值链环节,有可能会加快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对浙江经济发展是很大的机遇。至于需求动力结构的问题,将在下面分析。

从区域发展环境角度来讲,关键是区域转型升级。区域转型升级,如果真正展开做得好的话,而在这个阶段又没有相应的经济增长速度体现出来,这是矛盾的。有可能在转型升级启动的时候,会影响增长速度。但是一旦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展开了,深入推进了,对经济增长的速度一定会有一个比较有利的影响。如果转型升级在“十二五”发展阶段最后没有体现在相应的增长速度上,转型升级不能说是成功的。至于浙江的经济与全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相比,原来30年是高速,现在及今后一个时期可能会是跟全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基本上同步或者是略快的发展阶段,到区域经济总量过了1万亿美元之后,基数才可能会真正影响到发展速度,即2015年之后才会从平稳较快增长到平稳增长。笔者认为,“十二五”期间的增长速度是从高速增长到平稳较快增长。

产业转型升级:新与旧

“新”与“旧”要回答的是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途径问题。在很多研究“十二五”的报告中,都提出来了全面转型,无论如何界定全面转型的内涵,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即经济转型是全面转型中非常核心的问题,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又是经济转型的最核心问题。

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有三种类型:第一,在三次产业层面上,原来做“二产”,现在转到“三产”上去,即产业间的转型。例如,中南集团原来是做建筑的,现在成立了中南影视集团,做动漫创意,进入文化产业,这就是一种产业间转型。第二种转型升级是还在原来的产业内,从产业内制造业比较传统的领域跨到一个新的领域去了,这也是一种产业转型。例如,正泰集团原来是做低压电器的,现在做光伏,光伏还是制造业,但是从原来的传统制造业进入到一个跟高新技术新能源联系在一起的制造业。这是一种在“二产”内跨行业的转型。第三种转型是在原来传统制造业内部的转型升级,例如,浪莎集团原来生产袜子在制造环节上有很大优势,现在利用这个优势把规模做大的同时,向价值链更高的前端设计和研发拓展,向价值链更高的后端品牌和营销去拓展,在传统制造业内部从制造环节向价值链更高的两端走,即做价值链的升级,这是行业内的转型升级。

这三种类型的转型升级对浙江产业转型升级都非常重要。但是,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在近期和在中长期,浙江的转型重点怎么放?转型的重点在不同时期的过渡怎么完成?笔者觉得,可能在近期——“十一五”的后期和“十二五”的前中期,浙江省的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还是应该放在推动第三种类型转型升级上,同时兼顾第一和第二种类型。后两种类型的转型升级应该在“十一五”的后期和“十二五”的前中期做好准备,然后到“十二五”的后期再完成转型升级重心的转移。

确定转型升级重点的理由是:第一,浙江现有的经济基础。浙江现有的制造业基础是传统产业,相对来说劳动密集型,低加工、低附加值的产业占了非常大的比重。从应对危机和后危机时期的发展趋势看,包括从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需求的角度来看,传统产业还是有一定的市场需求潜力的。但是要通过数量的扩张来发展这些产业,来生产更多的GDP,这是不可能的。对于这些产业,希望寄托在它走向价值链的高端。笔者曾经举过一个例子,一个企业的半打袜子出口到美国市场大概是18美元,而出口企业自己只拿到5美元,也就是说,近75%是美国人拿走的。为什么呢?因为美国人设计给他,他打样完之后美国人发订单,订单下来他做好之后贴好美国的标签,然后到美国销售。但是,如果产业内的价值链转型升级做得好的话,尽管袜子出口数量没有增加,但是在价值链的份额上增加的话,如果从5美元能够变成9美元,相应的工业产值就增加了80%。而且现在你拿到的5美元,其中形成增加值及GDP的比重是很小的,多半大概是原材料、折旧之类的,而在5美元的基础上你拿得越多,其中越多的部分是增加值。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近期以产业内转型升级为重点,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选择。

第二,要完成产业转型升级,完成浙江经济全面的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转型升级的主体是谁?一定是现在的浙商,而现在浙商又大量的分布在传统的制造业,这些浙商应该是创新和转型升级的主体。浙商的积极性不调动起来,转型升级就缺少微观基础。扎扎实实地把现有的创业创新主体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做自主创新、产业升级,这是更加实实在在的做法。当然,我们还是要强调,在“十二五”的后期,无论如何也要努力地实现转型升级重心的调整。这种重心的调整,本身就意味着前面阶段那个重心的转型升级是做得比较好了,所以才能够比较快的做转型升级重心的调整。

这种类型的转型升级有两个条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是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规范的市场竞争秩序的维护;另外一个就是空间结构的调整。

空间布局的优化:大与小

“大”与“小”是一个空间布局优化以及侧重点和平衡兼顾的问题。处理“大”与“小”两者关系的核心是城乡统筹、科学发展。但是,城乡统筹是一个大的原则,放到浙江省怎么来看?所谓“大”就是指大城市,所谓“小”就是指县域经济及中心镇的建设,这就是“大”与“小”的空间结构关系。

第一,不同发展阶段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在工业化的前中期,特别像浙江这样的区域,工业化是农村工业化为主,城市化是城镇化为主。可以看到,农村工业化为主的工业化和城镇化为主的城市化,最好的发展空间的载体就是县域经济,因此浙江省曾经是全国省管县唯一的省份,这对浙江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浙江多的时候在全国百强县中有33个,占1/3。但是也应看到,当工业化到中后期之后,尤其是像杭州、宁波这样的地区,经济的发展不仅要靠工业经济规模的扩张,更重要的是要靠工业化的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包括产业转型升级。产业转型升级靠什么呢?转型升级所要求的生产要素跟工业化前中期是不一样的,需要的生产要素是更高端的要素、质量更高的要素。同样是人力资源,工业化前中期的劳动力小学毕业、初中毕业的就行了,而现在要转型升级,尤其是行业内转型,要研发人员、设计人员、广告策划人员、营销策划人员等等。融资方面,企业前中期有一些小额融资启动就可以了,后期要跟银行打交道,而且不仅是在间接融资上打交道,可能还要走到直接融资的资本市场上,搞创业板等等,各种各样的金融工具都要利用起来。运输和物流条件也是大不一样,对信息的要求也是大不一样。一句话,到了工业化的中后期,尤其是像杭州和宁波这样的地区,中心城市地位的确定、城市框架的拉开、城市创新功能的完善,城市的要素集聚和经济辐射能力就需要越来越突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在工业化的中后期是要靠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来提升工业化水平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须认识到,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中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关系是不一样的,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大城市和中心城市的地位更重要了。

图/新华社

第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能说浙江省到了人均6000美元以上阶段,整体上已经开始进入了工业化的中后期,在浙江省的空间布局上就只要注重大城市和中心城市,县域经济和中心镇就可以不注意了。在朱家良研究员的一份报告里面提到:按市县为单位计算的浙江省内的人均GDP,2008年浙江省达到或超过人均6000美元的只有8个市的市区和15个县市,没有达到这个水平的占全省的土地面积的72%,占全省的户籍人口的54%。这就说明,尽管浙江总体是上6000美元,是工业化中后期的发展阶段,但是,区域内发展的不平衡问题,还是客观存在的,正因为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所以必须做分类指导。在发达地区,要强调中心城市大城市,但在强调“大”的同时也不能放松“小”。一方面,在大城市发展中去构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网络,例如杭、宁、温都市经济圈。同时在一些欠发达地区,扩权强县,强化小城市和中心镇建设。

需求动力结构:内与外

“内”与“外”的问题就是在浙江区域经济下一个发展阶段中如何利用内需和外需这两种需求动力。浙江下一个阶段的发展,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来讲实际上是三大块:第一是改革开放,这是制度创新的动力;第二是科技创新、自主创新,这是改善供给或资源配置效率的动力;第三是内需和外需,包括内需当中需求结构的变化,这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需求动力结构。

众所周知,1998年浙江省的出口占GDP的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还要低,但是到2008年已经是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出口占GDP比重大概是52%多。这样高的比重实际上是有问题的。问题就在于国内的需求,老百姓的消费需求结构,实际上从1998年已经开始转变了。1978年到1998年老百姓的需求结构主要是吃穿用为主,1998年到2002年整个国家的居民对吃穿用的需求还在增长,但是增长的势头开始放缓了,2002年之后新的需求释放出来了,新的需求就是住行:住宅、汽车、道路、电子通讯、高等教育、旅游。而浙江省从1998年到2008年这10年当中,浙商在国内消费需求结构发生变化之后,传统的需求相对满足,增长速度放缓之后,没有非常积极的顺应国内的需求结构的变化,做更多的产业结构的转变和产业的升级。即使在传统吃穿用的产品里面,老百姓的需求也在变化,原来有衣穿就好了,现在要穿皮尔·卡丹、阿迪达斯,而企业没有很好的做这种产业升级的调整。浙商基本上是利用这个阶段国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包括国家鼓励出口。在出口退税这个大的环境下,大量的企业在国内市场传统吃穿用产品需求增长缓慢时,就转向国际市场去出口,所以在10年当中出口迅速上升,而且在出口过程中,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的转型升级,则重视得不够。

金融危机前中国的需求动力结构中是投资第一、出口第二、消费第三,现在反危机的过程中,需求动力结构已经是投资第一、消费第二、出口第三。从中长期的角度来说,特别像浙江省这样的已经完成了大规模区域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省份来说,国内的消费需求,在三大需求当中对区域经济的拉动力量的位置一定会逐渐地往上移。如果浙江省看到和把握这个趋势,在新的发展阶段完成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一方面去更好地满足新的需求,另一方面去更好地满足传统需求里的中高档需求,充分利用需求动力结构的转变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对于外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非常明确要强调促进出口需求的稳定增长,尽管外需对中国经济的拉动力量无法恢复到2006-2007年25%-30%的贡献率,但是外需的贡献保持在15%左右是没有问题的。特别是现在外需开始恢复的时候,全国的出口企业已经在上一轮外需下滑之后形成一种洗牌局面,浙江的出口企业怎么率先通过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在外需恢复的过程中,通过新一轮洗牌重新占领更多的更高端的外需市场,这对浙江省下一步经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猜你喜欢

十二五工业化浙江省
《初心》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浙江省第一测绘院
2018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2017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工业化住宅渐行渐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