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逃课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2010-05-23王栋沈亚宾张霁

中国经贸 2010年24期
关键词:经济人经济学分析

王栋 沈亚宾 张霁

摘要:现代中国社会高等教育的覆盖面越来越广,但大学生的教育质量却未同步提高,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于大学生逃课现象日趋严重。我们通过实践调查,对这一现象进行经济学原因分析并提出改善措施。

关键词:逃课;经济学分析;经济人

一、问卷调查研究

1.受调查学生分类比例:从性别上看,男生占43%,女生占57%从家庭看,城市学生占24.5%,乡镇学生占36.0%,农村学生占39.5%。

2.调查结果如下:

关于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逃课的调查没有不能逃课的占29%,能够学到专业知识的课占到20%,非常吸引自己的课占到17%,老四海要点名管理严格的课占到33%。

关于逃课对就业的影响的结果:学习更好的占到27%左右,肯定会逃课的占到22%,没想过逃课的37%,其余的责问不挂科就不会逃课的比例。

关于常见的逃课原因分析结果如下图:

二、经济学原因分析及提出相关措施

下面我们就将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在学生、教师、学校三个方面对逃课现象进行分析。

1.学生角度

从经济学角度看,作为逃课当事人的学生可以作为“经济人”,通过它与课程设置、师资教育、市场需求之间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从而了解他们选择逃课的原因分析。初步的解释是,逃课现象是经济行为人在课程市场信号传递强度及逃课成本的约束条件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选择行为。一门课程的市场信号传递强度取决于市场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确定某种信号进行度量时预期收益与度量费用的比较,预期净收益越大,被选择作为市场信号的可能性越大,其市场信号传递强度越大,可见,逃课现象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逃课成本取决于课程的性质特点、考核方式和制度约束的软硬程度。

学校要想解决逃课问题,在课程设置上要注意满足学生对自身利益的追求:(1)对修不同的课程所获得学分数进行妥善设定,使得所得学分数与其实际价值相当。(2)增开一些市场信号强度大的课程,借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3)课程的设置尽可能体现市场需求的偏好,要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作造度调整。

2.教师角度

教师是课程的供给者,是提供授课服务的主体。在调查中超过50%的同学对其授课老师的教学并不满意,我们发现这与现行的教师职称评级制度的弊端有很大的关系。职称评级制度有以下几个特点:(1)资源的高度稀缺性。(2)大学教师职称的评定过度依赖科研这一项目。

事实上,理论学术水平只是一个优秀教师的一部分,对加强课堂质量,优秀的授课能力更为重要。我们建议,在学生对教师评价的基础上,期末由校方统一出考卷进行考试,并由校方统一批改,将各班平均成绩作为对老师授课水平评价的另一个指标。这使得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的影响大大降低。综上,假设学生对老师的评价为A,给定其权数为60%,期末学生考试平均成绩为B,给定其权数为40%,则老师的考评分数Z=0.6A+0.4B,假设100分为上限,则可得表格:

其中,红色分数为优秀分数,蓝色分数为不合格分数。将该分数纳入教师职称评级当中,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从而大大减少学生的逃课率。

3.学校角度

学校在这个问题上可以与政府之于市场的作用类比来看。

首先,学校规定学生必须上课,实际上是给与“配额”,缩小预算集的区域,这常常会带来福利净损失。我们已知逃课的学生可能会去玩游戏等,但根本原因在于上课的效用太低。针对这个问题,学校显然应该负起一定的责任。在课程的安排方面应该使其达到帕累托效应,充分考虑实用性以及可行性。

参考文献:

[1]陈刚:大学生“逃课”的心理动力分析及对策[M],中国青年研究,2005

[2]何光:解读大学生逃课现象[N],中国教育在线校园通讯社,2007

[3]杨光钦:功利与学术平衡:大学面临的永恒任务[J],中国高教研究,2005

[4]李武江:《市场信号传递、逃课成本和人才度量费用》,嘉兴学院学报第18卷第2期,2006年

猜你喜欢

经济人经济学分析
奢侈消费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学龄前幼儿纯粹经济人假设研究
“经济人”视角下的我国公务员行政伦理建设
公共选择理论方法论及其评析
反洗钱若干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经济人”和“道德人”理论视域下公民道德治理论析
从“经济人”到“生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