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2008年11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2010-05-22胡光煦张明伟
胡光煦,张明伟,安 薇
(湖北省中山医院药学部,武汉市 430013)
湖北省中山医院自2002年成立了由临床医师、护师、药师共同组成的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小组以来,实行ADR报告制度,对门诊、急诊及住院患者的ADR进行监测,临床药学室则每季度对ADR进行评估和分析。为进一步了解ADR发生的规律和特点,降低ADR的危害,促进用药安全,现对我院2008年收集的117份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湖北省中山医院2008年收集的117份ADR报告。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从患者性别、年龄、药品剂型、给药途径、合并用药情况、药品种类分布、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生ADR患者性别与年龄分布
117例 ADR中,男性 48例(41.03%),女性 69例(58.97%),女性的ADR发生率比例明显高于男性。发生ADR患者年龄分布见表1。
2.2 引发ADR的药品剂型与给药途径分布
表1 发生ADR患者年龄分布Tab 1 Age distribution of patients inADR cases
117例ADR中,引发ADR的药品剂型与给药途径分布见表2。
2.3 合并用药情况
117例ADR中,单一用药104例(88.89%),合并用药13例(11.11%),其中2种药物合用的10例,3种药物合用的3例。
2.4 ADR涉及药品种类分布
117例ADR共涉及10大类药品共计46个品种,其中有9类共计20个品种抗微生物类药引起ADR 69例/次,占ADR总例/次的58.97%。中药制剂7个品种15例/次(艾迪2例、丹参酮ⅡA磺酸钠1例、复方甘草酸苷灭菌粉末4例、冠心宁2例、红花黄色素1例、茵栀黄2例、银杏达莫3例),占ADR总例/次的12.82%。其它类共19个品种33例/次,占ADR总例/次的28.21%。ADR涉及药品种类及分布见表3。ADR涉及抗微生物药分布及具体临床表现见表4。
表2 引发ADR的药品剂型与给药途径分布Tab 2 Distribution of dosage from and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ofADR-inducing drugs
表3 ADR涉及药物种类及分布Tab 3 Category and distribution ofADR-inducing drugs
表4 ADR涉及抗微生物药分布及具体临床表现Tab 4 Distribution ofADR-inducing antimicrobial drugs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
2.5 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与临床表现及具体药品分布
117例ADR累及皮肤及其附件、全身、心血管系统等器官或系统。其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所占比例最大,64例/次,占54.70%,其次为全身反应。最为严重的ADR为核糖核酸注射液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和银杏达莫引起的支气管痉挛。ADR累及器官与临床表现及具体药品分布见表5。
2.6 转归
在ADR发生后,一般停止使用可疑药物并给予对症治疗后,均可痊愈。117例ADR报告中,治愈112例,好转5例,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年龄≤20岁患者有6例,占总例数的5.13%;年龄>60岁者有23例,占总例数的19.66%。儿童患者体内脏器、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血浆蛋白结合率低,因而药效学和药动学发生改变,较易发生ADR。老年人心、脑、肝、肺、肾等主要器官的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衰退,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过程;其组织器官老化,对药物的反应也有不同的变化,故老年人用药应注意剂量个体化、用药依从性、药物与饮食之间的相互作用[1]。
表5 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与临床表现及具体药品分布Tab 5 Organs and systems involved inADR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
儿童临床用药应严格按药品说明书规定的用法用量及疗程用药,切忌超量、延期应用。根据儿童的生理病理特点,小于6岁的儿童应避免高浓度、短时间、大剂量静脉给药,提倡局部用药;应仔细询问既往病史及家族史,有过敏史者应禁用同类药物[2]。
目前,在我国市场上流通的许多药品的剂型、规格尚不能满足儿科用药需求;很多药物没有儿童用药的研究数据。因此,必须加强儿童用药剂型,特别是适合不同年龄段儿童需要的药物新制剂、新剂型的开发,满足儿童临床治疗的需要。
ADR发生人群以18~59岁所占比重较大,可能与我院就诊以18~59岁人群居多有关,但不排除小儿与老年患者ADR漏报、瞒报的情况。
117例ADR中有101例是静脉给药的方式引起的,约占86.32%,这与注射剂直接进入体循环,直接作用于靶器官有关,同时ADR发生率也与静脉给药的配制、药物浓度、药液pH值、温度、药液的放置时间、滴注速度等因素密切相关。静脉给药是一种风险较大的给药方式,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采用口服给药,特别是门诊患者[3]。此外,应加强输液配置中心的建设,保证输液配置环境洁净,避免因输液配置条件不佳引发的ADR。
抗微生物类药引起的ADR共69例,占全部ADR例数的58.97%,居首位,与目前抗生素用量较大密切相关。发生ADR最多的药物是氟喹诺酮类药物加替沙星,因该药物对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菌均有作用,且无需皮试,在医院常被作为无药敏结果指导下的经验用药。另外,尤其要注意头孢菌素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喹诺酮类药物对血糖的影响,以及某些药物导致QT间期延长的情况。
收集的117例ADR中,中药制剂ADR 15例,占全部ADR例数的12.82%,均为注射剂。中药制剂的ADR常与其制备工艺、附加剂使用、微粒变化有关。同时,还与溶媒的选用、配伍联用以及征候有关。因此,使用中药制剂时,应严格掌握适应证,优选处方,严格按说明书使用,加强用药监护,加强质量控制,留心易发人群[4]。
中、西药有许多不同之处,中药发生ADR时,除制剂因素外,往往还要考虑饮片的来源、产地等复杂情况。虽然收集的117例ADR中未见中药饮片ADR报道,但中药制剂组分较多,尤其是煎剂,一般多为大处方,在目前使用的统一的ADR报告表中无法填写,特别是在还未确定可疑成分时,不能反映出所用药物的全部情况,因此应该根据我国传统医学的特点,另行设计中药ADR报告表。适应中药ADR监测的需要是很有必要的。
ADR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发生比例最高,其次为全身反应、心血管系统损害、神经系统损害、消化系统损害、循环系统损害等。皮肤及其附件ADR占首位,可能与2个因素有关:(1)皮肤毛细血管丰富,某些药物皮肤富集,增加了药物对皮肤的损害;(2)各种ADR主要为变态反应所致,很多药物本身即为抗原或半抗原,进入人体后较易引起超敏反应[5]。
ADR监测是一个团队协作的工作,需要有完善ADR监测报告制度,完备的ADR监测网络,科学的ADR监测培训体系来维系。医院应该进一步加强医务人员对ADR认识的培训,加强重点药物如抗微生物药和中药制剂ADR监测,定期对收集的ADR报告进行分析、总结,及时通报,加强医、药、护三者之间的合作,共同做好ADR监测工作。
[1]程术芹.老年人的药物不良反应及预防[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6):798.
[2]杨丽君,邓剑雄,林国良,等.323例儿童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08,5(2):111.
[3]王海容.药物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J].中华现代医学与临床,2006,4(5):57.
[4]李淑兰,高玉兴,张 薇.谈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及对策[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1):742.
[5]衣淑珍,付秋生,凌 云,等.我院338例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药房,2003,14(3):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