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指导学生学会读书
2010-05-12李国营
李国营
[摘要]读书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很好的方法,新课题标准也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作了具体的规定。课外阅读就成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生有效实用的读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语文学习 课外阅读 读书方法
读书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做为教师,教会了学生读书也就教会了学生对语文的自主学习。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逐步发现:学生的阅读能力令人担忧,阅读水平不容乐观。为此,教给学生有效的读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新课题标准也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作了具体的规定。这样,课外阅读就成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生的读书水平亟待提高。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摸索出了一种实用的读书方法。
一、扫除障碍,读通全文
对于喜欢读书的学生来说。如果一篇好的文章到手,那一定是先睹为快。然而由于中学生识字量的限制,不可能对文章中的每一个字都能认识,这就需要先扫除文字障碍。而要解决文字障碍,可以求教于教师、同学,也可以借助于工具书。我们常说:字典是一位不开口的老师。中学生利用工具书既可以读通课文,又可以在查到字音的同时了解一下字意,为下一步读懂课文做一下铺垫。待每一个生字都已经克服,就不仅读通了文章,同时还增大了识字量,为以后进行课外阅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步克服了学生读书时囫囵吞枣的习惯,避免了读书中抄近路、想偷懒的错误做法。还控制了有些字念偏旁、有些生字不认识一带而过的应付做法。
二、趁热打铁,读熟文章
学生课外阅读的目的之一是为写作积累素材,由于初中生的读书能力有限,很难做到读一遍文章就可以读准确。因此,在读通课文之后,必须趁热打铁把文章读熟,才能不至于很快遗忘。根据心理学中有关记忆规律的原则,及时复习是克服遗忘的最好办法。所以,学生在扫除文字障碍之后,多读几遍达到能够熟练的朗读,做到一字不错,可以保证在以后能准确运用。在这一环节中我还鼓励学生摘抄文章中的佳句,扩大词汇的积累,以备自己在写作中能运用。
通过这一读书步骤的要求,学生读书逐渐养成了习惯,变得愿读书、爱读书。这样,在书的大量通读中,学生积累了不少东西,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深解内容,体会思想
在前面读通、读熟的基础上,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的语感,对文章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如果能进一步地展开阅读,并能努力地去理解每一个句子,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内容,进而体会文章思想。达到真正的读懂文章。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大量阅读中就会自然地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就形成了较强的语感。这样,学生读书越来越轻松,读书的兴趣也就越来越高,理解文章能力也会越来越强。在真正读懂了文章的基础上,再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学生既进行了小练笔,提高了写作能力,又进一步扩大了语言的积累,充分起到了课外阅读的作用。在这一步骤中,学生先是对文章内容有了正确的理解、把握,进而又对其内涵有了深刻体会,这样,就明显改变了以往死记硬背的读书方法,还大大纠正了以往有些学生读书不成句的现象。
当学生对文章内容能够真正理解之后,也就有了自己的认识。这时,再要求他们能有感情地读出来,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文章中的乐趣。久而久之,学生自己就会对文章进行再创造,也就在无形中提高了自己的阅读能力。这时,再进一步鼓励学生写出自己对文章的看法,大胆对文章的各个方面进行评价,也就是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又逐步形成了独立写作的能力。最后这一步骤使学生在读书中感受到了其中的乐趣,读书习惯不断得到加强,原来那种和尚念经式的读书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代之的充满感情的优美朗读。
通过以上读书方法的指导,我们班学生的读书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学生的读书热情更加高涨,读书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在教学中,我又不失时机地展开了一系列的读书竞赛、读书有奖问答等活动。现在,课本中的有些课文学生都能熟练背诵,他们还阅读了大量的课外书,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高。
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师教学中亟待提高的两大能力,望各位同行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挖掘学生的潜力,用心培养每一个学生的阅读及写作能力!提高每一个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四、全民教育和基础教育
1.全民教育内涵。全民教育是为了应对全球大量儿童失学、成年文盲比例高、教育质量低下和教育不平等等严峻挑战而发起的,以1990年《世界全民教育宣言》为标志,全民教育以“教育是一项基本人权”,人人具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作为思想基础,其基本目标就是满足所有人的基本学习需要。
2.“基础教育”内涵在变化。“基本学习需要的范围及其满足的方法因各个国家和文化的不同而不同,并不可避免地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各国可以确定“任何被认为是更高层次的基础教育”以及普及教育的标准和目标;从关注教育机会为重点,转向教育机会以和教育质量并重;被关注教育对象更趋于集中。资源将优先投向那些处境不利的群体和地区;更加重视教育中性别的不平等;全民教育成为全球共同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