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社会学的出现与发展
2010-05-10魏洁
魏 洁
摘要:现代主义设计对其后的各种设计模式都起到了极其深远的指导作用。当技术的发展为这种多样化的需求提供了实现的条件后,设计也就从以现代主义为主而走向了多元化。本文从社会模式设计的基本特征、基本准则,以及设计社会学理论的构建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设计;社会学;社会模式;发展;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J5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09)07-0041-02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从“新艺术”运动到“装饰艺术”运动的设计变革中可见一斑。英国工业革命后,机器的批量生产带来产品艺术质量的急剧下降和消费者艺术品位的降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新艺术”运动企图在艺术、手工艺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复兴手工艺的优秀传统。而机械化生产方式深深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传统的手工艺制品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于是,一种具有发展潜力的新风格一“装饰艺术”风格产生了,“装饰艺术”在设计上采取折衷主义立场,设法把豪华、奢侈的手工艺制作和代表未来的工业化特征合二约一。它考虑到了人们对产品形式的多样化需求和对精美手工制作的热爱,还部分照顾到了批量化生产的要求,所以风靡一时。然而,以当时还显稚嫩的工业技术水平,要让大机器批量生产的产品兼具手工之美实非易事,能同时满足这两方面条件的设计少之又少,因而,“装饰艺术”运动经过短暂的流行后,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便逐渐势微。与手工技术相比,大工业生产技术无疑是一种很大的进步。问题在于如何找到能与这种先进的大工业生产技术相匹配的艺术加以整合,创造出能代表大机器时代的优良的设计。人们要求在保持物质进步的同时,也能享受机械所带来的精神愉悦。与“装饰艺术”运动几乎同期诞生的现代主义设计是大工业技术与现代艺术中的客观化趋势相结合的产物,它充分掌握机械的艺术潜能,遵循理性主义,用几何形体和简约抽象的色彩来概括客观对象。而这些特性与大机器批量生产的标准化、机械化技术要求正好合拍,成为大机器生产的必然和最佳选择。
作为设计史上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设计活动,现代主义设计对其后的各种设计模式都起到了极其深远的指导作用。设计中技术与艺术的平衡永远只能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技术在不断发展,人的精神需要也是复杂多样化的,当技术的发展为这种多样化的需求提供了实现的条件后,设计也就从以现代主义为主而走向了多元化。
社会模式设计在博采众家之长的基础上,更注重和社会的协调性,包括与环境的协调以及与人的协调。
一、社会模式设计的基本特征
1设计是根据美的欲望进行的技术造型活动,要求立足于时代性、社会性和民族的传统,不要纯粹讨好大众而追求缺乏价值的美。这里的“美”不完全指艺术之美,艺术创造是进行一次性物化,不必考虑批量生产。而设计必须经过第二次物化(即批量生产)才能实现最终目标。虽然严格地讲第二次物化不属于设计的范畴,但是如果没有第二次物化,则设计变得毫无价值。
2在制造某种产品时,不单要对其用途,更重要的是要对其美的形态进行合理规划。
3设计既要具有艺术要素又要具备科学要素,是为满足人的实用与需求进行的有目的性的视觉创造,即精神功能与实用功能,美的要素与实用要素相互矛盾,抗拒而又相互统一的过程。
4设计既要有独创和超前的一面,又必须为今天的使用者所接受,即设计应包括有独创性、合理性、经济性和审美性。
5设计要受一定条件的制约,不是设计师个人主观判断下追求的美,要受委托者和使用者制约,受物化条件制约,还要受市场和销售机制的制约。
二、社会模式设计的基本准则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设计,大到城市的规划、经济发展的规划等等,小到日用产品、一针一线。我们说设计创造人们的生活,带领时尚的脚步,设计师也常常喜欢把自己说成是“新生活方式的创造者”。设计师这一职业被披上十分神圣的光环。许多人(包括许多设计师本身)都把设计师看成是现行和未来人们生活方式的确定者一建筑设计师设计着人们的居住空间和环境;产品造型设计师、家具设计师规定了人们生活和生产物品的样式;平面设计师提供了各种充斥于人们视觉空间的广告和包装……设计师在设计一生产一流通一消费的循环过程中起着主导者作用,主宰和划定着正在形成的一切。
在城市这种类似植物和动物的自然生态圈和群体的核心区有这样一个“流动区域”:低劣的居住条件、破裂或不完全的家庭、不稳定的庞杂人口、恶化的物质条件……研究发现在该区域中犯罪率最高;这些居住者的社会经济地位处于社会的最底层,这个地区除了犯罪率高以外还存在吸毒、酗酒、精神病等行为,这些不轨行为和犯罪大部分都是居住者心理失序的结果。长期处于这种失序的地区社会中,颓废、消极、郁郁不乐或是愤世疾俗的心情时刻伴随着他们,这必将导致心理、精神上的崩溃和错位。如果设计师们在城市的建设中真正体现了人本的思想,相信在温暖的人本环境中,人们的心理、精神上的压力会大大减轻,从而大量减少社会的失序状况,达到减少犯罪及不轨行为的目的。
事实上,在设计中不仅要考虑生理学的层面,同时更要兼顾心理层面的问题,要符合美学和潮流,要以人类的社会需求为主。
三、设计社会学理论的构建
理论的建立一定要围绕着实践展开,对于设计,应围绕着“生产一流通一消费一回收”这一系列的实践行为展开。现代设计理论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础的实用、技能知识;一类是哲学、美学、文化等以前艺术学就包括的知识。这两者存在着显而易见的距离,难以连接,这也是现代设计教育出现理论与实践的矛盾的原因。“生产一流通一消费一回收”这一行为的出现,则涉及现代社会结构的变迁。现代设计的出现正是因为工业化大生产背景下,全球化、商业化趋势中,实用艺术具有一致的外在目标(生产、市场、管理、心理……)与综合性思考、艺术技能训练、方法论适用等共性。那么,连接设计理论两端的,就是实践中设计的展开,“实践”使这两端都具有了目标与具体、现实的存在。
1定位
设计社会学要将设计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客观的表述出来。现在许多对设计的地位与作用的描述多言过其实,许多都是将设计的概念无限扩张,成为形而上的空谈。这些观念的传播固然对设计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它的坏处更大,它使许多设计院校的学生盲目乐观、盲目自大,走向社会后才发现期望与现实的巨大距离,强烈的心理落差必然不利于个人能力的发挥与发展。更严重的是,这些观点使教学与学习都失去了自己的正确定位,使应该学的、应该重点学的内容得不到贯彻。设计社会学就要在历史的纵轴与社会的横轴中为设计定位,展现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设计所不同的地位与目标;展现在现代社会的经济运行中,设计应有的地位、作用与未来目标。
2了解设计的制约,将设计教育与社会期望连起来
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的融合,它受着这两方面的制约。而同时设计又是要通过市场这个媒介来满足人的需求的,它受着市场流通环节的制约。从个体的实用需求来看,设计受生理机制、心理机制的制约。从个体的高层次需求来看,设计则受到习俗、文化、社会阶层、社会心理等多方面的制约。设计就是在这多方面的制约下进行的。社会对设计的期望,就是合理的解决众多的制约问题。设计社会学就是要全面的分析设计的诸多制约,使设计教育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同时这也是第一个目的的深化,它使设计与设计的作用更加明确、详细。
3将设计的理论与基础连起来
在设计教育中,三大构成、人机工程学、产品材料学等内容是基础,设计文化、设计美学等内容是相对而言的上层建筑,这两者需要有个中间地带作为连接,现在只有设计史、设计概论、系统论可以充当设计基础与设计理论之间的纽带。起纽带作用的这几门课程各有其侧重点,对设计的理论与基础之间的关系的论述,很少扩展到设计之外。从而实际教育中,基础与理论脱节,两者各说各的,很难做到学以致用,设计社会学就希望加强这个纽带。
4将设计的边缘性理清
设计是一门边缘性很强的学科,设计与众多学科有关,为了研究设计,也很有必要研究相关学科。但研究过多就会舍本逐末,实际上,很多相关学科只要知晓其中一小部分即可。设计社会学就要在社会与历史这二维中将设计的边缘性理清,将设计所受的各种制约理清。
5将设计的视野扩大
设计不是孤立之物、自为之物,它作为人改变自然的结果必然要与社会的价值、结构、文化产生互动。因此设计要有社会的视野,全球的视野。它应该关注经济全球化、人口老年化、能源危机、环境问题等社会关注的问题。说到底,设计是为人的学科,它一定要关注人的行为与人的关系。设计社会学就要将设计的视野扩大,使设计者时刻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