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2010-05-10黄振平
黄振平
摘要:我国早在2005年就有《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鼓励和引导非公资本进入文艺团体、博物馆、展览馆等机构。2009年2月17日,文化部报中央、国务院及相关领导的权威信息刊物《文化要情》2009年第12期加编者按刊登文章《江苏南通民营资本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生力军》。编者按认为,公共文化服务要以政府为主导,但并不意味着政府需要并可以包揽一切。近年来,江苏省南通市民营资本自发融入文化建设大潮,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如是,在南通,民营资本已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民办文化也逐步形成了南通特色。本文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尝试进行机理分析,并就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战略设想略作探讨。
关键词:文化建设;民营资本;公共文化服务;公共产品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09)07-0001-05
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蔡武同志于2008年12月3日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作的题为《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文化的发展》的报告中指出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其中一条就是“必须坚持积极吸引民营资本和海外资本参与文化建设,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对外开放格局”。我国早在2005年就有《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鼓励和引导非公资本进入文艺团体、博物馆、展览馆等机构。本文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尝试进行机理分析,并就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战略设想略作探讨。
一、民营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大有作为
使用财政资金生产公共产品,实际上是公众运用自身积累生产公共产品,当然是一种非常公平的资金使用途径与方式。但是,财政资金毕竟有限,在无政府投资的情况下,利用民营资本建设宏大的公共项目,可以说是社会公众的无本福利,可谓是社会梦寐以求的“帕累托”改善。民营资本进入部分公共产品生产经营领域,必将进一步丰富公共产品的供给,同时对构建和谐社会也产生了多维效应。
2009年2月17日,文化部报中央、国务院及相关领导的权威信息刊物《文化要情》2009年第12期加编者按刊登文章《江苏南通民营资本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生力军》。编者按说:“公共文化服务要以政府为主导,但并不意味着政府需要并可以包揽一切。近年来,江苏省南通市民营资本自发融入文化建设大潮,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正如文章所说,在南通,民营资本已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民办文化也逐步形成了南通特色。
(一)文化传承,民营博物馆发挥作用。
民间力量参与公益性文化事业在南通由来已久。早在1905年,乡贤张謇就创办了中国人自己办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使南通成为中国首个民办公共博物馆的诞生地,也使南通博物苑成为中国博物馆的鼻祖。近年来,南通围绕“名品濠河”的项目开发与建设,建成了以南通博物苑为龙头的“环濠河文博馆群”,其中南通中国珠算博物馆、中国审计博物馆还是“国字号”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为“一级馆”。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23座,其中南通市区(即“环濠河文博馆群”)17座、各县(市)6座,南通市区平均每5万人就拥有1座博物馆,这一指标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南通因此被誉为“博物馆城”。这23座博物馆、纪念馆,除2座闭馆外,其余都正常开放,其中12座还免费开放,超过总数的一半。在博物馆建设的良好氛围下,南通中国眼科学博物馆、南通中国环境博物馆、南通中国技工教育博物馆等一批高水平的专业博物馆纷纷选择在南通筹建,南通“环濠河文博馆群”的规模还在不断扩大、质量正在不断提高。在建设“环濠河文博馆群”的过程中,市委市政府以“四两拨千斤”的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先后创办了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南通民间艺术馆、中国体育博物馆南通馆、南通长寿博物馆、南通风筝博物馆、南通板鹞风筝博物馆、南通中国上市公司实物股票收藏馆等7座民办博物馆,占总数的41.18%。这些民办博物馆的“掌门人”有的是收藏家,有的就是本行业的专家。在他们的引领和经营下,一些民营博物馆已成为南通文化传承的主力军。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自成立以来始终以保护、抢救、继承、挖掘、开发蓝印花布传统技艺为己任。如今,该馆已被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命名为中国蓝印花布传承基地,由其负责申报的“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馆长吴元新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还将与清华大学、南通大学合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将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服务大众,民间力量也具自觉性。
南通一些民营文化企业不花政府一分钱,做了许多政府想做但难以做到的事情。南通第一座美术馆,也即南通首家民营美术馆——南通市中心美术馆自2008年5月25日成立以来已举办了《从列宾美院走来——第二代留俄艺术家油画作品展》、《邵大箴水墨画展》、《空而满的画面——沈忱画展》等20多场艺术水准高、策展水平高的美术展览,填补了南通长期以来缺乏高层次美术展览的空白;同时还举办了《西方艺术的收藏与鉴赏》、《中国画的创作与欣赏》、《一百年中国艺术的回顾与展望》等10余场精彩讲座,专业人士和普通市民皆呼“过瘾”,同期活动数量和观众人数都超过了一些公立博物馆。南通另一个民营文化企业“今世缘”演艺广场是商业性的“天天演”,但它秉承的经营之道却是彰显南通地方特色——“唱南通人的歌,抒南通人的情,展南通的美景”。他们专门出资制作了一张DVD,将南通的濠河、狼山、“园博园”等美景一一收入,目前市场销量已超过4000张。
(三)补充市场,民营剧团异常活跃。
南通民营剧团虽是“草根文化”,但香飘万里、久负盛名,尤以如皋为最。千年古城如皋的民间艺术源远流长,民营剧团上世纪80年代起步、90年代快速发展,目前进入稳定和繁荣期,呈现四个方面特点:一是演出队伍庞大。如皋现有民营剧团113家,从业人员1000多人,年均演出25000多场、观众800多万人次、演出和相关产业收入超过1.5亿元。这些剧团大多常年处于演出饱和状态,活跃于群众之中,足迹遍布全市镇村及周边县市,有的还逐步走向城市,是一支不在编、不吃“皇粮”、深受群众欢迎的文艺大军。二是角色定位准确。他们扬长避短,把国办艺术表演团体不大涉足的农村和边远地区作为发展空间,始终把服务重点放在基层,把服务对象锁定农民。演职人员大多是“多面手”,台前幕后样样能干,大大降低了演出成本,收费符合农民承受力。他们不苛求演出场地,因陋就简,田间地头、广场空地都是舞台,从而赢
得了广阔的市场。三是内容贴近生活。这些演员是农民中的“文化人”,了解农民的文化需求,坚持节目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内容覆盖时事政治、社会公德、法律法规、生活趣事等方面,形式有僮子戏、戏剧、曲艺、杂技、小品、歌舞等,戏里戏外真情感人,台上台下互动共鸣。四是管理简便易行。他们不受编制、人员性质等限制,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简便、灵活、易行、有效的管理办法。在人员管理上,团长与演职人员是合同关系;在资产管理上,根据个人投资或共同投资等不同情况,制定相应方案;在收入分配上,有的按演员等级水平发薪水,有的按角色不同确定出场费,体现多劳多得,促进出人出戏出效益。20多年的实践表明,如皋民营剧团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生力军。
二、民营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仍有障碍
南通民营文化力量初露峥嵘,但总体而言与广东、浙江、上海、苏南等发达城市,无论是总量还是规模都无法相提并论,发展速度还不够快,发展规模还不够大。中心美术馆开馆以来一直免费开放,输出公共文化服务,但要自己承担场租、策展等费用。“今世缘”演艺广场负责人介绍,交通条件的改善使南通游客明显增多,但多年来南通始终缺少一个能留住客人并使其深入了解南通的“品牌文化”项目。为此,他自筹资金调查论证,做出了一个将启东评弹等“非遗”项目和张謇、曹顶、冒辟疆等人文元素有机结合的文化创意。这个工程不仅前期制作需要大量投入,后期宣传推介也需要大笔资金,仅靠企业去实施,风险大、操作难。同样,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也远远超出了一个民营博物馆的力量所及。民营文化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各方扶持。事实上,随着民营文化机构的日益壮大,要求“公平竞争”、“国民待遇”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政府如何调整现有公共文化投入方式,创造各种体制条件、政策条件、社会条件,营造良好的城市文化生态,保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已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民营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或多或少存在以下障碍。
一是思想障碍。
长期以来,公共产品由政府垄断经营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似乎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会有社会公平,特别是那些投资浩大的项目,更不能由民营资本进入。在我国,由于政府长期生产经营公共产品,所以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供给效率也存在一定问题。从本质上讲,在和谐社会理念下,政府职责应该是如何对生产机构进行选择和监督,其结果取决于公共产品生产的具体组织方式与特征,而不是对公共产品的生产经营进行垄断。国际上公共产品的生产经营方式主要有国有机构垄断生产、私人机构垄断生产和竞争生产三种类型。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湾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的投资由地方民营资本唱主角,引入了竞争条件下的生产经营方式,选择了理论上最为高效的生产经营方式,符合和谐社会发展的长远战略,值得借鉴。
二是体制障碍。
我国政府对民营资本进入公共产品生产经营领域的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缺乏强有力的协调机构和高效运转的工作系统。目前对民营经济进行管理的部门有乡镇企业局、经济贸易委员会等,进行融资担保的有经济贸易委员会、工商联等。多头管理,不仅分割和浪费管理资源,而且造成办事环节多、工作不顺、管理缺位、协调困难。如对民营经济的统计。企业上报资料差、主要经济指标不全,而各部门统计口径不一,数据来源混乱,不便于分析研究和政策引导。民营文化企业更是没有名正言顺的“婆家”,得不到应有的管理、指导和扶持。
三是政策障碍。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引导民营资本投资的政策体系尚未形成,放宽市场准入等相关具体措施和配套办法还不完善。非公企业与其它所有制企业平等准入、公平待遇原则贯彻落实不到位,一些部门和人员仍歧视非公经济。如为保西电东送,国有煤炭企业和民营煤炭企业都有向电厂供煤的任务,但在单价上却同质不同价。民营文化与国办文化都在参与文化建设,但政府往往更愿意购买国办文化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从政策、项目、资金、人才等各方面给予国办文化更多的支持,甚至还在为国办文化包办一切。民营文化在很多地方受到冷遇甚至排挤,政府不予重视,群众当然也不予认可,其产业性和盈利性诉求很难得到支持和实现。
四是法律障碍。
税收、民办非企业、社会捐赠等法律法规不配套,操作难度大。如《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号)第十五条对新创小企业降低公司注册资本限额的规定,既没有降低限额的幅度,又与《公司法》相矛盾。实施过程中,按前者执行违法,按后者执行又违规,实难操作。
三、民营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需要创新
公共产品究竟能不能由私人经营管理?民营资本是否能够主导某些公共产品?假定民营资本进入公共产品生产领域并在某些重大项目中起主导作用,会不会带来社会不公平?这些疑虑现在应该逐步被打消。2007年3月7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工会、共青团、青联、妇联的全国政协委员并参加联组讨论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这一论述阐明了共建与共享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辩证统一关系,揭示了和谐社会构建的客观规律,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的重大原则,丰富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的内涵,进一步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指明了方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文化共建”体现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是“文化共享”的前提,也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础。要实现真正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要充分调动和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依托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不断形成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文化建设的新格局。在此思想指导下,结合上述基本调研情况,笔者提出民营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对策建议如下:
(一)创新工作思路,统筹国办文化和民营文化。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采取有效措施、创造有利条件,动员党政各部门、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文化建设。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文化建设也要认真落实这个基本经济制度。国有与民营是文化的两种类别,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民营文化的积极性、创造性、灵活性与国有文化的主流性、主导性、稳定性,可以在市场统一、资源统筹、体制改革、政策调整、混合建制的基础上发挥极好的互补效应。文化部门要按照“大文化”的战略目标,继续按照平等自愿、公平竞争、互惠互利的原则,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动员更多
的社会力量、民营资本参与文化建设。要从全局的高度、用统筹的方法,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文化建设,在全社会形成重视文化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凡国家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的领域,凡国有经济退出的领域,凡外商投资可进入的领域,都应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努力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文化建设的文化发展新格局。
(二)创新投资机制,加快建立文化产业新格局。
2009年5月,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陕西考察时指出,实践证明,文化体制改革是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强大动力,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由之路,是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抓住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在解决影响和制约文化科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上实现突破。要加快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步伐,培育自主经营、富有活力的合格市场主体。要鼓励和支持改革到位的国有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以资本为纽带,跨地区、跨领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不断做优做大做强,打造文化领域的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要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与科技相结合的体制机制,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要积极推进文化创新,推出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有品牌的文化产品和精品力作。要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投身改革、推动改革的积极性,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为文化体制改革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也是必须突破的难点。全面发展文化,单靠政府投资毕竟有限。为此,加快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拓宽文化投融资渠道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湾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的桥身建设总投资107亿元,其中资本金为30亿元,除50亿元由5家银行提供贷款外,绝大部分资金来自民间资本——30亿元资本金由宁波和嘉兴两市按9:1的比例分配,嘉兴市高等级公路投资有限公司出资3亿元,其余27亿元由宁波市杭州湾大桥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负责筹集。该公司有三方参股,其中雅戈尔集团公司占45%,与持股数相同的宁波交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并列为大股东;另外10%的股份是大桥南端出发地慈溪的1家企业——慈溪建桥投资有限公司持有。上述5家企业全是民营企业。这种民营资本唱主角的公共产品经营体制创新,对增加社会福利是一个新的突破渠道。从公共产品生产经营制度分析,杭州湾跨海大桥的亮点不在于“世界最长”,也不在于它拔得多个头筹,关键在于公共产品融资制度的创新。用市场化改革的视角看该桥,它的兴建开创了中国民间资本首次参与国家重特大型基础项目建设的先河,对加快国内投融资体制的市场化改革,最终破除对民间资本市场准入的种种不合理限制,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民营经济已占南通国民经济半壁江山。南通完全可以借用发展民营经济的成功经验,像支持民营经济那样支持民营文化,切实转变过去单一的政府投入和运作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文化,逐步形成政府投资与社会投资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投资新机制和文化产业新格局。一方面,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国有文化。坚持国有文化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按照“改出一批、转出一批、放出一批、扶出一批”的思路,稳步推进集团化建设,打造一批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做强做大报业集团、广电集团、出版集团、新华书店集团等国有龙头企业,使之成为文化市场上的主导力量和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另一方面,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民营文化发展。要以支持国有文化的力度来扶持民营文化,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参与国有文化单位的改革和重组改造、投资兴建各类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使民营经济这一天生的市场主体成为南通文化的新亮点。政府要对社会力量办文化给予充分关注,在增强国办文化实力、发挥国办文化骨干作用的同时,出台相关文件,加强政策引导,搭建共建平台,着力打破所有制歧视、不平等竞争等障碍,放手发展民营文化,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文化发展格局,努力建立起统一开放的文化发展秩序。将民营文化机构和团体纳入公共文化管理、服务、引导、扶持的范畴,使其在项目资金、税收政策、投资融资、评估定级、职称评聘等方面也能享受到“国民待遇”。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业务培训、项目帮扶、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其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对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捐赠公益性文化事业、民营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免费开放等行为,落实补助、奖励、税收优惠等政策,建立激励机制。重视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发展,培养民间文艺人才队伍,对承担一定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院团给予重点扶持。
(三)创新市场主体,努力把文化存量转变为文化增量。
从资源特点来看,政府的文化资源是有限的,而民间和社会的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因此,要最大限度地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共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文化主体——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乡镇(街道)文化站等已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大力培育结构多元、特色各异的新型文化主体,通过增量改革的方式盘活存量,强化市场主体之间的搏弈,催生新兴市场主体。对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要按照市场的规则、根据市场化的要求运作。同时,要坚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两个轮子一起转”。要通过民建公管、出让冠名权、社会投资自主经营文化项目、民营公有文化设施、社会捐助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组建文化大院、文化室、农家书屋、文艺演出团队、电影放映队、民间职业剧团和业余剧团等等,允许他们以市场运作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条件成熟的,要引导文化组织相互联合,做大做强,逐步培育一批有竞争力和一定市场占有率的文化企业。
(四)创新运作方式,走文企联姻共建共赢路子。
积极创新公共文化运作方式,搭建文企联姻、互动发展、互惠互利、共建共赢的文化与经济融合的平台,拓宽文化投融资渠道,让企业走进文化,让文化融入市场,让经济和文化联姻,吸引更多的企业、更广泛的社会力量来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公益文化。企业或其他社会力量可以把举办公益文化活动与自身宣传推介结合起来,通过认购大型文化活动的举办权、买断文化活动和文化项目的冠名权、合资合作开发文化资源等多种形式,参与公益文化活动,宣传企业品牌、提高企业知名度、提升企业形象、创造新的经济推动力,努力实现社会效益的最优化、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走“企业树形象、群众得实惠、文化谋发展”的多赢之路,逐步形成公益文化项目社会投入、社会策划、社会承办、企业收益的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