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舞剧(舞蹈诗)生产的调研报告

2010-05-10陆一兵

艺术百家 2009年7期
关键词:调研报告舞剧

陆一兵

摘要: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启动了“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仅2002年——2007年的5年间,国家财政投资2个亿打造了50部精品剧目,其中舞剧作品有9部之多,约占舞剧生产总数的五分之一。这是我国舞蹈界取得的显著成就,借助国家“精品工程”之东风,全国舞剧创作进入了空前的繁荣,并同获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的双赢。“精品工程”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目前舞台艺术创作的走向,舞剧作为形体艺术的代表成为获奖大户。这是因为相比其他剧种艺术形式(如歌剧、话剧、京剧等)而言,舞剧更具有观赏性。但剧目即便获奖也还只是凤毛麟角,更有诸多剧目亮相不久便“马放南山、刀枪入库”了,在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中都少有斩获。总结当前我国舞剧创作生产概况,应该是繁荣与低迷并存。即:获奖表象的体面和生存状态的艰难;创作表象的繁荣和市场运作的萧条。所谓“几家欢乐几家愁”实为当前我国舞剧创作生产的真实写照。而舞剧创作的高产量并不等同繁荣,艺术质量是检验精品的唯一标准。

关键词:舞剧;舞蹈诗;艺术生产;调研报告

中图分类号:J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09)07-0020-03

一、当前我国舞剧创作生产概况

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启动了“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仅2002年——2007年的5年间,国家财政投资2个亿打造了50部精品剧目,其中舞剧作品有9部之多,约占舞剧生产总数的五分之一。这是我国舞蹈界取得的显著成就,借助国家“精品工程”之东风,全国舞剧创作进入了空前的繁荣,并同获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的双赢。

由于“精品工程”举措能使基础较好的舞台艺术作品得到相应资金的支持,实现艺术上精益求精的再追求,大多院团把打造“精品工程”剧目作为终极目标。自1991年起,由文化部组织的11届舞台艺术“文华奖”历届评审中,荣获“文华大奖”的舞剧有《阿诗玛》、《丝海箫音》、《春香传》、《土里巴人》、《边城》、《阿炳》、《红梅赞》、《闪闪的红星》、《风雨红棉》和《瓷魂》等9部。这其中后6部参加过“精品工程”的选拔和打造,而最终成为“精品剧目”的仅有杨威主创的《红梅赞》1部。这足以证明“精品剧目”奖项设置的要求之高和选拔之严。“精品工程”实施5年间,除《红梅赞》外,先后获“精品剧目”称号的还有《大梦敦煌》、《大红灯笼高高挂》、《红河谷》、《妈勒访天边》、《一把酸枣》、《风中少林》、《二泉映月》、《筑城记》。其中包括舞界明人高手杨丽萍主创的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张继钢主创的民族歌会《八桂大歌》,赵明和刘军主创的杂技剧《天鹅湖》,有丁伟主创的杂技歌舞主题晚会《依依山水情》……

“精品工程”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目前舞台艺术创作的走向,舞剧作为形体艺术的代表成为获奖大户。这是因为相比其他剧种艺术形式(如歌剧、话剧、京剧等)而言,舞剧更具有观赏性。但剧目即便获奖也还只是凤毛麟角,更有诸多剧目亮相不久便“马放南山、刀枪入库”了,在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中都少有斩获。

总结当前我国舞剧创作生产概况,应该是繁荣与低迷并存。即:获奖表象的体面和生存状态的艰难;创作表象的繁荣和市场运作的萧条。所谓“几家欢乐几家愁”实为当前我国舞剧创作生产的真实写照。而舞剧创作的高产量并不等同繁荣,艺术质量是检验精品的唯一标准。

二、舞剧创作的编导资源和题材类型分析

1、编导资源

中国的舞台艺术创作进入了推崇“大腕”的时代,在各类获奖剧目的节目单上,均能见到张继刚、陈维亚、赵明、门文元、杨丽萍、高度等名人高手的名字。他们导演并获奖的剧目分别是:

(1)舞剧《红河谷》《筑城记》,编导:门文元和高度,为精品工程、《西施》;

(2)芭蕾舞剧《二泉映月》,编导:门文元和刘军,为精品工程

(3)舞剧《阿炳》,编导:门文元;

(4)舞剧《黄道婆》、中华鼓舞《龙之声》,编导:高度;

(5)舞剧《一把酸枣》、《野斑马》、歌舞剧《八桂大歌》、《一个士兵的日记》,编导:张继钢,其中《一把酸枣》、《八桂大歌》为精品工程。

(6)舞剧《大梦敦煌》、《情天恨海圆明园》,舞蹈诗《秘境之旅》、《大唐华章》、导演:陈维亚,其中舞剧《大梦敦煌》为精品工程。

(7)舞剧《闪闪的红星》、《霸王别姬》、《红楼梦》、《南风》,编导:赵明,其中杂技剧《天鹅湖》为精品工程。

(8)舞剧《妈勒访天边》、杂技剧《依依山水情》,编导:丁

(9)舞蹈诗《云南映象》,《藏谜》,导演:杨丽萍,其中《藏谜》为精品工程。

2、每部均为精品工程

入选精品工程剧目总项目中,门文元占叁部,张继钢、陈维亚、丁伟、高度、刘军各占两部,赵明、杨丽萍各占一部。上述编导不仅具备非凡的创造力,而且拥有获取成功的经验。每当创作进入艺术巅峰冲刺阶段,凭借他们的鉴赏力,均能作出准确决断。为他们确保成功机率。

“精品工程”诞生同期,也有新秀刚露尖尖角:王新鹏、王媛媛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精品工程)、张弋和刘小荷的《风中少林》(精品工程)、杨威的《红梅赞》(精品工程)、刘震的《楚水巴山》、张建民的《原野》、佟睿睿创作的《南京,1937》等都是优秀作品。作者均为年轻一代佼佼者,他们有强烈的创作个性和创作激情。如果比照两代编导之优劣,前者对剧目的结构能力和对运作过程的操控能力更强,但创作经费投入较高。后者虽然成功率难以估计,但对艺术的追求很执着,有丰富的创作想象力,而且不会过于追求创作经费的高投入。

3、题材类型分析

甘肃的《大梦敦煌》、河南的《风中少林》、山西的《一把酸枣》、无锡的《阿炳》,都是眼于本地题材及创作条件,根据题材构建舞剧语言的地方特色。其主要因素是:

(1)题材的非可比性。

(2)强烈的地域风情能够产生独特的舞语风格。

(3)能够得到政府职能部门的财政支持。

但是,仔细分析一下就不难发现,成功的地域性题材舞剧都具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大梦敦煌》依托历史文化宝库,《风中少林》借鉴中华武术精粹、《一把酸枣》溯寻晋商人生苦旅,《阿炳》的“二泉映月”耳熟能详。可虽说这些地域性题材都有很高的知名度,且有巨大的影响力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这些题材在本地,在全国,甚至在全世界,绝非能得到观众高度认同,产生审美心理上的强烈共鸣。

打造舞剧作品,既要眷顾创作条件,又要突破条件之局限。无锡歌舞团虽然地处江苏,确选择了发生在西南藏区的题材——《红河谷》,但又眷顾舞剧故事中,极易体现的民族间因观念、习俗、带来的戏剧冲突;中央芭蕾舞团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辽宁芭蕾舞团的《二泉映月》和空政歌舞团《红梅赞》都是非地域性题材。由于舞蹈艺术本体语汇的局限性,纵观中外成功的舞剧,多取材于名著、流传广泛的民间故事和著名

的文化品牌。这也是舞剧生产单位经常尝试的一种举措。

应该说,地域性题材是舞剧创作通向成功的一条捷径。但是,在本地区的文化资源中要找到一个既有影响力的地方品牌,又符合戏剧结构的要求,且有很强的可舞性的题材并非一件易事。选对题材是作品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我们应该理性的看待地域性题材的利弊。如果在本地题材中找不到适合排演舞剧的题材,不妨把目光放远一点,思路拓宽一点,多一些建设性的思维。

三、舞剧生产和市场运作情况

1、无锡市歌舞团

在舞剧生产和市场运作方面最值得借鉴和学习的是无锡市歌舞团。该团在舞剧《阿炳》获第八届(1998年)“文华大奖”数年后,再以舞剧《红河谷》荣获2004--2005年度“精品剧目”,之后此剧又分别荣获第三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金奖和第十届“五个一”优秀戏剧作品奖。近期,该团已被江苏省编委正式命名为“江苏省民族舞剧院”,不久再次推出的舞剧《西施》,也获得广大群众和业内同仁的一致好评。

观念:作为一个地市级剧团取得如此成绩,该团团长刘仲宝认为:一定要树立“不排大戏,不会发展”的观念,大戏作为一面大旗,具有强烈的号召力。任由剧团随着商演的洪流滚动,永远只能在疲于奔命中维持生计,难以发展。其次是,“先干,再提要求”。仅仅依靠政府政府拨钱,机会不会光临。干出作为,要钱的时候腰板也硬了。第三,通过排演大戏打出文化品牌,积累群体性专业实力。不但要注重舞剧本身的市场价值,更要看重品牌带来的文化影响力。

资金投入和回收:舞剧生产的资金来源是多渠道的,其中包括政府投资、企业资助、剧团自筹等。投资总额在300--500万之间。

制作费用的构成主要是:

编导50-60万

作曲30-45万

音乐制作25-30万

舞美设计20-25万

灯光设计10-15万

舞美制作100万

服装制作40万

《阿炳》是投排的第一个舞剧,成本最高,达到500万,其中包括灯光音响等固定资产的购置。到创作《西施》时,投资总数为300万,排练周期仅有35天。目前在无锡已经演出36场(截止12月15日),收入400多万,成本已经收回。

《红河谷》至今已演出176场,收入700多万。演出市场主要是无锡、江苏、北京、南京和各种比赛的主办地。演出性质为企业包场、政府庆典、接待、会演和少量商演。

奖励:舞剧《红河谷》荣获2004--2005年度“精品剧目”、第三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金奖和第十届“五个一”优秀戏剧作品奖。共获得奖励800多万,其中精品剧目提名80万,人选120万,江苏省奖励200万,无锡市奖励200万。其余为其他赛事的奖励。舞剧《阿炳》获第八届“文华大奖”后,获得无锡市的奖励200万。

编导:该团排演的前两个舞剧,主创编导均为门文元和高度。作为中国舞蹈界的一线编导,他们的合作具有较高的成功率。据无锡歌舞团团长刘仲宝介绍,他们两人的创作费用,依照目前的舞剧创作行情,价位并不高。但这主要得益于他们之间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存在着浓厚的友谊成分。另一方面,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该团通过与一流编导的长期合作,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提高了一批本团编导的思维和水平,使他们可以独立地编排舞段,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总导演的工作量。

题材:刘仲宝说:民族舞剧创作有一定的模式,但是,重要的是创造一个新模式。在题材的选择上,《西施》和《阿炳》定位在本地题材,两者都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然而,大获成功的却是取材于成名电影的《红河谷》。题材是文化部长沈晓光推荐的,因为《红河谷》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可舞性,并且符合舞剧创作的艺术规律。地处江苏的无锡歌舞团着眼于舞剧故事的性格冲突,选择了发生在西南藏区的题材,体现的建设思路显然更开阔。

无锡市歌舞团通过排演舞剧,走出了一条振兴之路,完成了从一个市级剧团到江苏民族舞剧团的蜕变。虽然各地、各团的情况不尽相同,不能一味生搬硬套,但是该团已经进入了一个良性发展的轨道,他们的发展历程有许多的闪光之处值得借鉴和学习。

2、上海市歌舞团

作为全国的一流艺术团体,上海市歌舞团在舞剧创作方面投入更大。与上海青春舞蹈团合并之后,该团近年来相继积累了《苏武》、《闪闪的红星》、《花木兰》、《野斑马》、《霸王别姬》等多部舞剧;不久前,又完成了舞蹈诗剧《天边的红云》和中华鼓舞《龙之声》的打造。

《闪闪的红星》曾获得荷花奖、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霸王别姬》获得荷花奖、全国舞剧比赛金奖、文华奖等。

值得一提的是该团创造演出奇迹的舞蹈表演秀《金舞银饰》。从20世纪80年代排演至今(其间,作过多次修改、投资、制作),已经演出上千场,出访十几个国家,收人数千万。《金舞银饰》不是一部舞剧,她是用舞蹈的形式展示了中国从古到今绚丽夺目的服装和饰品,上到皇宫贵族,下到市井百姓,包罗汇粹,展示了一幅幅生动的服饰文化画卷。作品并没有很高的艺术性,从未获得任何奖项,却具有极高的可看性和猎奇性,尤其是国外的观众更是赞赏有加。究其所以,是因为《金舞银饰》满足了人们对于某一个领域的好奇心理和审美需求。在形式上,服饰秀和舞蹈的形体语汇相得益彰,实现了完美的融合,从而创造演出市场的不败神话。

四、对舞剧生产的一孔之见

1、强化积累意识

成功的舞剧精品,几乎都经过了3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打磨推敲在大量的演出实践中反复地修改加工,最终成为经典作品。辽宁芭蕾舞团的《二泉映月》,总编导换了3任,大幅度修改4遍,终获成功。艺术创作是一个艰苦、系统的工程,排演舞剧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树立长线投资的观念,不经千锤百炼,难以“修成正果”。无锡市歌舞团从主题歌舞《江南好》、舞蹈诗《太湖鱼米乡》、舞剧《阿炳》、《西施》到《红河谷》,积累了丰富的大戏创作经验,终于获得了回报。

2、正确对待大编导、大制作

在编导地使用上,笔者认为一流和二流编导之间的创作费差价,在舞剧生产的总盘子所占的比例很小,但是他们创造出来的价值却有天壤之别。这是因为两者之间的起点不同。同样花钱排戏,应该选择成功率高的编导。在某种程度上,编导的思维决定了一部戏的定位,编导的优劣决定了一部戏的成败。

最近一个时期,对于舞台剧“大制作”的批评屡现于报端。毋庸讳言,舞剧精品没有哪部能说自己是“小制作”。分析原因:一是现代都市剧场本来就远远地大于乡间戏台,剧场的舞台作为舞台剧的展示空间和演出环境必然对舞台剧提出与之相匹配的要求。二是现代舞台科技的发达,使场地的运动和声光的效应,都成为舞台剧的重要表现构成,这既为舞剧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为其设置了陷阱。从另一个角度说,大制作不是简单的等同于花大钱,大制作的核心应该体现在观念上。是一种大眼界、大思维、高起点。大制作不是纯粹地展示高技术,应该体现艺术价值的高度,强调艺术构思上的巧妙性。有时候,一个“金点子”可以值100万,100万地技术操作不如一个睿智地创造性火花。“大制作”是高度智慧和现代舞台科技地完美结合。

猜你喜欢

调研报告舞剧
回眸,是为了下一次的启程
中央戏剧学院舞剧系首届毕业生毕业演出《向经典舞剧致敬》成功举办
冯双白
关于天峨县乡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佛乐禅思 寓教于乐
关于年轻一代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价值观认同问题的调研报告
曲阜市基层农机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调研报告
中国舞剧“心理结构”方式的发展
从文学名著到舞剧的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