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产品消费视角下边缘地旅游剥夺及其应对

2017-01-10廖继武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24期
关键词:公共产品

◆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旅游产品的公共产品属性已为人认知,但此属性如何影响边缘地旅游业仍被忽视,需从公共产品视角研究边缘地旅游发展以厘清该影响。本文在对广东肇庆案例的分析中发现:公共产品性质导致核心地通过旅游活动对边缘地进行剥夺,而旅游消费主体的异地性、消费内容的广泛性、消费后果的破坏性、消费过程的随意性是旅游剥夺发生的主因。因此,边缘地发展旅游需要开辟区外市场、丰富旅游产品、强化过程控制。研究结论益于准确认识边缘地旅游发展效果,为应对旅游剥夺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旅游剥夺 公共产品 边缘地

旅游已进入大众化时代,各地竞相发展旅游业,冀以旅游业带动区域发展。旅游业的带动作用是不稳定、不可靠的,珠三角边缘地发展旅游业并未缩小与珠三角的差距,这使人反思旅游业的属性、功能与作用。旅游产品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是近年反思的结果之一。旅游产品具有非排他性,是竞争性与非竞争性的综合体(王玲,2010),旅游景区具有地方公共产品特征(姜真林等,2014)。作为公共产品,旅游产品需要全社会共同建设,但欠发达的边缘地大量承担公共产品生产是否合适,尚未引起人们的思考。针对此问题,本文从公共产品消费视角分析旅游活动对边缘地的影响,并提出应对策略。

公共产品视角下的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分单项旅游产品、组合旅游产品与整体旅游产品,单项旅游产品与组合旅游产品都内含于整体旅游产品之中,旅游消费是对整体旅游产品的部分消费。整体旅游产品由区域内各种要素综合构成,是区域地方性的综合表现。在承载力范围内,整体旅游产品具有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符合公共产品的特征。

旅游产品主要由旅游业提供,旅游业有三大支柱产业:景区业、酒店业与旅游交通业。景区业以国家公园为主体,国家公园是纯公共产品,中国由于行政性垄断导致国家公园供给价格偏高(马梅,2003),但不能否定它的公共产品性质。改革开放后,中国将风景名胜区的管理权力下放至地方,属地管理强化了旅游景区的地方公共产品特征(姜真林等,2014)。旅游交通由公共交通与旅游专用交通构成,公共交通是公共产品,使旅游交通具有公共产品特征。由于散客与自驾游比重增大更使旅游交通演变为公共交通。散客出游主要依靠公共交通,自驾游主要利用道路等公共基础设施,二者均依靠公共产品而成行。酒店业为例外,但酒店不是旅游核心吸引要素,不能影响旅游产品的本质属性。

旅游产品的吸引力(竞争力)是以地方性为代表的目的地社会、文化、经济及自然环境的综合体,其中文化与自然环境最为重要。历史文化是先民遗留给后代的宝贵财富,属于全体民众。文化是当地民众的精神力量,服务于当地居民与旅游者,具有公益性。自然环境为居民生产生活提供空间,优美环境为生活提供良好氛围。自然环境中的优秀部分成为旅游资源,是旅游吸引力的载体。它们是居民生活与旅游活动不可缺少物质载体,为居民与游客共用。旅游产品是区域文化与自然的精华部分,为居民共有共享资源,利于当地,服务周边,既服务当地居民、也服务于其他民众。

公共产品消费导致边缘地旅游剥夺

旅游产品由旅游业产品和目的地公共产品构成(韩春鲜等,2008),特别是景区产品是地方公共产品(姜真林等,2014)。旅游产品生产不限于旅游企业内,也延伸到相关部门,如交通、通讯、环卫、零售等部门。旅游产品生产成本不仅包含旅游企业成本,还应包括相关部门部分生产成本,或称之为社会成本。公共产品由当地政府使用本区收入(税收)生产或购买的产品,供居民使用。在行政区经济模式下,辖区居民才能享用公共产品,但旅游产品的公共属性使区外人员能够消费公共产品。在旅游城市,旅游者对公共产品的消费更为普遍。旅游者的介入对目的地产生的后果是当地居民对公共产品的消费减少,甚至被剥夺;加快公共产品的消耗、损坏速度,更多的财政资金用于公共产品的维护、保养、维修、建设,即增加用于公共产品的财政投入相当于投入旅游活动。对客源地产生的影响则相反,本应用于居民周末休闲所需的公园、广场及娱乐等公共设施因外出旅游而可以减少,该部分投入减少的资金用于其他公共产品及福利设施建设,或提高了客源地民生及福祉。广东肇庆是珠三角的边缘地,也是珠三角旅游目的地;广州是核心地,也是肇庆的客源地。比较两地的公共预算(见表1),肇庆财政支出远大于收入,财政赤字占财政收入的70%左右;广州财政支出与收入比较接近,财政赤字占收入的20%左右,表明肇庆财政收入用于公共产品的数量大、比例高,超出按肇庆当地实际水平应负担的公共支出。因此,旅游活动使目的地公共产品费用增加而客源地公共产品费用减少。换言之,通过旅游活动使公共产品的费用实现了由目的地到客源地的转移,相当于客源地借助旅游活动实现对目的地的利益剥夺。

边缘地与核心地的特殊关系使它们成为目的地-客源地(D-O)关系,二者之间旅游活动频繁,核心地成为边缘地最大的客源市场。基于近便关系的边缘地与核心地,二者间旅游活动呈现客流量大、时间短、重游率高等特征。核心地游客对当地政府提供的旅游设施使用率高,私人部门提供的设施使用少,甚至不使用。核心地游客在边缘地主要消费作为公共产品部分的旅游产品。公共产品消费的利益转移现象更为突出。既有发展路径还在强化二者的D-O关系,核心地凭借其优势地位通过规划等手段促使边缘地作为区域绿地保护好环境为其提供公共产品,边缘地为迎合核心地客源市场不断按其需求建设旅游设施。二者D-O关系的加强更强化二者间的旅游剥夺。在珠三角边缘地肇庆,广州等地与肇庆之间的旅游活动正成为肇庆旅游产品价值流失的主要介体,造成广州等核心地对肇庆的利益剥夺。大量广州人周末到肇庆休闲旅游(见表2),且多是自驾游、一日游。据广东省旅游局2007年调查,肇庆自驾游比重按景点与住宿问卷计算分别为55.15%和36.64%,全省为28.30%和28.31%,肇庆远高于全省水平;一日游游客比重肇庆为38.37%,条件相当的惠州与阳江仅为6%和6.67%,全省平均为27.70%,肇庆比例也偏大。肇庆旅游减轻了广州市政府建设市内公园、绿地等设施的压力,肇庆各景区几乎成为广州的郊野公园。随着交通的便利及私家车的普及,这种趋势日益严重。

旅游产品消费中旅游剥夺产生的原因

旅游剥夺是一定条件下以旅游活动为媒介的利益由目的地向客源地转移的现象(廖继武,2015)。游客消费旅游产品时并未完全按其所含价值购买,而是以低于价值的价格交换,由此导致旅游产品价值流失。流失的价值并未消失,而是通过旅游消费活动发生转移,由目的地转移到客源地,导致目的地利益受损。旅游消费成为旅游剥夺发生的关键环节,旅游消费主体、消费内容、消费过程与消费后果都能引发旅游产品价值转移。

(一)消费主体异地性引致旅游剥夺

旅游产品提供既有公共部门-政府,也有私有部门-企业。公共产品价格与价值存在差额,差额部分由政府财政支付。政府财政来自税收,税收取之于民众,公共产品最后由民众消费,形成价值在行政区内的有效循环。旅游消费中外地游客的参与,打破了价值的区内循环模式,因游客并未向目的地政府纳税,而是纳税于客源地政府。游客消费本应由核心地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借助旅游活动由边缘地提供,边缘地税收通过旅游产品消费转移到了客源地,减少了核心地财政支出,增加了边缘地财政支出,即核心地通过区内居民往边缘地的旅游消费实现对边缘地的利益剥夺。核心地游客前往边缘地越多,价值转移越多,剥夺就越严重。远距离游客旅游活动消费私人部门提供的产品多,如住宿部门、餐饮部门等,旅游剥夺不明显。

(二)消费内容广泛性产生旅游剥夺

旅游产品是由目的地提供的所有与旅游活动直接间接相关的各种要素的总和,既有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也包括私有部门提供的市场产品。公共产品未能排除区外旅游者消费,而核心地游客消费内容包含相当多公共产品。在旅游活动中,若消费公共产品较多,则消费私有产品产生的收益不能抵消公共产品的生产成本,则此消费对目的地旅游经济产生负向影响,即增加了公共产品生产成本,造成政府支出的扩大,因旅游活动而多支出的部分相当支付给旅游者所在地。肇庆旅游线路产品中一日游与二日游占多,考察广州旅行社提供的线路产品,一日游的经典行程是七星岩-宋城墙-牌坊广场,此线路中宋城墙与牌坊广场均为免费景点。肇庆尚有众多免费景区,如波海公园、环星湖绿道等。它们是广州旅行社线路产品中的常见内容。再考虑散客与自驾客,则游客对公共产品的消费更为普遍。由于消费内容广泛且不限定,致使边缘地旅游消费更多地演变为公共产品消费,从而产生旅游剥夺。

(三)消费后果破坏性引发旅游剥夺

旅游消费是综合性消费,游客更追求享受性与发展性活动。肇庆作为旅游城市为迎合此消费倾向加大该服务投资,2010年娱乐业投资额为26451万元,2013年猛增至70782万元,4年间增长了167.59%。享受性与发展性消费是非低碳的,会造成资源消耗,并产生污染。旅游者消费公共产品的不良后果包括对道路桥梁等公用设施及旅游硬件设施的破坏,加大维修成本;使之老化速度加快,增加维护成本;旅游活动对公共设施的广泛使用增大公共设施管理费用。由于旅游发展,对肇庆公共设施管理提出更高要求,政府加大对该行业投资力度以促其发展。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额近年呈增长趋势,且在全市投资总额中的比重逐步上升(见表3)。旅游消费的不良后果使政府公共支出增加,增加的公共支出应由游客所在地承担,实际为边缘地负担,因而产生了利益转移。

(四)消费过程随意性催生旅游剥夺

旅游产品消费过程是动态的,是游客活动与旅游业相互作用的过程。旅游消费过程并非由单方面决定,而是旅游者与旅游业共同决定。旅游业为更好满足游客需求,有意提供多种产品供游客选择。游客需求的多样性与公共产品低成本性促使游客对公共产品形成特殊偏好,更愿意消费公共产品。公共产品主要为当地居民服务,更能表现地方特色,游客消费公共产品更能体验当地文化与习俗,也增加游客选择公共产品的机会,增强游客的选择权。上述原因使旅游消费过程随意性大,随意性增加游客消费公共产品的几率。散客与自驾客消费过程随意性更为明显,对公共产品更为偏好。游客对公共产品的偏好加剧对目的地公共产品的消费,加剧旅游剥夺。

边缘地旅游发展对策

核心地与边缘地的不对等地位使二者间旅游活动带来双方利益的转移,形成对边缘地的剥夺。边缘地要减少此种不良影响,需要在旅游市场、旅游产品等方面做出改进。

(一)开发外地市场,实现消费主体多元化

以核心地游客为主体的旅游活动产生旅游剥夺,改变游客构成则能有效减缓旅游剥夺。肇庆边缘地则应开发珠三角以外市场。肇庆珠三角区外市场仅有阳江客源稍多,其他市场均需大力开发,特别是省外市场。广西市场已有一定基础,要利用二广六市旅游合作机遇,巩固扩大六市基础旅游市场;二广高速怀集连州段开通,湘南、湘中、湘西地区到肇庆距离缩短,利用此便利条件开发湖南市场;贵广高铁开通,肇庆成为大西南通往珠三角的首站与近便通道,宜大力开拓大西南市场。此外还应摆脱广州中心城市的屏蔽效应,开发长三角、京津冀等发达旅游市场,巩固港澳市场,开发东南亚市场。通过改变市场结构,减少核心地旅游市场对肇庆的旅游剥夺。

(二)完善产品内容,延长消费过程

核心地游客具有消费公共产品的偏好,需要改变旅游产品、延长消费过程,引导游客消费私有产品。肇庆景区以星湖景区为龙头,其他景区远为逊色。要按高中低端旅游产品协调发展的原则开发旅游产品。肇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可开发文化旅游产品,重点开发宋文化、国砚文化、包公文化为主题的景区,倾力将其打造成潜质景区,与星湖景区形成产品群,构成众星捧月的旅游产品群,让游客在肇庆能有多次、多种消费,提供游客消费时间长的旅游产品。酒店中奥威斯、星湖两店较好,其他多为三星级以下酒店,档次低,缺少四星级中档酒店,需要增加中档酒店,满足不同游客需要。通过不同旅游产品的协调,实现一次肇庆行的多要素同次消费,延长消费过程。

(三)改善产品类型,减少负面后果

旅游活动对环境存在负面影响,但不同类型旅游产品影响相异,可以开发对环境影响较小的旅游产品,如生态旅游产品、观光旅游产品、体验旅游产品等,达到减少负面后果的目的。针对自助游与自驾游,需要加强对旅客的引导,建立该类旅游规范,减少环境影响。旅游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可设置分类回收制度,回收垃圾达一定数量赠送优惠卷或门票等。对团体旅游,需要加强导游与领队的环境意识,明确他们在旅游活动中的环境责任,通过导游与领队约束游客非绿色行为。在旅游活动中规范线路设计,鼓励旅行社产品设计中增加收费旅游设施的利用,减少公共设施的使用,从而减缓公共设施的破损与老化。

(四)提供专业化服务,减少消费的随意性

由于旅游消费的随意性使旅客的消费过程不可控,出现旅客对公共产品的过度消费,引发旅游剥夺。减少旅游剥夺的关键是对消费过程的控制:一是加强旅游产品设计与规划,使旅游活动过程紧凑而连续性强,从源头上减少旅客的随意行为;二是提高旅游服务的专业化水准,通过服务水平的提高满足旅客的多样需求,引导旅客消费,使旅客行为与旅游服务相匹配;三是实行旅游产品的精品化与大众化,以满足多数游客的旅游需求,将大部分游客的消费行为控制在有限线路中,减少旅客对公共设施的使用;四是充分发挥旅游标识的引导作用,通过标识系统尽量引导旅客前往收费景区,减少对公共设施的使用。

结论

核心-边缘是一种普遍空间结构,边缘与核心之间的特殊关系使二者之间旅游活动频繁。边缘地作为目的地吸引大量核心地居民,核心地成为边缘地主要客源地,边缘地为核心地提供旅游产品,核心地与边缘地形成单向的O-D关系。本文选取存在核心边缘关系的广州与肇庆作为案例,通过对双方旅游活动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核心地与边缘地间旅游活动存在不合理现象,主要有单向旅游流、边缘地旅游市场单一化、一日游比重大等。这些现象导致边缘地利益向核心地转移,即为旅游剥夺。

旅游产品的公共产品属性是导致不合理现象的重要原因,边缘地旅游产品成为本地与核心地二者的公共产品,在公共产品免费消费未能实现等价交换的条件下,生产主体与消费主体的错位导致边缘地利益通过旅游活动转移到核心地,即核心地凭借二者的核心边缘关系形成对边缘地的剥夺。

旅游剥夺是通过核心地居民对边缘地旅游产品的特殊消费实现的,旅游消费中消费主体的异地性、消费内容的广泛性、消费后果的破坏性、消费过程的随意性导致核心地居民偏向边缘地公共产品消费,而非私有产品消费。

强化对消费的控制是边缘地应对旅游剥夺的关键,具体应对措施包括:开发外地市场减少核心地游客比重、完善产品内容提高私有产品消费比重、改善产品类型减少旅游污物排放、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准减少公共产品消费机会等。

本文结论有益于准确认识边缘地旅游发展的作用,为边缘地旅游政策制订提供理论依据,并为边缘地旅游业提供发展思路。

参考文献:

1.Fleischer A, Felsenstein D. Support for rural tourism[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0,27(4)

2.王玲.国际化大都市的旅游产品公共属性研究[J].世界经济情况,2010,23(6)

3.姜真林,苏志平,朱珠.旅游景区地方公共产品性质分析[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2)

4.马梅.公共产品悖论——国家公园旅游产品生产分析[J].旅游学刊,2003,18(4)

5.韩春鲜,马耀峰.旅游业、旅游业产品及旅游产品的概念阐释[J].旅游论坛,2008,1(4)

6.廖继武.旅游剥夺:边缘地旅游旺丁不旺财的学理解析[J].旅游学刊,2015,30(9)

7.李爽,黄福才,李建中.旅游公共服务:内涵、特征与分类框架[J]. 旅游学刊,2010,25(4)

8.徐菊凤,潘悦然.旅游公共服务的理论认知与实践判断——兼与李爽商榷[J].旅游学刊,2014,29(1)

9.李爽,甘巧林,刘望保.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一个理论框架的构建[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5)

10.李爽,黄福才,钱丽芸.旅游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政府职能定位与模式选择研究[J].旅游学刊,2012,27(2)

11.宋慧林,蒋依依,王元地.政府旅游公共营销的实现机制和路径选择——基于扎根理论的一个探索性研究[J]. 旅游学刊,2015,30(1)

12.熊元斌,蒋昕.区域旅游公共营销的生成与模式建构[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11)

13.黄燕玲,罗盛锋,丁培毅.供需感知视角下的旅游公共服务发展研究——以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为例[J].旅游学刊,2010,25(7)

14.吴国清.跨行政区旅游公共服务一体化提供机制设计[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4(5)

15.程浩,管磊.对公共产品理论的认识[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2,23(6)

16.廖继武.边缘地旅游形象的层次构建——以肇庆为例[J]. 旅游论坛,2013,6(6)

17.Gronau W,Kagermeier A. Key factors for successful leisure and tourism public transport provision[J].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2007,15(2)

18.Karamustafa K. Tourism public policy and 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failure[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5,32(2)

猜你喜欢

公共产品
论“一带一路”战略的全球公共产品性质
农村体育公共产品有效供给问题研究
中国公共产品的国际战略
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技术替代:以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为例
中国与东盟小多边安全机制的构建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