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味钩藤泡服配合健康生活方式治疗 1、2级高血压病 30例
2010-04-25姚春丽西安市第二医院西安710003
郑 炜 姚春丽 西安市第二医院 (西安 710003)
1998~ 2008年,笔者将钩藤开水泡后饮用治疗高血压病取得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选择西安市第二医院和西安市碑林区医院门诊病人。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 30例,男18例,女 12例,平均年龄 50.51± 6.22岁,高血压病程 1~ 10年,平均 5.7年。对照组 29例 ,男 17例 ,女 12例,平均年龄 50.12±6.11岁,高血压病程 1~ 9年,平均 5.1年。两组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诊断符合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1],高血压分级为 1、2级,危险级别分为低、中。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要求健康生活方式,消除不利于心理和身体健康的行为和习惯,具体包括减体重、减少热量、膳食平衡、增加运动、BMI保持 20~24kg/m2,限盐,每日食盐≤ 6g,多吃蔬菜、水果、戒烟、限酒,保持情绪稳定和心态平衡。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使用钩藤每日 12g,开水泡后饮用。
疗效标准 治疗前后测量患者晨起血压、降压疗效以国际通用的降压药物疗效标准[2]。显效:PSB下降≥1.33kPa且降至正常,或 PSB下降≥2.67kPa;有效:pSB下降小于 1.33kPa,但降至正常或下降 1.33~2.53kPa;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中医临床症状体征疗效标准参照 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 )》[3]中规定的标准。
治疗结果 治疗组 30例,显效为 8例,有效为 11例,无效为 11例,总有效率 63.3%,对照组 29例,显效 1例,有效 3例,无效 25例,总有效率 13.7%,两组对比差异明显 (P<0.05),见表 1。
表1 两组降压幅度比较(±s)
表1 两组降压幅度比较(±s)
与对照组相比,△P<0.05与本组治疗前▲P<0.05,□P<0.01。
收缩压 舒张压组 别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154.21± 11.23 127.34± 8.36□△ 96.34± 8.28 93.13± 6.91□△对照组 153.42± 11.01 150.71± 8.02▲ 95.41± 5.63 92.65± 6.07▲
讨 论 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然而祖国医学并无高血压病之名。据高血压的临床表现,本病属于祖国医学的“头痛”、“弦晕”等范畴。早在《内经◦素问》就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记载,《难经》云:在脑者真头痛。《灵枢◦海论》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中藏经》云:“肝气逆则头痛,耳聋、颊赤 ,其脉浮而急,胁支满,眼眩。”李东垣谓:“凡头痛皆以风药治之者,总其大体而言高巅之上,惟风可致。”这些都说明眩晕和头痛与脑肝风有密切关系。钩藤有息风止痉清热平肝的功效,应用于肝风或热盛动风的惊痫抽搐,肝经有热的头痛头胀,肝阳上亢的头晕目眩。
现代药理研究[4]显示,钩藤中的钩藤总生物碱和钩藤碱均有明显的降血压作用,降压机制与抑制血管运动中枢,抑制交感神经、阻滞钙通道,从而扩张外周血管,降血压有效成份是钩藤碱和异钩藤碱等,其中异钩藤碱作用较强,且在降血压的同时无减少肾血流量。钩藤碱、异钩藤碱,因能阻滞钙通道,其中钩藤抑制作用起效快,是中等强度的非竞争性的钙通道阻滞剂、钩藤扩血管与这些成份阻滞钙通道有关。另外它[5]还抑制心脏使心率减慢,使心输出量减少,还能抑制血管内皮生成自由基,对乙先胆碱(Ach)所致的内皮依赖性血管松驰有增强趋势,提示对早期高血压有血管保护作用。钩藤碱煎剂[6]对大鼠自发性高血压有明显作用,连续灌胃 8周钩藤碱煎剂 10g/kg,第 5周开始可抑制血压升高。在慢性实验中,对实验性高血压大鼠、家兔用钩藤煎剂灌胃,多数动物在给药后 3~ 4d开始降压,到 15d血压降到最低水平,具有温和而持久的降压作用。与本临床实验相符。另外钩藤有效成份钩藤碱加热后易破坏,用钩藤泡水喝,减少了有效成份的破坏,久煎降压作用即减弱,与中医认为钩藤久煎无力的看法一致,利于降压作用的发挥。
应用钩藤开水泡水饮,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试验表明,该方法具有平稳降压的良好效果,不失为一种治疗高血压病的良好方法。
[1] GuidelineSubcommittee,1999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J,Hypertension,1999,17(2):151-183.
[2]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起草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S].高血压杂志,2008,8(1):94.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S].北京:中医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8-32.
[4] 唐永杰.中药药理学专论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7(1)124.
[5] 沈映君.中药药理学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6(1)221-222.
[6] 孙丰雷.中药药理与内科对症用药 [M].2007.8(1)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