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课程中实施环境教育的理念与设计
2010-04-20严小梅
严小梅
(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江苏南京210046)
初中化学课程中实施环境教育的理念与设计
严小梅
(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江苏南京210046)
当今世界,对环境问题关注日重,继而对环境教育提出了紧迫要求。如何通过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素养已经成为化学课程的重要使命。论文主要对初中环境教育的理念、原则和教学策略等三个角度来阐述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这一命题,达到树立学生环境保护意识与价值观、提高科学素养的课程改革目标。
环境教育;初中化学;教育理念;原则与策略
人类居住的地球,从形成到现在已经历了约46亿年的漫长的演变。在各种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地球环境一直不断发生着缓慢的变化。然而,自从人类出现以来,人的影响作用力日益增大。当人类醉心于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辉煌成果,当我们高踞于人与自然关系中的统治者与主宰者地位时,自然环境却发生着非规律性变化,环境生态危机、环境污染的幽灵已向我们袭来。
我们渴望大自然的绿色,森林却在大片地消失;我们渴望清澈的溪流和湿润的空气,但几乎所有的江河湖泊都遭受严重污染;我们渴望鸟语花香,但物种以惊人的速度灭绝……环境问题与人口、资源一起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三大难题,环境教育迫在眉睫。1992年,中国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委联合颁布的《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中指出:“要使广大青少年和儿童掌握保护环境的基本知识;培养一批跨世纪的环保专门人才。”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从形成到成熟的重要时期,初中教育是学生一生中重要的教育阶段,在初中开展环境教育,是使学生正确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对待环境的态度,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关键时期。
造成环境污染的各种因素中,化学物质占了极大的比例。现代社会中,化学渗透到我们物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所以通过初中化学教学中的环境教育,使学生了解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双刃剑作用,帮助他们养成环境意识,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习惯。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授环境保护知识,形成环境保护的价值观念,并且融合到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中,已成为不可缺少的部分,环境保护的知识被编写进教材之中。(见下表)
在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初步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认识化学在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开展环境教育,已成为教师的义务和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必然要求构建起相应的教学理念和设计思想。
一、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的理念
1.激发学生关注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使学生获得有关生态学、环境学方面的初步知识,了解环境的复杂结构,理解环境是由物理、化学、生物、社会文化各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引导学生认识到:只有依靠科技的进步,才能以积极的手段去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矛盾,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
2.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
使学生形成对环境的正确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形成对环境及其相关问题的正确看法,对环境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有所认识。环境教育的核心是尊重自然,认为人与自然应当建立起一种平等、和睦、协调、统一的新型关系。良好的环境意识是较高道德修养的体现。环境教育可以使学生树立起“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的社会价值观念。
3.使学生形成环境保护的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许多主要资源的人均储量远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而且地域分布也极其不均衡。加上生产力水平较低,工业生产主要是大量消耗资源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农业耕作也相对落后,这些使我国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使学生客观、全面地了解这些国情,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加强他们对环境保护的紧迫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原则
1.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科学性是思想性的基础。在教学中正确地应用化学学科知识来说明和解释客观世界和环境的存在,引导学生在化学学习中,逐步引发对环境问题的兴趣,培养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的道德感和责任感,使他们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根据化学学科教学的特点,挖掘教学内容内在的思想因素,通过各个知识点引入环境意识,做到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
2.综合性环境教育原则
在进行环境教育的过程中,坚持全面、发展和联系的立场,使学生从整体的角度获得较为全面的环境知识和环境意识,形成综合的环境观。如第比利斯环境教育会议上所建议的,环境教育应当从主体上去认识环境,即把环境视为一个综合性的整体。联系当地的环境现状进行教学,组织学生参加调查等实践活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贴近生活与社会的直观性环境教育原则
在教学中应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观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深刻、全面地理解知识。环境教育中,可通过选择图片、标本、录象、课件和互联网等直观教学手段,通过校外观察、微型环保实验等活动,增强教学的感染力。
4.参与性与互动式环境教育原则
在学习过程中要使学生感到环境问题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后自觉培养兴趣,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环境知识,尝试解释和解决具体的环境问题,以培养他们保护环境、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参与与互动是环境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指导他们正确思考,找到解答问题的途径,培养学生接受环境教育的主动性。
三、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的策略
1.环境保护意识贯穿于教学诸环节的策略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诸多污染环境的因素:教师演示实验中有毒气体扩散的不可控制;学生实验的实验污水与废弃物得不到有效的回收和处理;实验准备过程中的环境污染较严重,教师在准备实验时操作往往没有课堂上标准规范,从而造成废气、废液的污染。
在教学环节中体现环保意识,注意保护化学课堂环境,既有利于师生的身体健康,也有利于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习惯。在备课时,不仅设计好环保意识教育的内容,也要设计好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内容、方法和程序,实验准备严守操作规程,本着厉行节约、减少污染的准则,坚持保护环境从化学课堂做起。
2.专题性讨论与辩论的策略
指导学生在全班或分组,针对某个具体的环境问题发表意见、进行讨论,或开展针对某个具体的、有争议的环境问题、环境观点的辩论赛。例如结合国家的限塑令,让学生进行“使用塑料的利与弊”的讨论,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开展课外环境保护实验活动的策略
指导学生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对某些环境教育的内容来开展课外实验活动。如比较模拟酸雨和自来水使绿豆发芽长短的实验。配制几份浓度不同的模拟酸雨,然后将绿豆和吊兰分别自来水和模拟酸雨浸泡,让其绿豆发芽,吊兰生根,观察芽和根的长短,从中可以看出酸雨对农作物的危害;如选美人蕉和一串红的花瓣,观察酸碱性不同的溶液使花瓣变色的情况。针对初中学生的学习,实验设计都比较简单,操作方便,现象明显,化学原理也十分浅显,易于理解。
环境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教学活动基础,涉及化学、物理、生物、地理等多门课程知识。其中与化学的关系较为密切,化学学科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和视野。结合环境教育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历程,借鉴国内外的环境教育理论,在化学课堂中渗透环境教育;以初中化学内容为主,结合部分生物、地理和人文学方面的知识,可以在初三化学中有效地实施环境教育。在渗透环境教育实践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环境意识的提高、价值观的澄清、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的积极性等方面的进步。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是一种新型人格的发展。他们的目光穿越了书本,关注社会,对社会的责任感有所增加,将保护环境、创造美好未来作为人生的职责,达到了提高科学素养的目标。
[1]胡雅滨,高武.户外环境教育[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田青.中小学环境教育概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3]田青.环境教育研究性学习案例解析[J].环境教育,2002,(1)
[4]陆真,林菲菲.香港环境教育理念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范例[J].课程.教材.教法.2006,(5)
[5]杨鹤鸣.浅谈中小学环境教育的教学方法[J]硅谷,2008,(16)
[6]陆真,沈婷,钱海滨.从点缀到主角——新世纪科学教育中STSE的课程形式与功能演进[J].课程.教材.教法,2009,(3)
546(2010)05-0046-03
G632.41
B
10.3969/j.issn.1008-0546.2010.05.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