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造成高中化学学习困难的外因分析

2010-04-20

化学教与学 2010年5期
关键词:学困生对象高中化学

潘 斌

(苏州市第三中学江苏苏州215001)

造成高中化学学习困难的外因分析

潘 斌

(苏州市第三中学江苏苏州215001)

造成高中化学学习困难的原因比较复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者从任教的高二学生中挑选出六名化学学困生作为研究对象,编号依次是C、H、S、Q、W、Y,并对这六名研究对象逐个进行了访谈。访谈后发现,他们学习困难的内因有明显差异,但外因却有几点相似之处,因此,将本次研究的方向定在造成化学学习困难的外因方面。

高中化学;学习困难;外因

造成高中化学学习困难的原因比较复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者从任教的高二学生中挑选出六名化学学困生作为研究对象,编号依次是C、H、S、Q、W、Y,并对这六名研究对象逐个进行了访谈。由于这六位个体本身差异较为明显,所以他们学习困难的内因也有明显差异,但他们处在同一学校的同一个年级,大的学习环境基本相同,因此,外因有几点相似之处。为了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所以,将本次研究的方向定在造成化学学习困难的外因方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化学教材的编排

在访谈中,C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自己在初中时觉得化学还比较容易学,成绩也还可以,可一上高一就觉得化学很难,成绩也一下子掉下来了。另外,H、S、Q、W也都是在高一上学期成绩明显掉下来的,而且也反映出对教材不适应。

出现这样的问题,与高中化学教材有一定的关系。本人任教十二年来,曾经教过的化学教材主要有三套:第一套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编著,高中化学课本,1995年第2版(简称95人教版);第二套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编著,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化学,2000年第2版(简称2000人教版);第三套是江苏教育出版社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005年第2版(简称05苏教版)。这三套教材恰好是经历了教材改革后依次出现的三种不同教材,但不管是哪套教材,在高一分册中都出现了以下三个知识点:(见表1)

表1

这三个知识点均是高中化学的重点和难点,有很多化学教师都提出,这些难点过于集中以及过早地出现,给高一学生学习化学造成很大的障碍,使学生过早地分化,其中一部分学生不堪重负,原先对化学的兴趣逐渐减退,甚至失去了学好化学的信心,随着成绩的下滑逐渐成为化学学困生。有人甚至还埋怨教材的编著者为何这样编写教材。

其实,编者早就注意到了这些问题,所以在编写时已经将这些重点和难点做了适当的分散。尽管做了分散,但还是必须出现在高一的教材中,因为这三个知识点在高中化学中有着突出的地位。其中,氧化还原反应是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现代科技中经常遇到的一类重要化学反应,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离子反应能揭示很多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对同一类化学反应的高度概括,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物质的量这一概念贯穿于高中化学的始终,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从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来看,对这些知识点的系统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构建起学习研究物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基础。之所以将它们编排在高一教材中,正是为了凸现其在化学学科领域的重要性和对学生后续学习奠定的基础性。

既然这些重难点在高一集中出现是必须的,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也是必然的,这也是研究对象C,以及与她类似的学生,在高一就出现化学学习困难的客观原因之一。

二、化学学习过程的特殊性

化学学科的学习过程与其它学科相比有很多不同之处,这跟化学学科的特殊性有关。化学学习过程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目的和对象的特殊性

化学学习过程以获得从分子、原子层次对物质的认识和认识经验为主要目的,学习关于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制法和利用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既有认识的(心智的)、也有操作的内容,既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内容,既有显性的、又有隐性的内容。[1]比如,研究对象Y在学习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这一单元时,遇到了很多微观粒子,而这些微观粒子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心里总觉得不踏实,于是在理解电子云、电子的运动特征、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则等概念时,觉得非常抽象,产生了一定的困难。再如,化学实验操作技能也是化学学习的目标之一,而有些学生始终把化学实验与有毒有害物质联系在一起,于是畏首畏尾,不愿意亲自动手操作。例如研究对象Q,就因为怕实验有危险,每次实验操作都让给同桌来完成,自己躲在一边,当要她一人单独操作时,连酒精灯都不敢点。其实,动手做化学实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化学知识,还能训练多个感官的协调能力,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如果长期不做实验,那么实验技能就无法提高,也会造成化学学习的困难。

2.学习顺序的特殊性

化学学习过程在整体上总是由宏观到微观、由定性到定量、由描述到推理、由静态到动态、由简单体系到复杂体系,体现着人类认识由近及远、由简到繁的一般规律。比如化学计算,从表面上来看,化学计算是从量的方面来研究、理解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其实,化学计算不同于一般的数学计算。它要求以化学概念、化学原理和元素化合物知识为基础,运用化学量来进行计算。[2]而元素化合物知识主要是对物质性质的定性描述,因此化学计算实际上是一个由定性到定量的过程。研究对象H、S、W都是因为元素化合物知识缺乏、基本概念又不清,所以在化学计算中遇到困难。

3.学习手段的特殊性

化学实验、化学思维和化学语言均是学习化学的手段。化学实验是重现和研究各种化学现象的重要手段,能生动地传递人类的化学经验,帮助学习者形成直接的化学经验和接受间接的化学经验。化学思维是深入地认识化学事物的武器,它包括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其中,形象思维用来形成化学事物的表象、意象和想象,抽象思维用来概括、判断、推理。语言是思维及其交流的工具。化学语言以简洁、规范的形式概括和凝聚着人们的化学经验,是形成和传递化学经验的重要工具。但学生普遍觉得化学语言理论性强,抽象程度高,不容易理解。特别是化学语言中的符号语言,体现在各种类型的方程式的书写上,比如: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离方程式、水解方程式、电极反应式、热化学方程式等,六位研究对象在记忆和书写方程式时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困难,容易混淆。

三、教师的教学方式

高中化学教材中确实有很多较难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可能会给学生的学习造成障碍,但是如果教师能注意教学方式,至少可以帮助学生减少障碍。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的做法可能不太合理。

1.忽视教学的阶段性

当一个重要概念出现时,有的教师习惯把它的全部涵义都讲清,全部相关联系都讲透,甚至在讲新课时就穿插高难度的习题。比如,研究对象Q在解释自己为什么怕氧化还原反应时,说了这样一件事:“化学老师在教我们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时,刚讲了配平原则,就举了一个有草酸的反应,我还没看懂,就又写了几个很难的反应要我们回家去配平,我根本不会做,就觉得氧化还原反应太难了。”像上述这位老师的做法,在高一这样的起始年级不太合适。因为高中生正由经验型抽象思维向理论型抽象思维过渡,如果在初始阶段就要求学生进行高层次的思维是不切实际的,学生很可能无法完全理解教师所讲的概念。因为学生对一个新知识的学习,并不是完全靠教师的灌输,而要经历一个知识同化的过程,才能深刻地理解它。否则,即便是当场囫囵吞枣似地记住新知识,将来也不能灵活运用。而且容易造成化学知识多、难、繁的错觉,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忽视实验教学

部分教师可能认为上实验课效率低,与其费时费力地做实验,不如看实验,看实验不如讲实验。于是,化学实验课就变成老师讲实验,学生记实验,大量地删减实验教学课时,省下的时间用于操练习题。研究对象Y曾向我置疑:“你为什么老是要我们做实验,而很少讲题目。我初中的化学老师就直接把实验现象和结论都让我们记下,然后就开始讲习题。”这种做法之所以有存在的空间,是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能提高学生的成绩。但它却无情地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短期来看,学生的化学成绩暂时得到了提高,但从长远来看,由于长期缺乏实验训练,实验技能得不到提高,学习化学的各种能力无法均衡发展,也会成为化学学困生。

3.缺乏民主的师生关系

有的老师信奉师道尊严,过分突出自己教育者的角色地位,以高压手段对待学生。这种师生关系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的心理紧张、恐惧,学生顺从教师,在课堂上形成一种严格守纪的假象,但在内心深处可能会产生厌学情绪。比如研究对象Q说起她原先的化学老师:“分班之前上化学课,我们全班没人敢说一句话,大家拼命地记笔记,只要老师看着我,就浑身不自在,要我起来回答问题,我吓得脑子里一片空白,分班时真的不想选化学,是父母硬要我选的。”

四、评价机制不合理

有几位研究对象都说过,由于考试成绩屡屡出现红灯,心理受到严重打击,才会失去学好化学的信心,而且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那么,考试对他们的影响真有那么严重吗?

众所周知,科举制度在中国盛行了一千多年,尽管它早就被废除了,但其思想在很多国人的头脑中是根深蒂固的,所以至今仍有很多人,把高考录取率作为衡量一所高中办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学校为了生存,不得不迎合社会的需要,所以才狠抓升学率。多年的教学实践显示,增加考试的频率是提高学生成绩的既快又简单的操作手段,于是,许多教师不管这种手段是否符合教育的本质、是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在急功近利的思想驱使之下,众多学校各显神通,纷纷挤占学生的活动和休息时间,推出名目繁多的考试,如月考、节后考、摸底考、联考、统考等等。而且试卷的难度越来越大,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简直不堪重负。一旦考试失败,他们还可能要面对家长的责备、老师的批评、同学的白眼,所谓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都荡然无存,留下的只能是对考试的诅咒和对学习的厌恶。有一位学困生,在一次考试后,拿着他那张不及格的试卷说了一句话,令我至今难忘:“科学为什么要发展呢?如果科学落后一点,说不定考试就没那么难了!”每次考试结束后,都要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质量分析,如统计平均分、标准差、作折线图等,学生的成绩也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如果单从统计角度分析,这样的结果是合理的,但是如果从教育的角度来分析,对于那些处在正态分布曲线中最后百分之十到二十的学生来说,那能算合理吗?难道教育的结果就只能是成绩优秀的那百分之十成才,而最后的那百分之十就让他成为学困生吗?真要是这样的话,教育的公平性何在?显然,将考试作为唯一手段的评价机制不合理,但事实上很多学生都成了现行考试制度下的牺牲品,从某种程度上讲,学困生就是其中一部分。

五、结果和反思

在分析得出以上几点原因后,我的心情非常沉重。我不能再用教育的问题是个社会问题这句话作为搪塞。因为造成这些学生成为学困生的部分原因就是来自我们教师。也许只有我们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教育的实际目标时,这些问题才能得到彻底解决。

[1]刘知新主编,吴俊明,王祖浩著.化学学习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00-101

[2]刘知新主编,吴俊明,王祖浩著.化学学习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22

1008-0546(2010)05-0058-03

G633.8

B

10.3969/j.issn.1008-0546.2010.05.024

猜你喜欢

学困生对象高中化学
神秘来电
高中化学高效学习之复述策略
NOBOOK虚拟实验在高中化学的应用
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分类法在高中化学中的应用
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基于熵的快速扫描法的FNEA初始对象的生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