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高中化学学习思维方式的衔接

2010-04-20叶时慧

化学教与学 2010年5期
关键词:初高中性质物质

叶时慧

(浙江衢州高级中学浙江衢州324004)

初高中化学学习思维方式的衔接

叶时慧

(浙江衢州高级中学浙江衢州324004)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始终是化学教学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如果衔接不好,使他们过早地失去学化学的兴趣,甚至打击他们的学习信心,学生的成绩就会下滑而一蹶不振,笔者认为教学衔接最重要的是要帮助指导学生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发生改变,做好衔接。

学习方式;思维方式;衔接

每次教高一年级的化学时,总有许多学生反映高一的化学怎么这样难,上课能听懂,作业却不会做,同初中的化学完全不同。做为化学教师,我们除了多加鼓励外,还应在教学上注意抓住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教给他们学习化学的方法,使之能较快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

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迅速发展,其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地位。因此,中学化学教学应遵循中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根据初高中学生思维尚未成熟且可塑性大的特点,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掌握研究化学的思维方法。

思维方式是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认识并反映客观事物的相对定型、相对稳定的形式、方略、技巧。化学既研究物质宏观上的性质及其变化,也研究物质微观上的组成和结构,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也是化学学科最特征的思维方式。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从研究化学的思维方法方面谈谈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问题。

一、跟已知的理性知识相类比——类比法

类比推理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思维形式之一,它能帮助从已知事物的有关理论建立假说去说明新事物;用某些已知的属性来说明未知的属性,以增强说服力,使人们容易理解。

把初中已有的物理量质量、长度与物质的量进行类比,提出物质的量的概念和单位,又把1mol与1打进行类比提出了阿伏加德罗常数。类比也是化学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如在高一学习卤族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知识时,抓住该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均为7个,从而类推出它们的单质及化合物在化学性质上具有与Cl2及其化合物相似的化学性质,从而顺利实现卤素其他元素对应单质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学习。这里应该注意的是:(1)要考虑不同事物之间的可比性。即善于发现事物相同或相似的本质上属性,只有本质上属性相同或相似,才能作出类比;如卤族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这一本质属性,为卤族元素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类比提供基础。(2)要注意类比的或然性,正确类比,防止类比的负迁移。换句话说,就是在抓住事物共同属性的同时,也应注意差异性一面。如卤族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由于其电子层数不一样,因此其化学性质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不能由Cl2+H2O=HCl+HClO类推出F2+H2O=HF+HFO等。高中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已经熟悉的类比法,借鉴初中教学的做法,来处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例如初中的“溶解平衡”与高中的“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等;以及物理中的“速度”与化学中的“化学反应速率”。在高二的有机化学的教学中类比法更常用。

二、对感性材料或已有知识的深加工——归纳法

归纳法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规律的思维方法。

如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在初中只介绍某一种物质的性质,一般不考虑物质的结构,只是按其类型讲授,学习总结规律。在高一第一学期也和初中类似只介绍某一种物质的性质,如钠、氯的性质,但也从实验中总结出来Cl2、Br2、I2氧化性的差异,而在高中则可以以物质结构为主干,根据元素周期律,从结构推理出其性质变化的相似性和递变性规律。我在教学中先引导探究的路径,再从结构上进行分析推理猜想,假设其性质变化规律,设计实验并实施,验证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交流信息归纳小结,进一步验证Cl2、Br2、I2单质氧化性,阴离子还原性的强弱,从而形成科学思维的方法,归纳总结出元素化合物学习的一般规律:

例如,讲电解原理时,做完电解氯化铜溶液的实验后提出:(1)通电前,氯化铜溶液里有哪些离子?其运动情况如何?(2)通电后,溶液中离子的运动情况有什么变化?(3)两电极表面上的不同离子哪个易放电?发生了什么变化?(4)综合两极的电极反应,总的反应是什么?通过以上的层层设疑,学生则不难了解电解的基本原理,掌握其他电解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三、对物质的性质进行还原——还原法

还原法的实质是把认识引导到由抽象到具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把物质的性质进行还原。比如说钠的物理性质,在初中时我们学生一般都采用记忆的方法,而进入高中我们可以通过钠与水的反应实验的操作和实验现象:“切取黄豆大的钠”,“钠浮在水面,熔成小球”总结得出。很多物质的性质我们都可以由实验得到。如在上氯气性质这一单元,我专门开过一节课“探究氯水中的微粒”,通过直观思维容易判断有:Cl2,H2O。然后实验(1)在氯水中滴加紫色石蕊;(2)氯水中滴加硝酸银,通过实验现象可以判断氯水中还存在:H+,Cl-,HClO,而且可知HClO具有漂白性,这些都可以通过化学实验的表象作用使学生明白。在这两个实验结束我又加了一个实验(3)在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滴加氯水,实验现象当然是溶液褪色,问题也就出来了“使溶液褪色的究竟是氯水的酸性还是它的漂白性,如何用实验证明呢?”这个问题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首先就必须搞清楚两种情况下的褪色原理有什么不同,酸性只是中和了OH-,指示剂酚酞还剩余,而如果是漂白性褪色酚酞已经被氧化,从而就可以得出只要在溶液中继续加碱就可以判断了。

初中教学强调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概念,归纳为规律。因为初中生的思维还属于经验型,需要感性材料作支持。高中生的思维虽属于理论型,但对一些比较抽象内容的理解上,仍需借助于一些经验型思维或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更高层次的转化,来理解这些抽象的内容。这种转化在高一年级表现尤为突出。所以,高中教学仍要借助观察实验,但有时可以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推理而得出结论,然后用实验来检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实验,通过实验获得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从而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取和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的掌握是同步进行的。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会学生某种知识,更重要的要教会学生学习这类知识的分析方法和思想方法,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和分析,学会带着问题去看书,去查找资料,去寻找答案,并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将这种方法和能力应用于分析同类和其他问题,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学生个性、能力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学习能力、思维方式加以培养和引导。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关键要靠教师长期、细心指导和帮助,要靠教师主动地去创设适于学生创造的学习环境,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借助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批判力,并对其标新立异的想法给予分析性指导和支持。教师应经常设计问题让学生去思考。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余清芳.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全面发展[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994,(7)

1008-0546(2010)05-0029-02

G632.4

B

10.3969/j.issn.1008-0546.2010.05.011

猜你喜欢

初高中性质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性质的应用
初高中一体化背景下的中学物理教学实践
完全平方数的性质及其应用
九点圆的性质和应用
关于初高中英语学习衔接的一些建议
厉害了,我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