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胃黏膜相关组织淋巴瘤20例临床分析

2010-04-13任爱军

山东医药 2010年31期
关键词:下层中位放化疗

任爱军

(禹城市人民医院,山东禹城251200)

2003年1月~2009年10月,我们共收治胃黏膜相关组织淋巴瘤(MALT)患者20例,现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临床资料:20例MALT患者,男14例,女6例;年龄25~70岁,中位年龄57.6岁;病程3周~2 a。临床表现为呕血或黑便8例,上腹部疼痛6例,消瘦、食欲不振4例,发热、盗汗2例;体征为上腹部压痛11例,消瘦贫血6例,上腹包块3例。20例患者均行胃镜下活检及免疫组化检查。AJCC分期为Ⅰ、Ⅱ期11例,Ⅲ期5例,Ⅳ期4例。确诊后均行抗HP治疗;其中14例予同步放化疗,6例手术后化疗。20例患者随访2 a,均存活。

讨论:MALT系结外黏膜相关淋巴瘤,其中胃肠道MALT占全部MALT淋巴瘤的45% ~56%。其中以胃原发最常见,胃MALT常局限于胃,发病年龄较大,中位年龄60~69岁。发病初期常无症状,随疾病进展,逐渐出现非特异性的消化道症状和体征,T细胞淋巴瘤或伯基特淋巴瘤患者常伴发热和盗汗。多数患者体质量减轻,胃肠道出血发生率为20% ~30%,肠梗阻及肠穿孔不常见。

胃MALT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了。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可能是重要诱因。其依据为90%以上的MALT存在HP感染;胃淋巴瘤中HP检出率明显高于胃良性病变;表达毒性相关基因A(CagA)蛋白的HP与胃MALT淋巴瘤相关;抗HP治疗可抑制瘤体生长;HP再次感染可导致复发。

胃MALT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术前确诊率低。胃镜检查是术前诊断的主要手段,镜下常表现为胃腔内巨大隆起性黏膜下肿块或表浅的溃疡,与良性淋巴瘤增生和分化差的胃癌较难鉴别。主要特点为:①多灶性形状不规则溃疡;②单发或多发的息肉样结节,有的融合成团块;③黏膜皱襞增粗,呈铺路石或脑回状,但黏膜可不被破坏,周围黏膜不向中心集中。由于胃MALT瘤起源黏膜下层,常规活检组织块小,取材表浅,加之活检组织挤压变形,可造成病理误诊。对临床疑似者进行活检时,应强调多点、多次和深凿(包括黏膜下层在内的大块黏膜圈套)活检。由于病变主要起源于黏膜下层,因此常规内镜活检诊断率仅为60%。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超声内镜目前用于胃淋巴瘤的诊断,可判断浸润范围、组织类型及治疗效果。

抗HP治疗是早期(Ⅰ期)胃MALT的有效治疗方法,文献报道可提高5 a生存率。胃MALT淋巴瘤对放疗敏感,放疗或放化疗适用于抗感染治疗无效或HP阴性的Ⅰ、Ⅱ期患者,有t(11;18)(q21;q21)易位或转化和高度恶性胃MALT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可减少远处复发,明显延长生存期,疗效明显优于单纯手术。手术治疗需行胃全部切除以去除全部肿瘤病灶,但胃全部切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而部分胃切除术后易出现残胃复发。故已不再是胃MALT淋巴瘤的主要治疗手段。MALT的预后明显优于胃部其他恶性肿瘤及淋巴结内淋巴瘤。胃MALT的5 a生存率达90%,10 a生存率为75%。患者年龄、肿瘤体积、临床分期、结外浸润情况为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猜你喜欢

下层中位放化疗
Module 4 Which English?
调速器比例阀电气中位自适应技术研究与应用
真相的力量
跟踪导练(4)
一类多个下层的双层规划问题
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等等再看”能否成为主流?
积雪
陕西横山罗圪台村元代壁画墓发掘简报
高危宫颈癌术后同步放化疗与单纯放疗的随机对照研究
肝内胆管癌行全身放化疗后缓解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