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新解
2010-04-13梁志刚,李瑞,邓成哲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为病机十九条之一。是中医学者和临床工作者必须熟知的经文之一。许多医家都各有理解。笔者以为历代医家虽意见不一且各有道理,但又都难免有偏颇之处,未尽经意,对临床广泛应用此经文不能起到实际指导作用。现整理归纳对此条文的理解为以下二点,力求为临床提供更为准确的理论指导。
1 对痛、痒、疮三者之间的关系理解 “诸痛痒疮”所指不应单纯理解为具有疼痛、瘙痒症状的外科疾病,结合《内经》原文处语法结构的特点,此处的三症为并列关系,即具有共同点的不同症状或病。这一点很多医家都已经认识到,如“痛、痒、疮作为 3种独立的病证,病因、表现各不相同,但其病机均与心有关。”[1]“从原文痛、痒、疮三者并列,且痛、痒居前,疮居后来看,其用意显然不是把痛、痒仅作为疮的证候,而是将三者视为地位均等、各自独立的病证”[2]。
2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中对心的认识 后世医家以刘完素为代表,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将此经文改为“诸痛痒疮皆属心火”。高士宗更在《素问直解◦卷八》中将其改为“诸痛痒疮,皆属于火”。有很多现代医家认识到此说法的局限性,但都认可其具有一定合理性。笔者认为此说实为不妥!中医文献中的“心”所指甚广,作为为病机十九条之一,以心具有的功能能够全面阐释“诸痛、痒、疮”的机理,并且能准确指导治疗。而火之说大多局限在外科阳证的病机和治疗方面。现从发病机理和临床治疗两方面分别论述如下:
2.1 “诸痛痒疮”的发病机理 2.1.1疼痛的发生可以用心主血脉和心藏神来阐释。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心和脉直接相连,互相沟通。”[3]心气充足,血脉通畅是心功能正常的体现。疼痛的产生主要有由于心气不足,推动无力,血行迟滞,脉络疲阻所致的“不通则痛”和各种原因导致的血脉不通,气血运行不畅,营血不能布达全身,肢体脏腑失养所致的“不荣则痛”两方面原因。《素问◦举痛论篇第三十九》中有:“气不通,故卒然而痛。”的说明。“不通”与“不荣”均由心主血脉的功能不足引起;心藏神指“心具有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形体的一切生理活动和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3]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作为最常见的自觉症状之一,疼痛发生与否和严重程度主要受心神的影响。当人的“神”出现异常随即出现对疼痛的敏感度和耐受力的变化。人在“少神”时对疼痛的敏感程度就下降或上升,而在“失神”时就不可能感知疼痛。
2.1.2 痒的发生机理也可以用心主血脉和心藏神来解释:导致瘙痒的原因有虚实两大类,即风、湿、热、虫实邪引起的气血不和和血虚所致的肌肤失养。部分外科溃疡收口前也有微痒。但无论那种原因导致的痒,或是由外邪阻断血脉,气血运行不畅,或是由血脉不充,全身各部得不到充分滋养。其实都存在病变局部的血脉功能不正常的表现。心作为“君主之官”,它所主之血脉不仅是中医在宏观上认识,在此应为中医在微观上的理解;痒作为最常见的自觉症状之一和痛一样,它的产生主要受心神的影响。
2.1.3 疮在此处是一切外科疾患的总称:此类疾病的发生机理同样也可以用心主血脉和心藏神来解释。外科疾病总的发病机理主要是气血凝滞,营气不从,经络阻塞,脏腑功能失调。[4]《灵枢◦痈疽第八十一》云:“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外科启玄》曰“凡疮疡,皆由五脏和六腑壅滞,则令经脉不通而生焉。”因此各种外科疾病的发生与经脉气血不通密切相关;情志内伤是外科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人之七情正是心所产生并主宰的,这是”心藏神”的一个方面。如张景岳在《类经》中“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该志意。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惟心所使也。”“是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人的五脏六腑生理功能的主宰也是“心藏神”的一方面。在《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第八》云“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外科启玄》曰“凡疮疡,皆由五脏和六腑壅滞,则令经脉不通而生焉。”等都说明脏腑和诸痛痒疮的发生直接相关。
2.2 “诸痛痒疮”的治疗 既如上所述,“诸痛痒疮”的发生与“心主血脉”和“心藏神”密切相关,所以在治疗方面也应从此出发。
2.2.1 无论是疼痛、瘙痒类的自觉症状的处理还是各种原因导致的外科疾病的治疗,都应注重血脉:既要保证血脉的充盈还要保证心气充沛和血脉无阻。通过补气血,调补心的气血阴阳和祛除闭阻血脉的致病因素来保证心所主的血脉功能正常,达到止痒止痛的目的。这也才真正切合中医治病的精髓:辨证论治。
2.2.2 “诸痛痒疮”的治疗同样要注重心神的影响:痛痒是不良的主观感受,疮疡疾病则会不同程度影响人的形象和生理功能,它们的产生会对人的精神状态,心理活动和思维工作都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严重者可引起患者烦躁、焦虑、抑郁等心理、神志疾病。此类疾病又影响痛、痒、疮的恢复。形成恶性循环。心神是全身脏腑功能的主宰,五脏六腑功能异常也是“诸痛痒疮”的发病机理之一。临床上治疗各种痛、痒、疮,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分别采用安神[5]、调和脏腑的药物或者结合采用认知疗法、暗示疗法[6]、家庭治疗、团体治疗、体育运动、音乐、绘画、心理治疗等来为患者解除痛苦。这也切合中医的另一理论精髓:整体观念。
结 语 综上所述,痛、痒、疮三证无论是病机的理解还是临床治疗都应从“心主血脉”和“心藏神”两方面入手,不能误以火论述。严守经文,深究经旨,发扬中医精华才是我们学习和继承中医的根本途径。
[1] 江雪华.对“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之再认识[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2(6):491.
[2] 白云静.“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辨析[J].山东中医杂志,2002,21(2):117.
[3] 吴敦序.中医基础理论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70.
[4] 陆德铭.中医外科学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7.
[5] 黄 霞.从“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谈中医安神法治疗皮肤病 [J].四川中医,2008,26(3):30-31.
[6] 刘 凯.从“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看瘙痒的暗示疗法[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8,29(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