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泻药方治疗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50例
2010-04-13张建朝陕西省延长县中医医院延长717100
原 杰 张建朝 陕西省延长县中医医院(延长 717100)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结肠炎症为特征的慢性疾病。笔者自 2000年 10月以来运用柔肝健脾法纯中药治疗肝郁脾虚者 5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两组 120例病人均符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并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60例中,男 35例,女 25例;年龄最大者 66岁,最小者 22岁,平均 39±5.71岁;病程最短者1.5年,最长者 21.5年,平均 8± 3.9年。 对照组 60例,男 32例,女 28例;年龄最小者 21岁,最大者 65岁,平均 37±6.12岁;病程最短者 12月,最长者 21年,平均 7±4.1年。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方面均具可比性。
诊断标准 两组病人均在县级以上医院做结肠内镜检查,并参照《消化内镜临床应用问答》中有关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拟定,并符合中医肝郁脾虚辨证要点。临床表现:腹泻,粪便呈糊状,混有黏液和脓血,或呈脓血便。腹痛,轻中度绞痛,伴左下腹或全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轻型左下腹可有压痛,重型可有全腹压痛。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痛泻药方加减治疗。基础方组成为:白芍 30g,白术、陈皮、防风、柴胡各 10g,煨葛根、炒山药、白扁豆各 12g,丹参、当归各 20g,炙升麻6g。随证加药:气虚者加黄芪、党参各 15g,血虚者加熟地、何首乌各 15g,阴虚者加麦冬、生地黄各 15g,阳虚者加炒吴萸、补骨脂、肉桂各 10g。每日 1剂,水煎服,分早晚 2次饭前温服。外治法:以吴茱萸、细辛、白芷、五灵脂、蒲黄、冰片等分共研细未,以陈醋调成糊状,敷于神阙穴。每敷 1次,保持 3d。敷 3次为 1个疗程。饮食定时定量,忌食烟酒辛辣、油腻煎炸之品,移情易性,乐观向上。
对照组口服柳氮磺胺吡啶,每日 4次,每次 1g,诺氟沙星,每日 2次,每次 0.2g,两组均以 20d为 1个疗程,连续治疗 3个疗程后休息 10d,再服用 2个疗程停药。停药后询问患者临床症状,并全部做结肠内镜及大便常规检查,6个月后并随访一次。
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大便常规检查正常,纤维结肠镜检示肠粘膜病变恢复正常,且6个月后随访未见复发者;好转:临床症状缓解或消失,大便常规检查正常,纤维结肠镜检示肠粘膜病变明显减轻或仅有轻度炎性改变,但停药 1月后复发者;无效:临床症状和纤维结肠镜检查较治疗前均无改善者。
治疗结果治疗组 60例中,治愈 17例,好转 38例,无效 5例,总有效率 91%;对照组 60例中治愈 10例,好转 33例,无效 15例,总有效率 75%。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讨 论慢性结肠炎属祖国医学“泄泻”、“痢疾”、“肠癖”等范围,多由脾失运化、肝气郁结、运化失职、清浊不分、气机受阻、升降失司,日久而成肝郁脾虚所致。《景岳全书◦泄泻》篇云:“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怒时挟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之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因肝为将军之官,体阴用阳,故方中重用白芍酸甘收敛,入肝经而柔肝行气,使肝阴得补,肝之疏泄功能正常,从而使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正常[1]。故临床治疗,从肝入手,补肝阴,疏肝气,而达健脾祛湿之功,使肝之疏泄功能强健,脾之运化能力旺盛,而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
[1] 刘 骁,田维君.舌诊与肠镜对照在虚性肠炎诊断中的意义 [J].实用中医药杂志 ,1999,15(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