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工贸易升级的内部影响因素①
——以山东省为例

2010-04-13杨慧力姜振寰

山东社会科学 2010年8期
关键词:价值链升级贸易

杨慧力 姜振寰

(哈尔滨工业大学 (威海)管理学院,山东威海 264209)

加工贸易升级的内部影响因素①
——以山东省为例

杨慧力 姜振寰

(哈尔滨工业大学 (威海)管理学院,山东威海 264209)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加工贸易造成了严重影响,再次凸显了加工贸易升级的迫切性。影响加工贸易在全球价值链上升级的主要因素有企业核心能力、要素禀赋条件、相关产业发展情况、政策因素及领导厂商的战略控制等。其中,企业核心能力为内部影响因素,其他为外部影响因素。要素禀赋条件、相关产业发展状况等外部因素决定着加工贸易升级的可能性,而内部因素——企业核心能力状况影响着加工贸易升级的程度。研究表明,加工贸易升级不是线性的,路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出现停止和反向转换也是可能的。所以,企业核心能力需要不断巩固和加强才能持续推进升级进程。

加工贸易升级;内部影响因素;核心能力;全球价值链

一、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加工贸易主要从事产品组装和低端零部件生产加工等价值链低端环节的生产,不仅增值率低,对国内产业带动作用小,而且极易受到国际市场变化的冲击。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加工贸易造成了严重影响,再次凸显了加工贸易升级的迫切性。

全球价值链的形成使产品的价值创造环节分散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这为发展中国家提高生产和创新能力、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带来了机遇。根据国际分工理论和全球价值链理论,一国加工贸易升级的方向是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分工地位。随着我国加工贸易逐步融入全球价值链,某些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逐步提升。但是,当加工企业沿着全球价值链升级轨道前进时,会发现每进入一个新层级其障碍就会升高一个层级,对企业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也会随之升高,而升级变得越来越困难,甚至会出现停止或反转现象。加工贸易在全球价值链上升级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要素禀赋条件、相关产业发展情况、政策环境因素及领导厂商的战略控制等外部因素决定了加工贸易升级的可能性,而内部因素——企业核心能力状况则影响着加工贸易升级的程度。

本文基于企业核心能力理论,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从微观视角分析企业内部因素对加工贸易升级的影响,明确产业政策的重点方向,以期为研究和促进加工贸易升级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二、加工贸易升级的内涵及影响因素

(一)加工贸易升级的内涵

加工贸易升级是一个在实践中提出的概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IT技术革命和运输技术的进步,全球分工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由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分工以及产品内分工转化。与之相适应,以纵向分离和协调为特征的全球价值链逐渐形成,为发展中国家嵌入价值创造环节、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带来了机遇。上世纪 90年代末,Gereffi(1999)从全球价值链视角研究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升级问题,认为全球价值链是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全球价值链上的设计、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营销、出售、消费、售后服务、最后循环利用等各种增值活动,并提出产业升级的四个层次。①Gereffi G.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9,1(48):37-70.在此基础上,Kaplinsky、Humphrey和 Schmitz提出了一种以企业为中心、由低级到高级的层次升级分类方法。这种分类方法也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他们指出,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升级有四个层次: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 。①Kaplinsky R.,MorrisM.A Handbook forValue Chain Research[C].Prepared for the IDRC.2001:66-67;Humphrey J.,Schmitz H.How does insertion in global value chains affect upgrading in industrial clusters[J].Regional Studies,2002,9(36):1017-1027.而且随着产业升级的不断深化,参与价值链中实体经济活动的环节会变得越来越少,对企业核心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企业具备强大的研发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

全球价值链的形成对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参与全球化分工产生了深远影响,加工贸易企业正是在全球价值链上不断的角色转换、价值链环节变换及地区的转移中,提升了自己在世界经济和国际分工中的地位。隆国强 (2008)认为,只有将加工贸易放到全球价值链上加以考察,才能准确把握加工贸易升级的内涵。②隆国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之探讨》,《国际贸易》2008年第 12期。从根本上说,加工贸易升级的方向是从价值链低附加值环节向高附加环节和战略环节升级,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分工地位,从企业角度看是企业自身核心能力的提升,从事效率或利润更高的业务环节。

(二)加工贸易升级的影响因素

影响加工贸易在全球价值链上升级的主要因素有企业核心能力、要素禀赋条件、相关产业发展情况、政策因素及领导厂商的战略控制等。其中,企业核心能力为内部影响因素,其他为外部影响因素。

1.外部影响因素。

在影响加工贸易升级的外部因素之中,要素禀赋条件是决定因素,只有要素禀赋结构发生转变,加工贸易结构才能从根本上调整。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越高,越能有效地吸收、转化从价值链上转移过来的技术知识,越能促进产业升级;企业技术水平越高、设备越先进,领导厂商越愿意给东道国企业提供技术含量更高、附加值较高的生产环节。相关产业发展情况影响着加工贸易升级的可能性和程度。在某一地区形成产业集聚,某一产业的相关产业在技术开发、制造、分销、营销和服务上与本产业形成合理化分工,可以促进本产业创新和升级。当地政府政策是影响全球价值链发展、关系到能否在当地形成产业集群的关键因素。政策因素主要包括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政策、贸易与投资便利化措施、关税减免政策,以及提供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等措施。其中,外商直接投资通过跨国公司对东道国企业投资产生的技术外溢、示范效应和学习效应提高当地企业的技术水平,使其参与到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推动产业升级。领导厂商的战略控制是影响加工贸易高层次升级的重要因素。加工企业在从价值链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攀升,特别是历经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阶段时,领导厂商会通过阻碍价值链中知识技术的流动来阻止企业升级,使其被限制在微利化的价值链低端环节。原因是这些企业的某些升级 (如设计、营销和品牌建设)被认为威胁到了领导厂商的核心竞争力。

2.内部影响因素——企业核心能力。

20世纪 90年代以来,学术界普遍认为,企业是根据其在价值链上的地位和企业生命周期阶段来选择升级路径,而选择的基础来自于企业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来源,它为企业活动的内部化和外包决策提供了一个有效分析的逻辑起点。③刘海虹、王长征:《内部化与外包——企业价值链活动范围的确定》,《管理世界》2003年第 8期。企业核心能力的概念由Prahalad和 Hamel(1990)首次提出,他们将核心能力定义为: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能的学识;认为企业战略上的成功来源于它们在发展过程中的核心能力。④Prahalad C.,Hamel G.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68):5-6.Meyer和Utterback(1992)将企业核心能力进行了具体化,认为企业核心能力包含在企业的研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之中。⑤MeyerM.,Utterback J.Core competencies,product families and sustained businesss success[J].Sloan School ofManagement,1992:12-13.以此为基础,陈宏辉等人 (2008)将企业核心能力的构成要素细分为 12种,并将这些要素按照企业内部价值链分为研发、制造和市场三大环节。⑥陈宏辉、罗兴:《“贴牌”是一种过时的战略选择吗——来自广东省制造型企业的实证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 1期。

企业核心能力构成要素的发展程度与其内部的管理机制决定了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实现升级的潜力,影响着企业升级的进程。

第一,研发能力。企业的研发能力不仅取决于企业的产品研发技术能力,还取决于企业响应市场变化的动态能力。研发能力对于企业升级具有重要影响,企业的研发能力越强,越倾向于选择 ODM和 OBM,实现功能升级,以获得更多的主动权和利润率。

第二,制造能力。制造能力包括生产技术水平、生产流程管理、生产成本控制三个要素。如果企业在制造环节的生产技术、生产流程管理和生产成本控制方面拥有强大实力并形成了核心能力,那么企业会专注于制造环节,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在规模和成本方面取得竞争优势。当企业规模扩大时,企业不会满足已有的市场份额,而是设法向外部输出过剩生产能力。因此,不论这类企业是否拥有自主品牌,为了消化掉生产能力,往往会选择做代工,做 OE M。因此,企业的生产能力越强,越容易实现工艺流程升级和产品升级。

第三,市场能力。市场能力包括市场渠道建设、广告宣传两个要素。市场开拓能力的强弱决定了企业是否选择进入价值链的下游环节,是否进入市场流通领域参与激烈的竞争。市场开拓能力是影响品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企业主要通过建设销售渠道、寻求广告宣传等途径来发展自有品牌,实现从 OE M→ODM→OBM的功能升级。

第四,综合能力。资金融通、领导者的能力、员工技能及素质、组织结构与管理、企业文化五个要素形成了企业的综合能力。它们对企业其他各种核心能力的形成提供重要支持,对企业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形成动态核心能力提供基础保障,进而对企业的战略选择产生影响。通过对企业的综合能力与研发能力、生产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之间进行相关分析发现,企业的综合能力与这三项能力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表明企业的综合能力越强,会加强其具有的研发能力、制造能力或者市场开拓能力,从而为企业实现链条升级创造有利条件。

加工贸易企业的核心能力状况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升级的进程。本文以山东省加工贸易企业的调研数据为例,分析企业核心能力对加工贸易升级的影响。

三、加工贸易升级内部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以山东省为例

(一)山东加工贸易发展现状

山东是我国加工贸易大省,加工贸易总量位居全国第四位 (排在广东、江苏和上海之后)。2003至 2008年,山东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长速度均在 20%以上,高于前三个省市。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下,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下降 8.5%,但降幅低于前三个省市和全国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出口逆势增长,比重达到全省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 30.5%。从 1998到 2009年山东加工贸易增值率一直保持在 50%以上,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高于广东省和江苏省。这主要得益于近几年来山东省政府一直致力于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从效果来看,产品升级和产业升级比较明显,企业生产加工能力得到提升,产业的基础生产能力和服务配套设施有所改善,跨国公司加大了投资力度。但是,山东加工贸易在全球价值链上升级相对缓慢,加工企业仍然主要从事低端零部件的配套生产、最终产品的组装和代工,劳动密集度高,技术含量较低,即使是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也主要集中在产品内分工中的劳动密集型环节,附加价值低,对产业关联带动作用小。为了摆脱受制于人、利润率低下的现状,一些有实力的加工企业正在努力寻求转型升级。这些企业沿着升级轨道前进时发现,一般加工制造阶段的升级 (即工艺流程升级和产品升级)比较顺利,但是到了关键零部件制造、研发设计、品牌建设和市场渠道开拓面前 (即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企业则停滞不前,困难重重。

(二)企业核心能力对升级的影响

本文调查了山东 174家加工贸易企业,其中,韩资、日资企业及合资企业占 61.7%,民营和集体企业占 29.2%,国有股份制企业占 9.1%;大型企业占 38.3%,中小型企业占61.7%;劳动密集型企业占 42.5%,资本密集型企业占33.2%,技术密集型企业占 24.3%,基本反映了山东加工贸易的现状及特点。①企业调研数据来自问卷调查和企业高层访谈结果。作者带领学生于 2009年 4月至 12月调查了山东 174家加工贸易企业,地点选择了加工贸易企业比较集中的半岛地区 (以青岛、烟台、威海市为主)的出口加工区。发放 174份调查问卷,回收 174份,其中有效问卷 170份。

1.研发能力不足削弱了功能升级的动力。

本文以“企业主要技术来源”、“企业是否具有自己的产品设计和研发团队”、“技术开发状况”、“近两年新产品开发情况”、“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来体现企业产品研发技术能力。调查结果显示,51.18%的加工企业主要技术由海外母公司提供,没有技术开发机构的企业占 34.78%,说明还有相当一部分加工企业受资金规模所限,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不高,技术开发严重依赖于海外母公司。有 48.67%的企业近两年的新产品是从国外直接转移过来,只有 35.25%的企业来源于自主研发。这说明:一是不同加工企业之间技术水平的差距较大;二是加工企业总体技术水平较低,新产品开发、关键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较弱,过度依赖并受限于国外母公司。加工企业的技术能力与技术结构既限定了跨国公司的知识转移水平,也制约了技术外溢与创新的效果。

关于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66.7%的被调查企业认为本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强度与敏感度属于“一般”和“比较快”状况,33.3%的企业认为自身反应速度很慢。此外,有21.21%的企业停留在产品装配生产方式,43.9%的企业采用OE M方式,只有 21.95%的企业采用 ODM,19.02%的企业开始采用 OBM。可见,在企业产品研发技术能力和适应市场变化能力较弱的情况下,更倾向于选择代工,而不会进行功能升级;当研发技术能力和适应市场变化能力提高的前提下,企业会选择逐步升级,以获得更多自主权和利润。

2.制造能力较强利于流程升级和产品升级。

企业的制造能力主要体现在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与运作管理能力方面。本文以“技术水平是否经过国际认证”来体现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调查显示,75%的企业拥有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41.67%的企业拥有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8.33%的企业拥有 OHSAS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说明山东加工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基本达到国际标准。对加工企业的生产与运作管理能力调查发现,55.29%的企业采用流水线作业生产方式,11.77%的企业的生产工艺属于高技术型,说明山东加工企业的生产与运作管理水平比较先进。企业的生产能力越强,在出现生产过剩的情况时,企业往往会选择做代工,做 OE M,以尽量消化生产能力。

3.市场能力薄弱阻碍了功能升级的进程。

市场能力主要体现在企业的品牌、营销能力和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根据调查,72.43%的企业使用海外母公司的品牌或海外订货商的品牌,仅有 32.14%的企业使用自主品牌。一部分企业已经开始从事品牌建设、营销等活动,但尚处在品牌营销的初级阶段。在品牌宣传方面,有48.3%的企业设有广告经费预算,但有 69%的企业年广告费在 5万元以下,多数采用网络广告、路牌广告和宣传单等成本低廉的方式,受众面有限,效果不明显。在没有品牌的企业中,仅有34.62%的企业有在未来 2-3年内创立品牌的计划,大多数企业认为创品牌投入太多,风险太大,安于贴牌加工的现状。

在营销渠道建设方面,56.1%的被调查企业拥有销售渠道,其中有 35.3%的企业拥有比较完善的销售渠道,20.8%的企业虽有销售渠道,但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其余企业没有自己的销售网络,必须依靠品牌商的市场渠道进行产品分销。可见,企业进行价值链下游环节升级存在营销能力不足的制约。

关于加工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首先,从对企业国外客户的分布情况来看,有 39.17%的企业其前三位客户占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超过了 90%,75.31%的企业超过了 60%。出口过于集中在少数国家少数客户的情况,加大了企业对客户的依赖,不仅限制了企业的定价空间,缩小了利润率,也加大了经营风险。其次,在加工企业的讨价还价能力上,分别仅有 33.14%、34.33%的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讨价还价能力强或很强,三分之二的企业讨价还价能力较弱。这表明,山东大部分加工企业在全球生产价值链上处于被动和从属地位,对国外客户的依赖度高,阻碍了功能升级进程。

4.综合能力低下增加了升级的难度。

关于员工素质,在被调查企业中有 33.88%的员工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40.03%的员工是中专和高中文化,而大专及本科以上员工比例仅为 26.09%。80%的企业反映高级技工和熟练技工严重短缺。低素质劳动力占有相当比重、高级技工和熟练技工缺乏的劳动力现状影响了加工企业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力。关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53.85%的企业总经理和 48.58%的企业技术骨干都由境外人员担任(国外母公司委派或招聘国外人士)。高层管理人员和掌握核心技术的技术骨干主要由国外母公司委派或境外人士担任,这为领导厂商的战略控制提供了条件,加大了加工贸易企业对领导厂商的依赖程度。

关于企业的竞争优势,60.58%的企业认为自身竞争优势是“按客户需求提供生产和服务能力强”,44.71%的企业认为是“质量一流”,34.71%的企业是“技术先进”,有31.76%的企业将竞争优势归于“劳动力成本低”。这说明,大多数加工贸易企业的生产制造能力具有明显优势,而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处于劣势,所以专注于加工制造环节。许多加工贸易企业虽然有建设自主品牌、转型升级的意向,但因产品设计研发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及配套供应能力低而难以实施。

四、结论及对策

调查显示,山东省加工贸易企业的核心能力状况是制造能力较强,技术环节薄弱,产品研发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不足,综合能力处于弱势,存在过度依赖外资的问题,由此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被动和从属地位。由于我国大多数加工贸易企业是全球价值链中的低层级供应商,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或非差异化的加工制造,缺少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所以其核心技术依赖于从国外引进,新产品也依赖于从国外直接转移过来,自有品牌缺乏,设计与营销环节薄弱,出口过于集中在少数国家的少数客户,出口风险大。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制约了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升级步伐。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加工贸易企业经过努力跨越了工艺流程升级和产品升级阶段后,在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面前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

研究表明,加工贸易升级不是线性的,路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出现停止和反向转换也是可能的。一些拥有知名自主品牌的企业由于产品创新和技术开发滞后,或者疏于经营品牌和营销渠道,面对制造能力利用不足的现实又重新走上了贴牌加工之路。所以,企业核心能力需要不断巩固和加强才能持续推进升级进程。当然,加工贸易升级还受到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我们选择了技术进步、要素禀赋条件、外商直接投资、领导厂商的战略控制和产业结构等主要外部影响因素对加工贸易升级进行了回归分析,分析结果与内部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有一致的方面,也有不同。对比发现,从内部影响因素——企业核心能力角度可以充分地解释加工贸易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上升级的阶段和程度,从而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引导加工贸易升级不能单纯依靠政府的舆论宣传,更不能依靠行政性命令。要想在加工贸易升级方面取得成就,政府要为加工贸易升级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积极鼓励和引导有潜力的企业在研发、设备和营销渠道上加大投入,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技术,以提高研发能力、技术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促进其成功升级。首先,政府要构建有利于价值链升级的自主创新体系,加速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与专业院校、研究机构联合研究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的创新机制,以促进技术创新;其次,加强知识产权战略与技术标准化战略的实施,保障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第三,注重人力资本投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人才培养,加快紧缺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提高人力资源素质;第四,改善资本投入和外商直接投资的结构和质量,加强投资引导和监督职能;第五,打破地区封锁,加强市场监管,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F746.18

A

1003—4145[2010]08—0173—04

2010-01-22

杨慧力 (1974-),女,哈尔滨工业大学 (威海)管理学院讲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研究生;

姜振寰 (1944-),男,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哈尔滨工业大学 (威海)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对策研究”(编号:HIT(WH)2008005)。

(责任编辑:栾晓平 E-mail:luanxiaoping@163.com)

猜你喜欢

价值链升级贸易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浅谈低碳价值链构建——以A公司为例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医疗器械包装发展价值链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回暖与升级
试析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
贸易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