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人·生态①
——解读海明威的生态伦理困惑

2010-04-13

山东社会科学 2010年8期
关键词:上海译文出版社海明威人类

熊 文

(南京审计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 210029)

自然·人·生态①
——解读海明威的生态伦理困惑

熊 文

(南京审计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 210029)

在海明威的众多作品中,自然不仅是主人公行动的场所和事件的一部分,更是其作品的主题。他不仅展现了千姿百态的自然世界,表达了人类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也不时让他的主人公置身于与自然的对抗中,表现出典型的人类征服自然、人类与自然二元对立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显露出极度矛盾和困惑的生态观。

自然;人类中心主义;生态文学批评;伦理

海明威的一生与自然紧密相连。他在少年时代就流连忘返于密执安北部的沃伦湖畔。那里的兔子、大雁、野鸭、松鸡以及湖里的鱼虾都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成年后,他喜欢四处旅行、打猎。美丽的塞纳河畔,怀俄明山区的自然风光,非洲大陆的青山,白雪皑皑的乞力马扎罗山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不但如此,他还长年旅居古巴,时常驾船出海游弋于古巴加勒比海沿岸,希冀捕获闻所未闻的大鱼。在他的作品中,自然不仅是主人公行动的场所和事件的一部分,更是其作品的主题。本文试图从生态文学批评的视野,剖析海明威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解读他的生态观。

长期以来,人与自然的对立,人类应该征服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成为西方文化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想范式,并主要表现在认识论意义、生物学意义和价值论意义三个方面。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①大卫·戈伊科奇:《人道主义问题》,杜丽燕等译,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第 21页。亚里士多德将人类置于万物金字塔的顶端,并将万物划分成不同的等级:“植物的存在是为了动物的降生,其它一些动物又是为了人类生存,驯养动物是为了便于使用和作为人们的食品……如若自然不造残缺不全之物,不做徒劳无益之事,那么它必然是为着人类而创造了所有动物。”②苗力田:《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九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 17页。依照此理,人类可以无限地征服、控制、改造、利用自然环境。

不仅如此,西方基督教文化也对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圣经》中充斥着有关上帝授权人类征服、统治自然的言论。诸如“凡地上的走兽和空中的飞鸟,都必惧怕你们;连地上一切的昆虫并海里一切的鱼,都交付你们的手”③《圣经》(简化字和合本),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2000年新标准修订版,《创世纪》9:2,《创世纪》1:28。,“你们要生养众生,使他们遍布大地,要做海中鱼、空中鸟和地上爬虫走兽之主宰。我要使地上到处生长瓜果,结满籽实,赐与你们为食”④《圣经》(简化字和合本),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2000年新标准修订版,《创世纪》9:2,《创世纪》1:28。。这些观念实际上赋予人类随意掠夺、奴役自然和征服控制自然的权利,从而建立了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性。为此,美国历史学家林恩·怀特在《我们生态危机的历史根源》中明确指出犹太——基督教的人类中心主义是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

随着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到来,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得以发展。培根在《新工具》一书中大力讴歌科学,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自此开启了人类应用科学技术征服、利用自然的新时代。笛卡儿和康德完成了人类中心主义在理论上的建构。其中,笛卡儿有感于人类认识自然奥秘能力的提高,从哲学的角度对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客体的主体性思想加以概括,主张要“借助实践哲学使自己成为自然的主人和统治者”。康德提出“人是自然界的最高立法者”。这种思维方式把人的利益作为道德准则的唯一因素,导致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只重视人类自身的利益和价值,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自然为人而存,“人要征服自然”,一切应该从人的利益出发,一切为人的利益服务,忽视了自然界中其它生物生存发展的权利,忽视了人对自然的义务。结果就是人为了使其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而无视自然规律,对自然加以肆意践踏和蹂躏,导致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臭氧空洞,温室效应,物种灭绝,资源枯竭,大气环境恶化,水土流失,沙尘肆虐等生态危机频频爆发。

这些现象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迫使人们重新冷静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其中,达尔文在《人类的起源》一书中明确指出,人类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动物是人类的同胞,所有有生命的存在物都有着某种普遍的亲缘或亲情关系,人与高等哺乳动物在精神功能方面并无本质的区别。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强调人对自然的伦理道德,指出“基督教伦理没有考虑到动物,……大家一直装作动物没有权利,他们告诉自己,人对动物的所作所为与道德无涉”。①Wynne Tyson:The Extended Circle,Paragon House,1989,P308.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尼采则明确提出人“根本不是万物之冠:每种生物都与他并列在同等完美的阶段上”。②狄特富尔特等编:《人与自然》,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 90页。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论述道:“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在第一线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在第二线和第三线都有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它常常把第一个结果重新消除。”③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于光远等译,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 304页。美国生态哲学家阿尔多·利奥波德认为各种生物(包括人类)和无机环境组成大地共同体,人类和任何一种生物的重要性都低于大地共同体。人类不仅要尊重他的生物伙伴,而且更要尊重大地共同体本身,要建立与自然的伙伴关系模式,取代把自然当成征服和统治对象的传统关系模式;要把“把良心、权利等概念扩大到自然界”。他系统阐述了大地伦理学或生态伦理学,提出生态伦理不应仅仅局限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伦理关系,而应将其扩大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的和谐。这种伦理最基本的价值标准就是“当一个事物有助于保护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它就是正确的,当它走向反面时,就是错误的”。④利奥波德:《沙乡年鉴》,侯文蕙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 213页。作为现代西方环境伦理学领域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美国当代著名生态伦理学家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继承了利奥波德大地伦理学的整体主义思想,强调生态伦理的核心问题是自然界的价值与权利,是同处于生态环境中的人类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原则、伦理范畴和德行规范。

诸多生态思考逐渐汇集成一种生态思想潮流。在此背景下,一些文学研究者开始有意识地将生态视角引入文学研究,生态文学批评也就应运而生,并在 20世纪 90年代迅速发展。有别于其它文艺批评理论,生态批评既不是一种纯文学批评,也不是一种模式化的方法论,而是一种将生态哲学、生态美学、生态伦理学的有关生命背景及其相互和谐的观念导入文学研究的一种现代批评理论。生态文学批评通过文学和文化研究,探讨和研究经典文学作品中的自然形象或自然原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揭露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践踏,发掘其中明显或隐含的自然观并对其进行生态批评。它强调人不仅是社会中的一员,更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人类应该了解在高度发达的工业化时代自身所面临的生态困境,更好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建立一个人与自然生生相息、和谐共存的生态系统。

从生态批评的视野细读海明威的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自然与环境在其作品中是如何被表达和再现的,进而品味出他那复杂而矛盾的生态观。

海明威自小生长在一个基督教家庭,基督教文化和近代欧洲哲学思想对他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他在小说中常常体现出典型的人与自然二元对立和人类征服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在他的脑海中,征服自然、显示他的“硬汉”本色成为其不断的追求。狩猎、捕鱼、斗牛成为其个人和作品中男性主人公的主要职业。

他在作品中时常借助文学张扬他从狩猎中获得的胜利与成功:“等我们赶到这侧躺着的公苇羚面前,只见它从外表上看来已经死了,心脏却还在有力地跳着……我用手指摸到它前腿后面的心脏,感觉到它隔着一层皮在跳动,就把刀子戳进去,但是刀子太短,把心脏推到了一边。我摸得到它,手指上觉得热呼呼的,富有弹性,感觉到刀子把它给推开了,但是我把手摸了一圈,就割断大动脉,热烘烘的血喷到我的手指上。一旦放掉血,我就用小刀开始开膛……便干净利索地将它的内脏出清,掏出肝脏,割掉苦胆,将肝脏放在一个长着草的小土包上,将肾脏放在它的旁边。”①海明威:《非洲的青山》,张建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 50页,第 232页,第 34页。这种充满血腥味的猎杀,没有让海明威感到丝毫的愧疚与不安,而是不断地沉醉其中:一头健壮而漂亮的公水牛被猎杀时发出的“清晰、痛苦、悠长”的吼叫可以让他兴奋不已。“我听见它吼叫时感觉好极了”,“在我听来,那是一种欢快的声音”,“我们应该为此喝上一杯”,“这是我喜欢的一种射猎”,“我打心底里觉得愉快”,“这感觉令我高兴”,“我捉摸着日后回到怀俄明州怎样向约翰·施泰布炫耀一下”,“我并不在乎杀死任何东西,任何动物,只要杀得干净利落,反正它们早晚都得死……因此我没有丝毫的负疚感”。②海明威:《非洲的青山》,张建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 50页,第 232页,第 34页。为了炫耀这种猎杀的快感,他甚至不厌其烦、津津有味地描写猎物中弹、受难后死亡的场景。“子弹啪的一声响,鬣狗发现死神钻进体内而表现出的狂躁不安的惊讶,都令人发笑。更有趣的是看见一头鬣狗在远处被击中,就在平原上闪烁的热浪中,看着它仰面倒下,看着它开始疯狂地兜圈子,看着它那风驰电掣般的速度,表明它在追逐体内那颗致命的小小镀镍铅弹……关于鬣狗的绝顶幽默的事儿,乃是那鬣狗,那典型的鬣狗,在奔跑时被击中了下身,它就会发疯似的兜圈子,撕咬自己,直到把自己的肠子拉出来,然后就站在那里,拼命将肠子往外拉,津津有味地吃下去”。③海明威:《非洲的青山》,张建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 50页,第 232页,第 34页。透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强烈感受到他执着于猎杀中获得的快乐与自我扩张的骄傲,暴露出他以自己的生命意志为出发点的价值取向。对此,我们不能不对自然界中的动物感到哀鸣。在猎杀中,它们被剥夺了生存的权利,不仅变成人类的腹中美味,还成为人类取乐的对象和工具。这是明显有悖于法国著名生态伦理学家阿尔特·史怀泽所主张的“敬畏生命”的理念的。史怀泽认为不仅人类对自身的生命,而且对一切生物和动物的生命,都必须保持敬畏的态度。而且人类应该意识到,任何生命都有价值,我们和它们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只涉及到人的伦理学是不完整的,只有当人类认为所有生命,包括人的生命和一切生物的生命都是神圣的时候,他才是伦理的。以此为参照,可以说海明威的生态伦理意识还没有能够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的召唤,使他无法顾及到维护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

此外,他在其它多部短篇小说中将自然视为人类征服的客体,以人与自然的对立以及人要征服和战胜自然作为主题,表现他的“硬汉”精神和英雄本色。在《弗兰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中,弗兰西斯·麦康伯原本是个不被妻子看得起的胆小鬼,但人们以为他打中了一头“呱呱叫”的狮子的时候,就把他视为英雄好汉,“被厨子啦、侍候的仆人们啦、剥野兽皮的啦、搬运工人们啦,用胳膊和肩膀得意扬扬地抬到他的帐篷跟前”,为他庆祝游行。“靠一次偶然的、奇怪的打猎,一次没有机会事前担心的、手忙脚乱的突然行动,麦康伯终于长大成人了……害怕一下子消失了,象动手术割除的。别的东西长出来,代替了它。这是做一个男人的主要东西。有了这东西,他变成了一个男人”。④海明威:《海明威短篇小说全集》(上册),陈良廷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 40页。小说中的人物对被打死的猎物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同情和怜悯之心,反而为成功捕获猎物的人感到欢呼,赞叹他们的勇气和“硬汉”精神,明显透露出人与自然对立、人类高于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情愫。在《没有被斗败的人》中,通过描述斗牛士曼纽儿如何搏斗,如何想尽办法制服公牛——自然界的代表,海明威极力渲染他心目中“打不败”的“硬汉”人物。其中,曼纽儿与被斗的公牛处于完全对立的关系。每当斗牛士们挥动披风挑逗公牛的时候,旁边的观众都会为之大声呼喊;每当他们将短枪或剑扎进公牛的身体的时候,人们都兴奋得近乎疯狂,没有人对被斗死的公牛表示出任何的同情。该小说的标题《没有被斗败的人》实际上就暗示人在与自然搏斗中一定会战胜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

这种把自然构建成人类的对手,强调“硬汉”精神的思维模式在《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身上达到了高潮。连续八十四天未捕到鱼的圣地亚哥急切渴望能捕获大鱼。他把马林鱼当成对手,希冀用钓钩的尖端扎进它的心脏,弄死它。特别是当他真正意识到所面对的是一条闻所未闻的大鱼的时候,更坚定了无论如何都要杀死它的决心。他“感谢上帝它们没有我们这些要杀害它们的人聪明”,“不管它多么了不起,多么神气”,都要把它宰了。他杀死鱼是为了维护做人的自尊心,为了想“要让它知道什么是一个人能办得到的,什么是一个人能忍受得住的”。在那场人与鱼的殊死斗争中,老人把对自然的抗争视为维护尊严的必然和必须。借助于人类科技所创造的武器和工具,老人最终制服了大鱼。但返航途中,他再次遭遇了凶猛的鲨鱼。为了战胜它,“他使出全身的力气,用他染了鲜血的双手,把一支锋利无比的鱼叉”向鲨鱼扎去。“他扎它,并不抱着希望,但是带着坚决的意志和狠毒无比的心肠”①海明威:《海明威经典 》,王志东译,甘肃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第 49页,第 16页,第 16页,第 49页,第 15页,第 18页,第22页 ,第 36页。,以此证明“一个人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的坚定信念。在一定程度上,老人捕获大马林鱼、战胜鲨鱼的过程就是人与自然界对立与斗争的写照,其中明显表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传达出一种以与自然敌对和斗争为乐的强烈倾向,凸现出人类对自然的主宰地位和统治权力,张扬着为实现人类的价值而一味追求物质生活或者战胜自然的伟力。

“在海明威的作品中,总是呈现出一种自我分裂的趋向。与大自然融合为一体的田园冲动总是与征服自然的悲剧性冲动相冲突”。②Robert E.Fleming,Hemingway and the NaturalWorld,University of Idaho Press,1999,P99.海明威在热衷于征服自然、享受猎杀野生动物获得生活快感的同时,又不时流露出回归自然的冲突和困惑。

因为受到父亲的影响,海名威自小就喜欢户外活动,常常游历于自然界的山水之间,使他从中真切地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和芬芳。在他内心深处,自然是生命的源泉,是山坡上微风吹拂中起伏的田野,是一只翱翔在空际的雄鹰,是高高的山冈,是美丽的河谷,是清澈的溪流,是挺拔的树林,是远方的原野,是身后的山峦。因此,他笔下的大自然常常生机勃勃,千姿百态,气象万千。瞧,“在黄色的平原上,有几只野羊显得又小又白”,在远处,一群斑马“映衬着葱绿的灌木丛,显得白花花的。这是一个舒适宜人的营地,大树遮荫,背倚山岭,有清澈的水。附近有一个几乎已经干涸的水穴,每当清晨时分,沙松鸡就在那儿飞翔”③海明威:《海明威短篇小说全集》(上册),陈良廷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65页,第236页,第237页,第237页,第 239页,第 249页。;在美丽的大海上,太阳升起,各种动物在阳光的沐浴下自由地嬉戏:军舰鸟鼓着长长的翅膀在天空盘旋飞翔;海豚在飞掠的鱼下面破水而行;“深蓝色的水中穿梭地闪出点点红色的浮游生物,阳光这时在水中变幻出奇异的光辉”④海明威:《海明威经典 》,王志东译,甘肃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第 49页,第 16页,第 16页,第 49页,第 15页,第 18页,第22页 ,第 36页。;僧帽水母“闪现出彩虹般灿烂的颜色”,“像个大气泡般兴高采烈地浮动着,那些厉害的紫色长触须在水中拖在身后”⑤海明威:《海明威经典 》,王志东译,甘肃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第 49页,第 16页,第 16页,第 49页,第 15页,第 18页,第22页 ,第 36页。,“一群野鸭在水面上飞,在天空的衬托下,身影刻化得很清楚,随后他们一会儿消失了”。⑥海明威:《海明威经典 》,王志东译,甘肃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第 49页,第 16页,第 16页,第 49页,第 15页,第 18页,第22页 ,第 36页。与此交相辉映,“陆地上面的云块这时像巍峨的山峦似地升到上空去,海岸只剩下一长条绿色的线,背后是些灰青色的小山”。⑦海明威:《海明威经典 》,王志东译,甘肃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第 49页,第 16页,第 16页,第 49页,第 15页,第 18页,第22页 ,第 36页。“看到的只是那些仿佛积着白雪的山峰,以及山峰上空象是高耸的雪山般的云”⑧海明威:《海明威经典 》,王志东译,甘肃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第 49页,第 16页,第 16页,第 49页,第 15页,第 18页,第22页 ,第 36页。,“阳光在海水上映出五彩斑斓的光柱”。自然是一幅如此美丽的画卷,不由自主地吸引着人与物我相亲。因此,马林鱼成了兄弟,“它们都很和气”,“它们在一道玩耍,寻开心,相亲相爱,它们都是我们的兄弟,就象飞鱼一样”。⑨海明威:《海明威经典 》,王志东译,甘肃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第 49页,第 16页,第 16页,第 49页,第 15页,第 18页,第22页 ,第 36页。夜晚来临,“第一批星星露面了”,“其它星星马上都要露面,他又有这么多遥远的朋友来做伴了”⑩海明威:《海明威经典 》,王志东译,甘肃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第 49页,第 16页,第 16页,第 49页,第 15页,第 18页,第22页 ,第 36页。。“于是他知道,一个人在海上是永远不会感到孤单的”。此时此刻,整个自然是一个共同体,万物与人是伙伴,是朋友,他们和睦共处,相互尊重。

自然间的万物不仅是人类的伙伴和朋友,更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和心灵栖息地。在《大双心河》中,小说主人公尼克从战争中归来,回到北部密执安州少年时代的地方去钓鱼,期盼在自然界中修复自己的创伤。下了火车之后不久,他站在桥上俯瞰水中的鳟鱼在优雅地游动。“随着鳟鱼的动作,尼克的心抽紧了。过去的感受全部兜上了心头”⑪海明威:《海明威短篇小说全集》(上册),陈良廷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65页,第236页,第237页,第237页,第 239页,第 249页。。这暗示着在自然界中,尼克的心灵与山川湖泊、花鸟鱼虾相感应,饱受战争创伤的人性也开始复苏。虽然“森奈镇被焚毁了,那一带土地被烧遍了,换了模样,可是这没有关系”⑫海明威:《海明威短篇小说全集》(上册),陈良廷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65页,第236页,第237页,第237页,第 239页,第 249页。,此时的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自然界的怀抱。“他感到愉快。他感到已把一切都抛在脑后了,不需要思索,不需要写作,不需要干其他的事了。全都抛在脑后了”。⑬海明威:《海明威短篇小说全集》(上册),陈良廷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65页,第236页,第237页,第237页,第 239页,第 249页。在钓鱼露营地的时候,“尼克卸下包裹,在树荫中躺下。他朝天躺着,抬眼望着松树的高处。他伸展在地上,脖子、背脊和腰部都觉得好舒坦。背部贴在地上,感到很惬意。他抬眼穿过枝丫,望望天空,然后闭上眼睛。……他又闭上眼睛,就此入睡了”。⑭海明威:《海明威短篇小说全集》(上册),陈良廷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65页,第236页,第237页,第237页,第 239页,第 249页。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尼克忘却了战争的痛苦,抛开了烦恼,感受到一种久违的幸福和满足。“他被这清晨和河流弄得很兴奋”⑮海明威:《海明威短篇小说全集》(上册),陈良廷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65页,第236页,第237页,第237页,第 239页,第 249页。,“他坐在圆木上,抽着烟,在阳光里晒干裤腿,太阳晒得他背脊很暖和,前面的河边浅滩钻进树林,弯弯曲曲地进入树林,望着这些浅滩,闪闪发亮的阳光,被水冲的很光滑的大石块,河边的雪松和白桦树,被阳光晒暖的……失望的感觉慢慢从他心头消失了”。①海明威:《海明威短篇小说全集》(上册),陈良廷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 255页,第 94页。如同法国作家莫阿罗所说的:“最广阔、最仁慈的避难所是大自然,”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大自然的美好景色给尼克的心灵带来了治疗作用。他忘却了战争的痛苦,烦恼全消,创伤逐渐得到抚慰,人性开始复苏。

在海明威看来,自然不仅可以给人带来心灵的慰藉,还是人类心灵最终的回归之地。在《乞力马扎罗的雪》中,哈里临死之前在幻觉中感觉飞机来接他了:飞机起飞,一座座群山,一个个峡谷,一片片平原飞掠而去。他还看到“整个世界那样宽广无垠,在阳光中显得那么高耸、宏大,而且白得令人不可置信,那是乞力马扎罗的山的方形的山巅。于是他明白,那儿就是他现在要飞去的地方”。②海明威:《海明威短篇小说全集》(上册),陈良廷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 255页,第 94页。在生命即将结束之际,哈里毫无恐惧、毫无留恋地回归于美好的自然之中,与自然生态融为一体。《丧钟为谁而鸣》中的罗伯特·乔丹为了信仰,为了事业战斗一生,最后的临死之地也是在一个“山坡风景很美,到处都绿茵茵的”地方,“灿烂阳光把它照耀得分外美丽”。他最后安详而壮丽地投入自然母亲的怀抱,永久地回归自然,实现了天人合一的永恒,彰显出海明威渴望融入自然,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生态思想。

海明威在作品中除了赞美大自然,讴歌自然对人类心灵的抚慰之外,还揭露了人类社会对自然的无情破坏和践踏,揭示了现代文明和外来势力的侵入使大自然逐渐失去了抚养自己子女的能力。在《非洲的青山》中,他写道:“我们一旦到达一片大陆,这大陆就迅速变老。土著与之和谐地生活在一起。但是外国人大肆破坏,砍下树木,抽干河水,因此供水情况被改变,一旦表土被翻下去后,土壤便露出地面来,接着,开始被风刮走,就象在每一个老地区曾被刮走那样,就象我们所看见的在加拿大开始被刮走那样。土地对被开发感到厌倦。一个地区会迅速衰竭,除非人们把所有的残留物和所有的牲畜都还给它。等到人们放弃使用牲畜,改用机械时,土地就迅速打败他们。机械不可能再繁殖,也不可能使土壤肥沃,它吃的是人们所不能种植的。一个地区应该是我们发现它时的那个样子。我们是闯入者,等我们死后,我们也许已把它毁掉,但它仍然会在那里,而我们不知道接下来会什么样的变化。”③海明威:《非洲的青山》,张建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 242页。字里行间倾注了海明威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的无限关注和同情,这里已经不再有桃花源世界中人与自然浑然一体、其乐融融的乐园景观,有的只是文明与自然、文明与生态二律背反下人与自然的对立与疏离,有的只是大地母亲的哭泣哀怨之音:树木被乱砍乱伐、土壤流失沙化、河水变干、资源枯竭……为此,他谴责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肆意破坏曾经生机盎然的自然环境,呼唤人类重新审视对待自然万物的观念。否则,终有一天,当人类千辛万苦创造的文明“如今仅仅是垃圾,只等着潮水来把它带走”的时候,人类才会真正认识到人类是被自己打败的。在《老人与海》的结尾,老人总结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把你打败的?”“什么也不是,只怪我出海太远了”。寥寥数字,意味深长,表明海明威已经非常清醒地认识到,在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中,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以科技为武器,肆意掠夺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其行为已经走得太远了,导致目前自身生存环境的恶化。这些都是人类自身行为所致,如果不悬崖勒马,将最终自食其果,那么人类走向生态系统崩溃的末日也就为时不远了。在史怀泽看来,如果没有对所有生命的尊重,人对自己的尊重也是没有保障的。任何生命都有自己的价值和存在的权力,谁习惯于把随便哪种生命看做没有价值的,他就会陷入认为人的生命也是没有价值的危险之中。

综观海明威的作品,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来看,由于文化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原因,海明威无法超越传统西方文化的束缚。他在作品中一方面热衷于猎杀野生动物所获得的快感,一方面又敬畏生命;一方面想征服自然,展示他的“硬汉”风采,一方面又向往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生活。因此,他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不时处于一种自我矛盾和困惑之中,显露出他的极度矛盾和困惑的生态观。

I041

A

1003—4145[2010]08—0046—05

2010-05-20

熊 文,女,南京审计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本文系南京审计学院院级科研课题“生态批评视野下的海明威、托妮·莫里森比较研究”(NSK2008/B09)阶段性成果;江苏省政府海外出国留学基金资助项目。

(责任编辑:艳红)

猜你喜欢

上海译文出版社海明威人类
一个人的好天气
一个人的好天气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海明威名言
海明威:《雨中的猫》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老人与海》与海明威
Brief Analysis of the Semantic Deviation in Oliver Twist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