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维生素K1在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中的应用

2010-04-13胡锦芳蒋丽华汤莉萍

实用临床医学 2010年12期
关键词:凝血酶原过敏史代偿

胡锦芳,蒋丽华,汤莉萍

(1.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a.药剂科;b.普外科,南昌 330006;2.武警宁夏总队医院药剂科,银川 750003)

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由于肝功能降低,凝血因子障碍而存在出血倾向。而维生素K1是为肝内合成凝血酶原所必须的物质,目前临床常规给予维生素K1治疗,使得维生素K1在预防肝硬化失代偿患者出血方面存在滥用现象。笔者通过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维生素K1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维生素K1使用是否得当,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1-12月诊断为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947例,男689例,女258例,年龄(49±1.59)岁。其中有药物过敏史者28例。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在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中使用了维生素K1预防出血患者的用药情况、凝血酶原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分析。

2 结果

1) 947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中使用了维生素K1治疗的有631例,占总数的66.6%,其凝血酶原时间(PT)均值为(16±0.86)s,均大于正常参考值(11~14 s)[1]。

2) 维生素K1给药途径均为静脉给药,其中静脉注射 9例,静脉滴注622例;用药剂量 10~30 mg·次-1·d-1。

3) 出现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发生不良反应的有19例,占总数的3.0%。其中面部潮红伴皮疹4例,胸闷、心慌 8例,发热反应3例 ,头晕、胸闷、血压下降1例,胸闷、恶心、四肢发冷 1例,头晕、心悸、出汗、皮疹2例;经停用维生素 K1、吸氧、注射地塞米松0.75 mg,均有好转或缓解。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55岁,因“腹胀、腹围增大、下肢水肿半月”收入本院。诊断为肝炎后肝硬化(乙型)失代偿期,原发性腹膜炎,胆囊结石。查体: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浮肿。肝功能:总胆红素212 μ mol·L-1,直接胆红素 93 μ mol·L-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76 U·L-1,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77 U·L-1,碱性磷酸酶(ALP)114 U ·L-1,γ-氨酰转移酶(γ-GT)182 U · L-1。住院后给予低盐、低脂饮食,安体舒通、速尿利尿;给予甘草酸二铵注射液、注射用门冬氨酸鸟氨酸、丹参酮保肝治疗。给予白蛋白支持治疗,给予硫酸铝保护胃黏膜,给予左氧氟沙星、头孢曲松钠抗炎治疗。查血小板64×109L-1,PT 15.6 s,PT对照12.3 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38.6 s,APT T对照32 s,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4,给予维生素K1 20 mg静脉注射。15 d后复查血小板71×109L-1,PT 15.9 s,PT对照12.8 s。

4 讨论

本研究对本院2009年使用了维生素 K1治疗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进行调查,发现使用维生素K1预防出血较为普遍的比例达66.6%,而使用维生素K1出现不良反应较高,其比例为3.0%。作为PT延长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使用维生素K1预防出血是否有必要,笔者认为值得商榷。

PT延长是维生素K缺乏的常见因素,故把补充维生素K1作为常规治疗。PT延长代表凝血因子 Ⅱ、Ⅴ、Ⅶ、Ⅹ的凝血活性低于正常人25%,较正常对照延长3 s为异常,除凝血因子Ⅴ外,其他均为维生素K依赖因子[2]。其实除维生素K缺乏可致PT延长外,肝功能损伤时使得蛋白质合成功能减退也可致PT延长。维生素K1吸收后在肝内迅速代谢,如果是因为维生素K1缺乏导致PT延长,使用1~2 d后,PT很快能恢复。而且判断肝硬化患者是否有出血倾向,PT只是其中一个指标,还应考虑APTT较正常对照延长10 s以上为异常,提示因子Ⅻ、Ⅺ、Ⅸ、Ⅷ含量或活性降低,考虑是否需要补充维生素K1。本组中有患者PT较正常对照延长小于3 s,APT T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异常,血小板64×109L-1,且无牙龈出血、皮下瘀斑等出血倾向,所以笔者认为该患者使用维生素K1的依据不足。

维生素K1注射液说明书上清楚写明:“严重肝脏疾患或肝功不良者禁用”。有肝功能损害的患者,维生素K1疗效不明显,盲目加量可加重肝损伤。维生素K1致急性肝炎发生率占药物性肝炎的33.3%[3]。由此可见,盲目使用维生素K1预防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出血不仅效果不明显,而且还可能出现不良反应。

另外,在使用维生素K1注射液时还应该注意:①使用前一定要察看药液颜色有无变化,如颜色变深,即表示维生素K1氧化变质,不可使用。②维生素K1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与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疾病、给药剂量等无明显相关性。但与给药途径和患者过敏史有明显相关性[4],所以有药物或食物过敏史的患者使用维生素K1注射液时应极为慎重,最好不用。给药途径最好使用肌内注射,如果选用静脉注射给药,则以每分钟不超过1 mg为宜。

笔者认为,对于维生素K1在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应该慎重,使用期间还应定期监测患者的肝功能、凝血时间、心电图等,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处理,以确保用药安全。

[1] 陈文彬,潘祥林.诊断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29.

[2] 黄瑾,王玲,曾建强,等.维生素K1在肝硬化失代偿患者中应用的药学监护[J].中国新药杂志,2009,18(2):181-182.

[3] 赖红,曾永兰.药物性肝炎用药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药业,2006,15(16):42-43.

[4] 杨国辉,雷招宝.维生素K1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45例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9,2(18):47-48.

猜你喜欢

凝血酶原过敏史代偿
过敏史减弱呼出气一氧化氮对慢性咳嗽患者痰嗜酸性粒细胞的预测作用
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检验的临床价值
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检测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临床价值
关于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腹水的几个问题
沉默
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真菌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
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与凝血酶原时间的临床检验价值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在大脑中动脉闭塞诊断及侧支循环观察中的作用
Sumf2与Sumf1可能存在代偿性的相互作用以维持硫酸酯酶的活性不变
脑缺血大鼠凝血酶原和PAR-1的变化及滋阴活血解毒方的干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