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三针及人迎穴为主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
2010-04-13曹荣禄杨改琴黄丽萍张争昌陕西省中医医院针灸科西安710003
曹荣禄 杨改琴 黄丽萍 张争昌 陕西省中医医院针灸科 (西安 710003)
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有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常因误吸而致呼吸道阻塞、吸入性肺炎,或因进食不足出现营养不良、脱水等各种并发症,进而导致患者病死率明显增高和生活质量下降,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卒中的康复。因吞咽困难、饮水呛咳严重影响病人的营养吸收与身体的康复,目前国内外尚无公认有效的方法[1]。因此有效的解决吞咽困难症状非常重要。我们近年来根据已故名老中医曹汉三的经验,采用针刺舌三针及人迎为主治疗本病,取得了显著疗效,特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68例病例均来自门诊和住院病人。其中男性 38例,女性 30例;年龄最大 76岁,最小者 32岁,平均年龄 52岁;病程最长者 3年,最短者 22天。
诊断标准 ①脑卒中患者;②全部病例均经头颅MRI/CT证实;③符合 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2];④采用日本洼田俊夫的饮水测试,让患者喝下两三口 1茶匙水,如无问题,以药杯盛30mL温水递给坐着的患者,让其像平常一样喝下,观察患者饮水经过。Ⅰ级:1次喝完,无噎呛;Ⅱ级:分两次以上喝完,无噎呛;Ⅲ级:1次喝完,但有噎呛;Ⅳ级:分两次以上喝完,且有噎呛;Ⅴ级:常常呛噎,难以全部喝完(症状评分 4分)[3]。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已故名老中医曹汉三的经验针法。处方为主穴:舌三针(聚泉、海泉、舌边),人迎。配穴:上廉泉、外金津玉液。痰浊阻窍者,配丰隆、三阴交;肝肾阴虚者,配太溪、照海。针刺方法:针刺舌三针时,令患者伸舌,术者持消毒纱布捏住舌前部。聚泉穴(舌面正中点)、海泉穴 (舌系带与舌体结合处 )及舌边穴(舌体两侧正中点)均以2寸28号毫针向舌根方向针刺1.2~1.5寸,采用捻转强刺激手法行针10秒钟后出针;如患者舌体无法伸出,可令患者张口,术者戴指套伸入口内固定舌前部,然后针刺。上廉泉及外金津玉液选 2寸毫针向舌根方向斜刺 1.5~1.8寸,施提插捻转强刺激手法10秒钟,然后将针退至1寸深处留针,行针时再次将针刺至1.5~1.8寸。针刺人迎穴时,押手摸到颈动脉,令颈动脉位于押手外侧,用 1.5寸毫针从甲状软骨和颈动脉之间针刺 1.2寸,采用捻转强刺激手法10秒钟,然后留针。其余穴位用常规针刺手法。留针 20min,其间行针 1次。每日治疗 1次,每周休息1d,两周为 1个疗程。
疗效标准 治愈:吞咽困难消失,饮水试验评定为Ⅰ级;显效:吞咽困难明显改善,饮水试验评定为Ⅱ级;有效:吞咽困难改善,饮水试验评定为Ⅲ级;无效:吞咽困难改善不显著,饮水试验评定为Ⅳ级或Ⅴ级。
治疗结果 所有 68例病人,经治疗痊愈 22例,显效 28例,有效 14例,无效 4例,痊愈加显效率 73.5%,总有效率94.1%。
讨 论 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系两侧大脑半球血管病变后,即上运动神经元延髓麻痹导(假性球麻痹)所引起的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多表现为舌、软腭、咽喉、颜面和咀嚼肌的中枢性麻痹[1]。正常吞咽动作的完成需要口咽肌、颈段脊神经(C1-C3)颅神经(Ⅴ、Ⅶ、Ⅸ、Ⅹ、Ⅻ),脑干和大脑皮质的协同作用[4]。
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引起的吞咽功能障碍,属于中医”中风”、“音痱”、“喉痹”范畴,由于肝肾不足,肝风内动,风邪痰瘀阻滞舌部经络而致病,故应行舌部气血、通调经络、开窍利言。本组穴位舌三针(聚泉、海泉、舌边),人迎。配穴:上廉泉、外金津玉液。针刺上述穴位能活血通络,助舌、咽功能恢复,能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目前治疗假性球麻痹行之有效的方法。上述穴位下均有舌下神经及吞咽神经的分布,针之可直接调节吞咽神经、舌下神经及迷走神经的功能,从局部取得理想的疗效[5]以达到调整咽肌和咽缩肌的舒缩,从而大大提高吞咽的疗效。
[1] 刘志顺,刘保延,张 维,等.针刺治疗中风慢性期中重度吞咽障碍临床研究 [J].中国针灸,2002,22(5):291.
[2] 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3] 大西幸子,孙启良.脑卒中患者摄食-吞咽障碍的评价与训练[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7,12(3):142.
[4] Leder SB Serial Fiberoptic swallowing evaluation in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dysphagia[J].Arch Phys M ed Rehabil,1998,79:264-361.
[5] 王 辉.针刺治疗假性延髓麻痹 61例 [J].中国针灸,1998,18(7):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