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丸的临床新用
2010-04-13付焕香蔡少峰
付焕香 蔡少峰
郧阳医学院附属东风医院 (十堰 442008)
乌梅丸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蛔虫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但在临床中发现,乌梅丸并非只为蛔厥而设,乃为厥阴诸病之主方。现将笔者运用该方治疗各种疾病的情况报道如下:
1 复发性口腔溃疡 患者于某某,女,35岁。2008年 3月 5日初诊,诉反复口腔溃烂疼痛 8年,平均2~ 3月有一次复发。就诊时口腔内侧可见大小不等 4个溃疡面。并有口干、口苦、心烦,食纳欠佳。舌质红、苔薄黄而干,脉弦细。西医诊断复发性口腔溃疡。曾服用维生素等多种药物疗效不佳。中药先以五倍子 50g煎水含漱,日 5、6次,继以乌梅丸加减水煎服,方以乌梅20g,党参、生地、当归各 10g,黄连、麦冬、黄柏各 15g,附片 3g,细辛、桂枝、花椒各 5g。 日 1剂,分早、晚 2次服用。 5d后口腔溃疡基本愈合,疼痛消失,口干、苦等症均有好转。继以上方 5剂煎服,巩固疗效。并嘱咐患者节情志,忌辛辣刺激。随访半年未见口腔溃疡发作。
按:口腔溃疡属于中医“口疮”、“口糜”范畴。 口疮虽生于口,但与内脏有密切关系。脾开窍于口,心开窍于舌,肾脉连咽系舌本,两颊与齿龈属胃与大肠,任脉、督脉均上络口腔唇舌,表明口疮的发生与五脏关系密切。《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口疮之火,不独责之于心。忧思恼怒、过食肥甘厚腻,均可致心脾积热、肺胃郁热、肝胆蕴热,发为口疮;该患者由于情志不节,加之饮食偏嗜辛辣,致肝火内盛。厥阴肝与少阳胆相表里,邪犯厥阴,相火内郁,风火循经上扰于心,心火不得下通而上炎,致口舌生疮。方中重用乌梅滋阴柔肝,配伍党参、生地、当归、麦冬“酸甘化阴”。而附子、桂枝、蜀椒、细辛补肝之阳,助肝疏泄,配黄连、黄柏防辛温太过,化火伤阴。全方辛开与酸收相结合,开达表里,通畅气机,故取得较好的疗效。
2 血管神经性头痛 患者李某,女,52岁。2006年 6月 2日初诊。诉反复头痛 3年余。头痛呈阵发性,发作时以巅顶部为甚,难以忍受,并有心烦易怒,夜寐欠安,时有面部烘热感,腰膝酸软,全身关节发凉疼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曾在神经科诊治,诊断“血管神经性头痛”,经治疗后头痛仍反复发作。故求治于中医。辨证属厥阴头痛。治疗拟以乌梅丸加减。方以:乌梅、党参、白芍各 15g,川芎、黄连、郁金、黄柏各 10g,干姜、附片、吴茱萸、藁本各 6g,细辛 4g,肉桂 3g。连服10剂,头痛减轻,发作时间、次数减少,余症状减轻。再服 5剂,头痛消失,其余诸症明显改善。以后随访 3月,头痛未发。
按: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中说:“头痛一切属三阳经也,而阴经亦有头痛乎?太阴少阴二经,皆上止颈胸中而还,不上循头,则无头痛症,唯厥阴之脉,循喉咙后,上入颃颡,连目眦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亦有头痛”。该患者辨证为厥阴头痛。肝经郁热,寒热错杂,虚实互见为其病机。故方用乌梅丸加减,乌梅、吴茱萸入厥阴肝,开郁散结,下气降逆,与黄连同用即合左金丸之意,加强泄肝和胃之力。并用川芎、当归,另加藁本,取其香窜上行之力。干姜、肉桂、附片、细辛散寒,郁金、黄柏、黄连清热。寒热并用,扶正泄邪兼故。全方味备酸甘焦苦,性兼调补助益。《金匮要略》云:“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乌梅丸正符此意。故取得良好疗效。
3 更年期综合症 患者孙某,女,51岁。2007年7月 6日就诊。诉半年前始出现心烦、失眠、阵发性烘热汗出,乏力,时有头痛,并感双下肢发凉、麻木。已停经近 3月。舌尖红、苔薄白,脉沉细。西医诊断“更年期综合征”。中医辨证属阴阳失调,寒热错杂。治疗以乌梅丸加减。方以:乌梅、党参、白芍各 15g,郁金、黄柏、当归、鹿角霜、枸杞各 10g,干姜、附片各 6g,细辛 4g,肉桂3g。连服 10剂,心烦、失眠及烘热汗出皆减轻,继服 20剂,上述诸症皆明显缓解。
按:祖国医学《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即认为本病病因病机,由肾虚所致。更年期综合征的发生机理,是肾气渐衰的过程中,肾中阴阳调节失常所致。临床表现似有余之象,如烘热、汗出、烦躁等,实俱不足之征[1]。肝阳上亢出现心烦、失眠、面部烘热等症。而肾阳虚衰则出现肢凉、乏力等症。吴鞠通认为乌梅丸“酸甘化阴,辛苦通降,又辛甘为阳,酸苦为阴,为治厥阴,防少阳,护阳明之全剂”。故以乌梅丸加减调寒热之偏,温阳与滋阴并用,故见良好疗效。
[1] 徐学武.滋肾肝养法治疗更年期综合征 57例[J].陕西中医,2008,29(9):1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