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味都气丸合六君子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72例
2010-04-13穆江涛李粉萍惠振亮陕西省西乡县中医医院西乡723500
穆江涛 李粉萍 惠振亮 陕西省西乡县中医医院(西乡 723500)
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以反复咳嗽、咯痰或伴有喘息为主证,每年发作持续 3个月以上,并且连续发作 2年以上为特征。因此,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反复发作,病程长是其特点。患病率和病死率高,属中医“咳嗽”、“喘证”、“痰证”、“饮证”等范畴。 慢性支气管炎病位在肺,由于肺气不和,失于宣降,痰浊内生而致咳嗽、咯痰,病久累及他脏,故治疗不独在肺。有些中老年患者在服用抗生素和止咳化痰药后仍疗效不理想,笔者运用补脾温肾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7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病人均来自我院门诊,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 72例,其中男性 48例,女性 44例;年龄 52~ 72岁,平均 63岁;病程 5~ 15年,平均 10年。 对照组 48例 ,男 27例 ,女 21例;年龄 50~ 73岁 ,平均 64岁;病程 4~ 17年,平均 8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且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痰湿犯肺型诊断标准。证见:咳嗽、咳声重浊,咯痰、痰多白粘,时有动则气促喘息,面目虚浮,脘腹胀满,大便溏薄,舌质淡体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细。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七味都气丸和六君子汤加减。药物组成:熟地 24g,陈皮 10g,党参、白术各 30g,甘草 6g,莱菔子 20g,半夏、五味子各 15g,山药、山萸肉各 12g,紫菀、茯苓、泽泻、丹皮各 9g。每日 1剂,水煎400mL分两次口服。对照组用青霉素 V钾片,2片 /次,每日 3次,并配合服用川贝枇杷露 5mL/次,每日 3次。两组疗程均为 15d。
观察指标 ①主证:咳嗽、咯痰、气短喘促的程度及持续时间;②体征:呼吸、双肺听诊有无干、湿性罗音或哮鸣音;③痰质改变,舌质,舌苔,脉象变化;④理化检查:血白细胞、胸部 X线片。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疗效评定标准。临床控制:咳嗽、咯痰、咳喘及肺部干、湿罗音、哮鸣音恢复发作前水平,其它客观指标基本正常,并在 2周内未复发;有效:咳嗽、咯痰、咳喘及肺部干、湿罗音、哮鸣音减轻,其它客观指标改善;无效:上述指标无变化或加重,1个月内仍未恢复发作前水平,其它客观指标未见改善或者加重。
治疗结果 治疗组:临床控制 22例,有效 62例,无效 8例,总有效率 91.3%;对照组:临床控制 2例,有效 26例,无效 20例,总有效率 6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讨 论 慢性支气管炎哮喘为临床常见病。主要表现为阵发性胸闷,呼吸困难,呼气长、吸气短,同时伴有哮鸣音为特征。本病不分男女老少、体质强弱、地区人种,均可忄瞿患,且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本病当属中医学“咳嗽”、“痰证”、“哮证”、“喘证”等范畴,中医对此病早有认识,早在《素问◦脉解篇》载有:“阴气在下,阳气在上,诸阳气浮,无所依从,故呕咳上气喘也。”《灵枢◦五邪篇》亦曰:“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并对病因与发病诱因均有较详细记载,分别与宿根、外邪、饮食、情志有关;此外还有因肺、脾、肝、肾虚而发。其发生和发展,与脏腑功能失调与衰退,特别是肺、脾、肾三脏功能的失调与衰退有着密切的关系。故古人有“咳者,肺之本也”、“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咳嗽在肺,其根在肾”等论述。脾气虚衰,脾失运化,水湿内停,化为痰饮,上犯于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则咳喘。这即是“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肾为先天之本,一身阳气的运化,必赖肾阳的温煦,如果命门火衰,则会导致脾运失常,使水液内停,化为痰湿。再者,肾有摄纳肺气以助肺司呼吸的功能。呼吸由肺所主,但吸入之气,必下纳于肾,故有“肺司呼吸,肾主纳气”之说。脾阳健运,水湿得化,则无聚饮生痰之患,肾阳壮盛,摄纳有权,则无喘促气急之苦。脾肾间又有相互滋生的关系,脾之运化有赖于肾阳之温煦,肾之盛衰有赖于脾气散精之滋养,补脾温肾即可益气养血。慢性支气管炎本质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肾阳虚为主,其中以肾阳虚为主。故以化痰治标,健脾利湿治本,温肾纳气治根。药用六君子汤健脾利湿治本;七味都气丸温肾纳气治根,起到了补脾温肾之功效,体现了中医“审证求因,治病求本”的理论。治病必求其本,必先安五脏,疏其气血,令其调达。通过应用适当药物、方法,调整五脏机能,使其血气调和,适应人体各种复杂内环境变化,以恢复正常。除注重临床证候和外界因素,也应重视病人体质上特征,从整体出发,“未发时以扶正为主,既发时以攻邪为主,扶正气者须辨明阴阳,阴虚者补其阴,阳虚者补其阳”,标本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