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社会发展问题分析方法的转变*
2010-04-12张军
张 军
(苏州大学哲学系,江苏 苏州 215004)
马克思社会发展问题分析方法的转变*
张 军
(苏州大学哲学系,江苏 苏州 215004)
社会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一直予以探索的主题。马克思在 1845年前后实现了社会发展分析上的重要转变,探讨这一重要转变对于理解马克思社会发展思想具有基础意义,也对社会发展研究的深入具有启发意义。
马克思;社会发展;转变
一、马克思早年对社会发展问题的哲学解释
如何认识理解社会发展问题,站在不同立场就有不同的看法。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来看待社会发展状况的。他认为从无产阶级的深重苦难方面来看,社会发展是存在问题的。马克思用了一系列深刻而富有诗意的话语,描绘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工人的悲惨生活,这是一幕现实的讽刺画。
对于社会发展问题,马克思在《手稿》中从资本主义社会里人对物的依附关系发展到极端这一角度出发,用异化、外化、对象化等哲学范畴来理解社会发展问题,其中的核心范畴是“异化”。外化和对象化是人的生产劳动本身所固有的现象,人的生产劳动就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外在化、对象化。外化和对象化是形成异化的前提条件,外化和对象化不一定是异化,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外化和对象化必然形成异化。
工人的异化包含着劳动产品与工人相对立、相异化,雇佣劳动过程与工人相异化、与人的自由自觉的类本质相异化,并且工人通过自己的活动不断地再生产着资本家与工人的对立这种异化关系,使工人始终处于异化活动中,形成一种日益恶化的异化状态。在这种条件下,工人对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劳动作为被迫被奴役的活动却摧残着劳动者自身,劳动者自身不仅得不到发展,而且面临着生存危机和退化危机。
在《手稿》中,马克思显然是从人作为历史主体的历史演变中来把握人类社会发展问题的,他认为人最初是通过其自由自觉的活动形成了人超越于自然界和动物界的属于人自己的社会和社会历史,但由于劳动异化产生了私有制财产关系,而私有制财产关系又作为异化劳动的基础发展了人的劳动异化,二者相互作用最后形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人对物的绝对依赖关系,使异化劳动发展到极端而走向其反面,亦即走向消灭私有财产和劳动异化,从而实现人道主义的复归,使人类社会迈进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运用异化这一哲学概念,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发展问题的形成原因,也为摆脱这一社会发展问题指出了方向。这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关注人的发展问题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因为社会发展离不开人的劳动,而在任何历史条件下,劳动都是外化和对象化,异化劳动的出现仅仅是人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劳动外化和对象化的蜕变。摆脱劳动异化,出路不在于离开劳动的外化和对象化,而在于彻底铲除异化产生的原因。但人们在并不真正理解消除自身异化的客观历史条件的情况下,幻想摆脱异化也是不可能的。
二、1845年是马克思思想转变的分界点
马克思 1844年的《手稿》是一部未完成的著作,由于马克思后来发现《手稿》所使用的方法仍然没有摆脱唯心主义思辨哲学的束缚,所以他打算另辟蹊径研究社会发展问题,于是后来也就自然放弃了该书的写作,而转向使用另外的视角和方法来研究社会发展问题。1845年以后,马克思没有再延续《手稿》中的一些研究视点和研究术语,异化劳动理论从此也就不再被作为其核心理论范畴。尤其在马克思研究社会发展的巨著《资本论》中,“异化劳动”及“异化”不再是马克思用以表达社会发展问题的核心词汇,这时他将研究的对象和关注点集中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与其相适应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如何理解马克思研究社会发展问题的这一转变呢?
一些学者认为,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的后期“背叛”了其早期思想,并进而认为马克思《手稿》中的思想才是真正的马克思思想,而后来的马克思则背弃了他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初衷。这样,马克思就被分割为早期马克思、后期马克思,形成了“两个”马克思的对立。
我觉得更应该从方法论上看待马克思研究社会问题的这一转变。从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上来看,马克思首先深受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特别是受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深刻影响,当然马克思最终超越了德国古典哲学,但是从这一学术经历来看,马克思首先是一位哲学家。从学科上讲,哲学具有抽象性的特点,是各种学科中最抽象的。马克思在接触到国民经济学对社会发展问题的研究时,自然会以哲学家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使用“异化”概念来批判和改造国民经济学。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明显地由抽象逐步走向具体,最终离开“异化”范畴转向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状况。
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的抽象性也进行了批判,这为其自身摆脱纯粹抽象奠定了基础。马克思认为国民经济学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把工人降低为商品,并且是降低为最贱的商品;工人的贫困同工人的产品的数量成反比;竞争的必然结果是资本在少数人手中日益积累起来,形成更大规模的垄断;社会的阶级关系日益简化,最后主要分化为两个阶级,一个是拥有大量财富而占社会人口少数的资产阶级,另一个是没有财产而占社会人口绝大多数的工人阶级。国民经济学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乏力,要么用私有财产来加以解释,要么用贪欲以及贪欲者之间的战争即竞争来加以解释。马克思深刻地指出,国民经济学“把私有财产在现实中所经历的物质过程,放进一般的、抽象的公式,然后把这些公式当作规律。它不理解这些规律,就是说,它没有指明这些规律是怎样从私有财产的本质中产生出来的”。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第 50页。国民经济学在说明问题的时候,时常陷入循环论证的困境中,把原本需要加以阐明的东西当作前提来使用,把应该加以推论的东西假定为事实,置身于一种虚构的原始状态,这样做就和神学家用原罪来说明罪恶的起源一样,等于没有证明任何东西。马克思还指出:“贪欲以及贪欲者之间的战争即竞争,是国民经济学家所推动的仅有的车轮。”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第 51页。这实际上指出了国民经济学解释社会发展问题的单一性、抽象性和贫乏性。当然这也是马克思自己所需要改进的地方。
另一方面,从马克思在《手稿》中的思路来看,他与当时其他进步人士一样,都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并非如启蒙思想所宣传的那样自由、平等、博爱,当时的资本主义更多的显示的是限制、分化、血腥和残酷。对资本主义这些状况,马克思吸取了他之前思想家的反思批判精神,尝试着自己给出批判性的结论。这一工作从一开始就是具有突破性的,比如他批判当时占主流思想的国民经济学的粉饰太平和荒诞解释。但是这种批判在这一《手稿》中也明显显示出马克思心有余而力不足,这特别表现在扬弃私有财产这一问题上。马克思围绕私有财产进行了重点分析,谈到了私有财产带来的诸种问题,也谈到了想摆脱这些问题的意愿,但是他最终还是没有找到真正的出路。马克思当时的困境在哪里呢?从之后马克思的求索我们可以看出,要科学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那就需要实现两个方面的突破,一个是对现状的真正科学的分析,也就是要摆脱形而上学式的分析;另一个更为关键,那就是方法论上的突破,在马克思那里就是哲学世界观的转换,这是一次突出重围式的飙进。因此,马克思的《手稿》只具有准备工作的意义,我们不应该停留在《手稿》阶段的马克思而不看马克思以后的思想巨大发展。把《手稿》抬高到无以伦比的地位的学者,既无视马克思在《手稿》后的精彩转变和逐步深入,更不符合科学分析的精神,这无异于是一种精神上的裹足不前和自我阉割。
三、社会发展分析上的转变
在《手稿》中,马克思充分肯定了费尔巴哈的巨大功绩,认为“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以及整个实证的批判,全靠费尔巴哈的发现给它打下真正的基础。从费尔巴哈起才开始了实证的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批判”,“费尔巴哈著作是继黑格尔的《现象学》和《逻辑学》之后包含着真正理论革命的惟一著作”。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第 4页。可以说,《手稿》是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思想之后在经济学领域进行的初步思索,这中间带有明显的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思想的痕迹,在概念术语和思想内容上还没有实现对费尔巴哈的超越。正因为如此,《手稿》没有在社会发展问题上实现重大的突破。恰恰是由于马克思后来超越了费尔巴哈,实现了方法论上的重大转变,由此才揭开了社会发展科学研究的广阔天地,在这一点上马克思颇有“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气势和作用。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第 57页。,是常被用以说明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的重要性。但是从马克思本身的实践来看,解释世界恰恰是其耗费巨大精力做的一件事情,《资本论》就耗费其四十年的研究时间。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也就是马克思批评其他哲学家只解释世界而不改变世界,马克思自己却也竭尽全力解释世界。问题的根本在于,没有正确的解释世界,也就没法成功地改变世界。
面对同一个世界,往往形成种种各不相同的解释,有的正确,有的错误。正确与错误的根本分水岭在于是否理解实践。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马克思指出了费尔巴哈哲学因为不懂得实践而遇到的种种问题,这些问题最终使费尔巴哈哲学陷于窘境。所以科学地理解实践,在人类实践的基础上来理解人类现实生活世界的构成,理解人的各种关系的结构和功能,从而科学地解释人对于自己世界的认识及何以能够科学有效地改造这个现实世界,就成为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的关键问题和根本问题,所以谁掌握了科学实践观谁就能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行科学而现实的合理解释。马克思在《提纲》和以后的著作中就正是借助于科学的实践观做到了这一点。
马克思在《提纲》中围绕是否立足于人类实践来认识和解决我们的各种问题,展开了对以费尔巴哈哲学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批判,同时也对唯心主义思辨哲学进行了批判,言简意赅、提纲挈领地阐述了他的实践唯物主义或历史唯物主义新哲学世界观的基本思想,号召人们一切都要从具体历史地进行的实践的实际出发来认识和处理各种关系和问题。我们从中可以明确地看出,马克思在此时已经基本完成了考察社会发展问题的方法论重大转变。这是一次重大的转变,整个马克思的社会发展思想由此而开拓出一个崭新的局面。“提纲”仅仅是马克思社会发展思想精彩之处的开端,接下来就是光芒四射了。
B0-0
A
1003—4145[2010]10—0019—03
2010-08-10
张 军 (1977-),男,江苏苏州人,苏州大学博士研究生,苏州市职业大学教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责任编辑:周文升 wszhou6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