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员化践行的政府举措——基于利益的视角

2010-04-11宋惠敏

关键词:利益观市场经济价值观

宋惠敏

(河北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61)

任何社会都需要有核心价值观作为共同的导向,建立起具有广泛认同性的价值标准。这种共同信仰的构建和践行成为判断和区别不同国家国家性质的根本,也是维系该国完整统一的精神保证。没有统一的核心价值观维系民心,国将离心离德,最终分崩离析。以“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于2006年被提出,适应了中国转型社会的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观基础。对于遏制市场经济竞争趋利的心理需求、整合社会分层下的多元价值理念起着积极作用。

然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若想作为一种主流文化存在并起支配作用,必然要经历价值认同、价值追求、价值践行的过程。而价值践行是依归,它决定着核心价值观念的最终贯彻落实的问题。它不是少数人的事情,更不单纯是共产党员的事情,而是一个“全员”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抽象的理论宣讲到理论的心理内化再到务实化具体操作需要全体国民共同维系和实践。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说:只有重视伦理和价值观的重建,人类才能重新获得一种聚合力,一种有维系力、有经验的聚合力,而不是徒具形式的聚合力。[1](P168)这是全民的责任,更是政府的首要之责。政府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人民的正确利益观结合,才能深入人心,民众才能自觉实践。人民的利益观包括对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正确认同。对民众正确利益观的引导,是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

一、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培育市场经济下正确的经济利益观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既要得到经济基础的支持,同时需要正确经济观念的配合。

(一)遏制市场经济负面文化的影响,培育正确的大众经济利益观

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2003年基本实现了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进入了全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市场经济的运行既带来了经济发展的契机、促进了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迷茫和价值观念的混乱,因此,迫切需要一个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完善而又健全的市场文化和法律制度,需要在法律制度下的人人自律。

然而,由于其相对滞后性的特点,文化的转轨远不如体制转轨来得迅猛。计划经济时代树立起来的公有制思想和财富均等观念与市场经济下的竞争、优胜劣汰的规则不相适应。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文化缺位、民主法制意识的孱弱促生了人们对商品交换的错误理解。人们各自片面理解着市场经济的概念,“商品等价交换原则”摇身一变成“市场经济就是等价交换”,并被应用于除经济流通之外的政治、生活、文化等各个领域。“个人利益至上”为核心的资产阶级利益观重新抬头,甚至在具有榜样力量的党政干部队伍里,也出现了将人的价值趋近于商品价值的错误倾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信仰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各种错位的思想观念达到了中西合璧。金钱交换、权钱交换、黑金政治等词汇涌入人们的视听;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复苏,腐败现象频生。正如马克思在痛斥早期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时所说:“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即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之外,再也找不到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高尚激昂的宗教虔诚,义侠的血性,庸人的温情,一概淹没在利已主义打算的冷水之中。它把人的个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2](P468)

1986年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坎布南就指出,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要警惕“未启蒙的利己主义”。在市场经济完善阶段,需要培育正确的市场经济利益观,正确引导市场经济的适用范围。利益观具有明显的阶级性色彩。中国的市场经济利益观应具有明显社会主义特色,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和“以人为本”的人心向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一致。这需要宣传,但更需要社会主义法制的坚强后盾,以法律规约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

(二)以“共同富裕”规约政府经济决策,树立正确的政府经济效益观

“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最终目标,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主题,是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区别。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说:在新社会制度中,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作了阐发:“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P373)共同富裕成为全国人民的价值目标和行动指南,决定着实践方式的选择和具体制度的设计与安排,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济层面的核心价值观”[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员化践行,要求政府始终贯彻执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治国之策,保障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对市场经济运行进行合理规范,力避市场经济“个人利益绝对化”的盲目竟争机制和不择手段,防止两极分化的过度发生。尤其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初级阶段物质财富相对薄弱的前提下,既需要有魄力的政府大胆的尝试,又需要其以扎根人民的心态对人民负责。这是社会主义本质对社会主义政府的内在要求,也是维系民心的根本保障。

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与贫困研究中心主任李实和赵人伟等学者基于 1988年、1995年、2002年、2007年四次全国范围内的大型居民收入调查数据,认为从1988年至2007年,收入最高10%人群和收入最低10%人群的收入差距从7.3倍上升到23倍。[5]李实认为,过去二三十年,中国正经历着全面的收入差距扩大,“不同人群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都发现了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收入差距的扩大,不仅不利于调动内需、刺激国内经济的发展,而且还会对百姓的基本生存形成“逼压”与“威胁”态势,影响公众对社会、对政府和人生的信心,产生心理滞胀。因此,如何创建公平合理的国民收入结构,加快居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减居民收入差距,就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经济保障。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上指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6]。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民富才是硬道理。只有人民富裕,国家才能安康,政治才能稳定与人民才会拥护和支持。

二、建立和健全有效的政治参与机制,保障民众政治权益的实现

民众政治参与的力度和广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民主化程度高低的标志,也是民众政治利益实现的根本保证。民众对主权国家的认同和支持有利于核心价值观的心理内化及自觉实践。而有效、有序的政治参与机制能为政治参与提供顺畅的沟通渠道,最终带来政治稳定与社会公平,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必经途径。

(一)正视市场经济下多元主体利益的表达意向

市场经济的推行,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自发产生了“贫富分化”现象。在社会主义限度内适当的收入差距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但当贫富出现很大悬殊时,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就会增多,人们就会动摇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念。目前,中国社会已出现了不同的社会分层。中国社科院在《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中将中国社会划分为10个社会阶层①,并将其分属为5种社会地位等级(上层、中上、中层、中下、底层)。不同阶层的利益关系和价值取向不同,也就形成了多元的利益主体,在不同利益观念的驱动下,要求在政治上体现本位价值。正如乔治·M·瓦拉德兹[美]所说“多元文化民主面临的最大化危险就是公民分裂与对立。”[7]一旦政府在决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忽略某一阶层或某一群体的利益,就会发生政治合法性的危机。因此,正视多元主体的存在及其不同的利益表达,是构筑和谐社会的重要视角。

(二)探索以协商民主为导向的政府决策民主化模式

政府决策是行政执行的前提,是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决策者利益的根本保障。社会主义国家只有实现决策者的民主化、大众化,才能从根本上成为“民有、民治、民享”的国家。基于此基础上的国民心理、价值观才能达到高度统一。

公共决策中引进协商民主制度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它强调民众的广泛参与,在公平公开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协商,从而形成最大限度满足所有公民愿望的具有集体约束力的公共政策。协商民主理论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并逐渐在各国政府决策中有所体现,中国也适时地建立了反映民情民意的决策机制。但当前中国的民主决策参与机制还存在着种种不足,如公民参与决策的渠道有待完善;各项制度的建立带有零散性,没有整体统筹思路;制度落实欠具体,可操作性差等。缺乏统筹公民参与思路的各项具体制度的落实自然效力不足。因此,完善的协商民主模式仍需从整体上进行规划。在兼顾公平与效率、协商与决策、公众参与与政府主导、参与需求与社会资本这几对矛盾后,协商民主推进的思路大体有三种:1.建立政府决定、专家论证、公众参与三结合的机制,构建多重组织网络,完善现代决策体制。2.建立多渠道公共协商模式,针对参与政策的性质及参与主体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协商工具。如全民公决、民意测验、网络论坛、协商会议、专家咨询和论证等。3.构建公共协商文化。[8]从政府角度来说,要积极地以制度、法律稳固公共协商的参与途径或渠道,大力投资基础教育和人文教育以提升协商民主决策参与者的智力条件和心理素质,加大新闻媒体的舆论宣传营造社会参与氛围;作为公民来说,要在政府创造的环境中积极地接受公民文化的培育,通过社会实践进行社会资本的积累,自主培养民主参与的性格特点和思想习惯。

三、培养民众自觉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意识,提高民众的权益认同度

以“国富、民强、人发展”为依归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稳定、民族团结、经济发展、人民安康的思想保障。从长远来说,只有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社会才能使人们迈向共同富裕的阶梯,人们才能真正当家作主。从这个角度说,人们只有坚持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思想信仰,才能保证各种权益的实现。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不应成为一种被动应付,它需要公民发自内心的支持和行动,是一种自觉行为的体现,是一种责任意识的感召,需要公民有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自觉。为此,应从责任认知教育和责任约束机制的建构两方面培养公民的责任自觉。

(一)加强责任认知教育

责任认知是责任价值观形成的基础,是公民主动承担应尽责任的关键。自我责任认知水平的提高对责任情感的升华、责任意志的锻炼、责任行为的矫正、责任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责任认知教育的内容应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特别是核心价值观展开。公民的责任认知教育是一个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涉及家庭、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4个层面,需要多途径、分层面、多阶段的展开。抓住重点,以点带面是个有效方法。重点一是国家干部,二是青少年,三是社会职工。干部是国家政权的掌控者,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社会职工是国家建设的主体力量。对三者意识形态的教育至关重要。应针对他们的特点建立相应内化机制。针对干部建立一个自上而下,软硬兼施,逐层推进的体制。在带有强制性的组织措施和监督机制以及说服教育的作用下,将核心价值观念首先转化为各级干部的政绩观,并在其指导下执政。这样的执政过程和执政结果本身就是对核心价值观最强有力的宣传,同时辅以岗位责任制保证落实。针对青少年建立一个把马克思主义教育由知识教育转化为信仰教育的机制,将公民道德纲要纳入学生守则,以喜闻乐见、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实践活动教育。针对社会职工,要严格职业规范建设,以本职工作实现社会价值。在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应将其精神渗透转化到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规范。着眼于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建设,培养人们树立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引导人们把职业目标同核心价值目标结合起来,在自己的岗位上忠实地履行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自觉地把责任意识转化到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中去。从对本职工作负责,进而实现对集体负责、对社会负责。通过培养三大核心群体的责任自觉,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的责任机制,以外部约束力保障责任自觉意识的生成

民众权益认同度的提高除了加大宣传教育外,构建制度化、法律化、约束力强的责任规范体系必需而又迫切。1.建立规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讲制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公民日常生活中来,重点应完善共产党员的管理机制。共产党员分布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人数众多。要不断加强对共产党员的后继培训管理,避免形式化,不断提高共产党员的自身素质,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2.完善“德”的评价指标,构建完善的考评和奖惩机制。一直以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道德的衡量是以自发的、舆论的软监督模式进行的,主要依赖于公民的个人自觉。尽管公务员考评制度将“德”列入公务员考评内容之一,但“德”的评价指标并不客观化,甚至出现了虚无化、领导化,其他行业更是如此。因此,应建立易于量化的考评指标及基于此基础上的责任处罚机制,加大奖惩力度。3.完善舆论监督机制,营造群众、媒体监督的良好氛围。采取政务公开、电子政务等透明运作,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总之,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通过加强外部约束力,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的外部压力氛围。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和满足民众的基本利益诉求,并在实践中指导和规约民众形成正确的利益观,实现国家价值观与民众利益观的有效统一。只有这样,基于民众利益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在实践中被自觉遵守和贯彻,从而最终发挥整合社会理念、凝聚人心的功效。

注 释:

① 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1] 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三联书店,2003.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3]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 王成光.共同富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济层面的核心价值观[J].天府新论,2009,(4):44-47.

[5] 璩静,秦亚洲,姚润丰.2009中国民生调查·收入篇: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改革进程亟待加快[DB/OL].http://www.xinhuanet.com,2009-12-28/2010-02-20.

[6] 胡锦涛.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比重[DB/OL].http://www.Chinanew s.com.cn,2007-10-15/2010-02-20.

[7] 〔美〕乔治·M·瓦拉德兹.协商民主[J].何莉编,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3):35-43.

[8] 宋惠敏.以协商民主为导向的政府决策民主化改革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5,(3):14-17.

猜你喜欢

利益观市场经济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列宁教育强国论对新时代大学生国家利益观教育路径的启示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市场经济
毛泽东思想利益观的历史进程、核心内容和未来进路
从理性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利益观的形成理路研究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