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型大学优化学术资源配置的原则与对策*

2010-04-11向兴华梁锦霞

关键词:研究型资源配置学术

向兴华, 杜 娟, 梁锦霞

(华南理工大学 发展规划处, 广东 广州 510640)

研究型大学处于高等教育体系的顶层, 代表着一个国家大学系统的水平。学术质量和水平是研究型大学的生命线,[1]而学术资源是推动学术快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高等教育强国的关键时期, 如何优化配置学术资源, 提高学术资源的使用效益, 充分发挥学术资源的优势作用, 是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必须认真思考和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学术资源主要指大学开展学术活动所需各种条件的总和, 既包括人力、 物力、 财力等有形资源, 也包括教育思想、 办学理念、 管理制度、 校园文化、 学术声望等无形资源。本文所探讨的学术资源主要指有形资源部分。

一、 研究型大学学术资源的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战略的实施, 国家对研究型大学的资源投入力度逐年增长, 投资渠道逐渐多样化, 研究型大学的学术资源不断丰富, 主要呈现出以下特征:

第一, 内部高端资源集聚优势明显。研究型大学拥有较多的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国家与省(部市)级重点学科, 较多的两院院士、 长江学者、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高层次人才, 拥有较多的博士研究生、 硕士研究生和素质优秀的本科生以及较多的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工程(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平台。如2008年, 我国“985工程”重点建设的39所高校拥有大约78%的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69%的两院院士、 56%的博士生和52%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根据教育部有关统计资料计算得出。高层次的师资队伍、 优质的生源和良好的科研教学平台使研究型大学在学术竞争、 学术发展方面形成了显著优势。

第二, 外部多元资源竞争优势突出。在我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政策支持下, 研究型大学获得了较多财政拨款和一些重大专项建设工程(如“985工程”、 “211工程”)经费等; 基于较强的科研竞争能力, 研究型大学能从政府和企业获得更多的科研经费, 较高的社会声誉和较大的社会影响力也带来较多社会资源, 如校友的优质无形资源、 国内外企业与教育科研机构等组织的捐助与联合办学, 等等。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和发展, 我国研究型大学学术资源快速增长, 在办学经费和科研经费等方面与国际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差距已明显缩小。如2008年, 我国“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中办学经费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有35所左右, 科研经费支出超过4亿元人民币的有大约30所。[注]根据教育部有关统计资料计算得出。根据国外高校官方网站数据, 位列2010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News & World Report)全美大学排名第39名的伊利诺伊大学厄本那香槟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2008办学经费为14.7亿美元, 2007年科研经费支出为4.7亿美元; 位列第60名的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University of Minnesota-Twin Cities)2008年办学经费为28亿美元, 2007年科研经费支出近5.8亿美元。随着我国“985工程”、 “211工程”、 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等建设经费投入的不断增加, 研究型大学的学术资源将呈现更加快速的增长态势, 使研究型大学参与国际高等教育人才竞争和学术竞争的能力日益增强, 并在一些领域凸显出优势地位。

第三, 资源总量依旧不足, 配置效率亟待提高。目前我国研究型大学总体上处于资源短缺状态, 在师资队伍、 办学经费、 科研经费、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等方面与国际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还有相当明显的差距。与此同时, 大学在学术资源配置方面尚缺乏总体规划性和规范合理性, 资源的使用效益并未得到充分发挥, 效率低下是我国高校甚至全球大学目前所面临的问题。[2]以科研教学仪器设备为例, 由于缺乏总体规划, 高校一方面购进大量的仪器设备, 另一方面却有相当数量的仪器设备闲置或利用率低下; 由于配置不均衡, 重点支持的优势学科往往得到较多的投入, 其仪器设备精良, 而一些新兴学科或弱势学科因投入不足, 其仪器设备比较简陋或缺乏; 由于资源配置分散, 各学院学科获取的资源都相当有限, 往往只能购置一些比较低端的仪器设备, 能够支持高水平科学研究的高端贵重仪器设备数量明显不足; 而且由于学院学科间学术资源的开放共享程度较低, 各学院学科都力求建设一套完备的教学科研用仪器设备体系, 导致了有限学术资源重复购置且利用效率不高。

学术资源整体短缺且配置不科学的问题在我国大学的学术运行系统中普遍存在,[3]这既与大学对学术资源自主调控权不足有关, 更与大学内部没有建立起科学合理有效的学术资源配置机制有关, 这对于承担创新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任务的研究型大学而言尤为不利。

二、 研究型大学优化学术资源配置的原则

众所周知, 经济学的两大核心思想是物品和资源是稀缺的, 社会必须有效地加以利用。[4]经济学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础正是资源的稀缺性, 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任何一个社会都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把有限的资源合理分配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去, 以实现资源的最有效地利用, 经济学上把这种资源的分配过程称为资源配置。与其他资源一样, 稀缺性是高等教育资源最为明显的特征。[5]相对于需求, 资源总是有限的。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如何科学合理使用并使其发挥最大效益, 是优化学术资源配置的基本目标, 而根本目标则在于通过学术资源优化配置, 提高研究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研究型大学若实现学术资源的优化配置, 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目标导向原则

目标导向原则即根据资源需求和整体发展目标, 制定资源配置规划和配置计划, 这是学术资源优化配置的出发点和基本要求。学术资源优化配置, 必须以学校制定的发展目标为资源配置活动的准则与导向, 以防止资源配置偏离学校的整体发展目标。该原则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资源配置目标的确定应以学校发展目标为基准。具体的资源配置目标最终应该以更好地达成学校发展目标为宗旨。学校要根据本校的特点, 凸显本校的特色, 将资源配置的目标建立在学校目标之上, 在具体配置过程中, 不能脱离学校整体发展目标, 否则, 资源配置的目标就会失去其达成的基础。无论是资源配置的规划, 还是实施与考核都要以实现学校整体发展目标为最高原则与终极目的, 而且将资源配置目标与学校发展的整体目标相结合, 也有利于资源配置与学校发展战略的密切结合。因此, 学术资源配置工作应围绕学校发展目标, 审时度势, 提前谋划, 早做运筹, 制定具有前瞻性的资源配置可行性方案, 加强资源整合, 防止资源的过度配置或配置不足。

二是资源配置工作应以学校发展目标为指向。学术资源配置在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应站在学校战略发展的高度, 围绕学校整体规划制定的目标和任务有计划、 有针对性地统一开展资源配置工作。学术资源涵盖了学校的人力、 物力、 财力等方方面面的关键资源, 涉及面广, 在资源配置过程中, 应当用共同的发展目标来规范和引导整个配置工作, 加强宏观调控, 以减少配置中的随意性, 增加其科学性。这是资源配置工作应然的选择与追求, 既保证了资源配置目标的顺利完成, 又能使学术资源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二)有所为、 有所不为原则

《孟子·离娄下》: “人有不为也, 而后可以有为”, 大意是说, 人要有所不为, 才能有所为。任何一所高校都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都保持领先地位, 任何一所高校所拥有的学术资源相对于该校全部学术发展需求来说都是不足的, 因此每所高校都必须结合自身情况有选择地开展学术活动。借鉴孟子的有为与无为的思想, 在学术资源配置方面也应坚持有所为、 有所不为, 即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 正确处理好学校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的关系, 全面发展与重点突破的关系, 有选择、 有重点的开展资源配置工作, 避免平均主义做法, 这是实现学术资源优化配置的核心。在资源配置过程中, 着眼于学校发展, 有利于把握大局的学术领域或具有比较优势的学术发展项目, 我们就必须“为”, 反之则“不为”, 学会主动放弃。“为”和“不为”相互制约、 相互促进, 一定程度上、 一定范围内的“不为”正是为了“为”, 为了实现学校的整体发展目标, 二者有机结合, 不断调整最佳平衡点, 通过有所不为达到有所为, 最终实现“大为”。

实现“有所为、 有所不为”的关键是对资源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准确分析、 评估和判断, 因此资源配置工作应从实际出发, 在综合分析学校已有基础、 特色、 优势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 科学定位, 制定切实可行的资源配置方案, 合理优化资源配置布局, 科学分配, 选择有限目标, 集中人、 财、 物资源开展学术建设, 重点突破, 从而推动研究型大学在某些优势领域实现快速突破, 在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领域形成新特色。

(三)效率优先原则

效率是指最有效地使用社会资源以满足人类的愿望和需要,[4]经济学中的效用与边际效用也表示一种满足, 边际效用则是指增加一个单位物品消费所能得到的效用。被普遍接受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当某物品的消费量增加时, 该物品的边际效用趋于递减。高校在优化配置有限资源时, 不仅要看投入是否形成效用, 还应重视边际效用; 依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在对任何一方面的配置过程中, 都要及时将边际效用与其他方面的边际效用加以比较, 并适时地将资源配置到边际效用较大的其他方面, 即效率较高的方面。资源配置效率, 也可以用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之下产出量的多少和资源闲置数量的多少加以衡量。资源配置效率高, 意味着闲置和滥用的资源较少, 资源尽可能被充分地利用。[6]效率优先原则即资源配置方式应有利于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有利于发挥资源的使用效益, 最有效地实现“人尽其才、 财尽其利、 物尽其用”, 是实现学术资源优化配置的根本保证。

资源配置效率的评判标准在于是否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各种资源, 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 确保资源总量增值,[7]应从学校目标达成和资源配置功能实现的程度来考察, 还应着眼于是否有利于提高学术资源存量, 着眼于学术资源建设结构是否同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结构相适应等方面。在资源配置优化过程中, 既应注重现有存量资源的整合和有效利用, 又应注意外生性变量和增量资源的开发和组合, 以此壮大学校的整体办学实力和发展后劲。

三、 研究型大学优化学术资源配置的对策

相对于需求来讲, 物品总是稀缺的, 面对这一无可否认的事实, 一个经济体系必须决定如何利用其有限的资源, 它必须在物品的各种有可能的组合之间进行选择(生产什么), 在不同的生产技术之间进行选择(如何生产), 最后还必须决定谁消费这些物品(为谁生产), 生产什么、 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是每个社会都必须解决的三个基本问题。[4]在学术资源配置过程中, 同样需要解决配置什么、 如何配置和为谁配置三个问题。所谓资源优化配置主要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是合理分配资源, 第二是减少资源的浪费, 第三是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三个层次之间相辅相成、 互相促进。[8]研究型大学要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继续占据优势地位, 必须科学合理配置学术资源, 优化学术资源的配置模式, 提高学术资源的使用效率, 形成系统化的学术资源配置优化机制, 通过学术资源的综合集成和优化配置, 快速提升学校的学术质量和水平。

第一, 建立统筹规划与统一调控的资源配置机制, 形成科学的学术资源配置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 到2020年, 建成一批国际知名的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因此, 研究型大学在学术资源配置方面, 应根据研究型大学发展战略, 树立以打造高水平学科、 增强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资源配置理念, 把提升学术水平、 推进学术特色发展作为资源配置的指导思想, 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创新人才培养和提高科学研究水平作为资源配置的重点。加强学术资源在学校、 学院和学科各个层面的统筹规划和统一调控, 整合资源、 科学配置, 把有限的学术资源集中投入到基础好、 效益高的关键领域, 从而使研究型大学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尽快缩小与国际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方面的差距, 并在部分学科领域接近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第二, 制定资源开放共享激励制度, 搭建学术资源共享平台。

《高等教育法》第12条规定: “国家鼓励高等学校之间、 高等学校与科学研究机构以及企业事业组织之间开展协作, 实行优势互补, 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学校内部的学术资源一般分布在多个部门, 必须进行统筹考虑, 以实现资源的集中使用和节约使用, 减少重复投资和分散投资, 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 因此加强人、 财、 物各类资源的整合集成和开放共享, 是节约学术资源、 促进学术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的有效手段。目前, 我国许多大学建立了诸如分析测试中心一类的校级共享平台, 但从实际运行效果看, 覆盖面较低, 纳入共享的资源有限, 难以达到共享目的, 能实现大范围、 经常性共享的学术资源共享平台还不多。在资源配置过程中, 应改革部门所有制, 改变各部门小而全的状况, 减少重复购置; 同时打破过去封闭的管理模式, 制定资源开放共享的激励制度, 加强科研教学仪器设备及公用性强的实习实验场地、 图书资料等的相互开放, 实现学校内部、 学校之间的资源开放与共享, 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加强学科群建设, 促进学科联合合作, 也有利于推动学术资源共享。通过汇聚相关学科学术资源, 形成良性竞争, 出现“聚变效应”, 更容易实现重大科研成果的突破, 并因此获得更多更优质的学术资源支持。[3]

第三, 加强学术资源分类管理, 开展资源使用效益评估。

根据研究型大学学术资源的用途, 可以将学术资源划分为保障性资源和发展性资源。对于保障性资源, 应依照公平、 足够的原则合理分配, 确保教师享有的工作权力和应具备的工作条件, 确保学生享有的受教育权力和应具备的受教育条件, 确保大学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 对于发展性资源, 应适度引进目标管理和绩效评价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考核制度和评估指标体系, 加强对资源利用效率的过程评价、 效果评价, 把学术资源使用绩效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内容, 并将资源配置与使用绩效挂钩, 实行竞争式分配, 充分发挥资源的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元元. 学术发展是推进研究型大学建设的主线 [N]. 中国教育报, 2008-10-23(09).

[2] 常晓宁.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及实现优化配置的途径 [J].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增刊): 251-253.

[3] 宣勇, 郑莉. 大学学术资源共享的内置逻辑与实现路径 [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9(6): 95- 99.

[4] 保罗·萨缪尔森, 威廉·诺德豪斯. 经济学 [M]. 萧琛, 译.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

[5] 田圣炳, 陈启杰.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J]. 煤炭高等教育, 2004(4): 39- 41.

[6] 厉以宁. 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M].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5.

[7] 张剑, 夏玉成. 高校内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原则探析 [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08(22): 53-55.

[8] 武毅英. 关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若干问题与对策 [J]. 高等教育, 2001(5): 64-67.

猜你喜欢

研究型资源配置学术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我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概述
时军:定锚现代化研究型医院
定锚研究型人文医院
把资源配置到贫困人口最需要的地方
刑事侦查资源配置原则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辽宁:卫生资源配置出新标准
研究型教学模式在线性代数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