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对策思考*

2010-04-11韩志宏

河南工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创业精神大学生能力

韩志宏

(信阳师范学院 院办,河南信阳464000)

上世纪末,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经过10年的实践,高校的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有待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1 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提出,促使了高等教育观念的创新,开辟了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新领域,对未来人才素质的构成提出了新要求。尤其是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党中央提出“要倡导和发挥新时期创业精神的新形势,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1 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中华民族要在世界竞争中增强话语权,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和创业知识的人才。这些也是创业教育的着力点,能使新一代大学生具有创新的品质。所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1.2 促就业、保稳定的需要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已初步定型。但是,在大众化过程中,毕业生就业问题逐渐突出。尤其是近几年,大学毕业生待就业人数逐年攀升,年待就业人数已突破百万。这给政府、社会、高校、家庭和学生个人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创业教育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就业教育思维模式,使高校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更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从就业教育走向创业教育,是我国促进就业、保持社会稳定的必然选择[1]。

1.3 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已成为学生及其家长选择高校的决定因素。如果一个高校的毕业生在求职和创造工作岗位的过程中缺乏竞争力、就业率低,则生源会相对减少,就会影响高校从政府、社会和个人获得更多的办学资源,从而制约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所以高校必须树立创业教育观念。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培养,将成为一个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标志之一,代表着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提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这明确提出了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可见,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将是培养学生就业和创业技能、创新和创业精神的机制和能力。

1.4 增强大学生对未来世界适应能力的需要

创业教育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能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能力、沟通与交流能力、组织能力、独立思考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能帮助学生积累创业知识,做好创业准备。所以,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走上独立创业的道路,更是让学生能在发展的社会里更具创新精神,增强对未来世界的适应能力。

2 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业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主要是通过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进取心、开拓精神,重在教给学生寻找或创造工作岗位的方法[2]。在大学生中进行创业教育,目的是培养和形成大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以适应经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推进创业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素质、增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创业教育包含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创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教育。它有四个特点:一是创新性。这是创业教育的核心因素。二是科学性。创业教育要按照教育规律,遵循教育科学的方法与步骤。三是实践性。创业教育要立足于实践的基础上。四是社会性。创业教育同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3]。

3 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创业教育在国外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并发展快速。目前,美国的创业教育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覆盖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直到研究生等各个教育阶段。英国、法国、日本等国的创业教育基本都推广到初中。同这些国家相比,我国大学创业教育开展较晚,2002年才有了首批创业教育试点高校。目前,大学创业教育的普及率并不高,很多高校刚刚起步。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教学、研究效果不尽如人意

3.1.1 师资力量薄弱

大学生创业教育在中国刚刚起步,师资还很缺乏。此课程虽受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普遍欢迎。但难以满足同学们的需求。同时,国外创业教育课程的授课教师大都具有创业或投资经历和背景,而我国的创业授课教师大都是学术型出身或是党总支副书记、辅导员兼任,缺乏创业经历和实践能力[4]。所以,需要培训更多的师资来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

3.1.2 教材满足不了需要

在国内对创业教育研究有限的背景下,现有创业教育教材水平往往只是把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法学基础、励志案例等内容拼接而成,教师很难向学生加以诠释,对学生的吸引力自然不高。我国此门课程的研究成果、学术作品和专家队伍均严重缺乏。而美国哈佛大学,仅专业从事创业学研究的教授就有十几位,全美创业领域的首席教授就有200多人,而我国这方面与之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3.1.3 创业教育课程未成体系

目前,国内高校大都未把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作为大学教育的重点,即使那些已经开始涉及的高校,其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教学缺少本土案例,创业教育实践缺少与企业的联系和必要的创业活动设计,更不用说创业教育的实践性环节,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迫在眉睫。

3.1.4 创业教育理论研究不够深入

国内对创业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则更晚。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教委组织进行创业教育的研究,但当时的劳动力市场并没有强烈的创业需求,因而对此研究搁置下来。近年来,经济政策环境与高等教育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大学生创业问题研究重新成为热点[5]。

3.2 创业第二课堂活动开发深度不够

许多高校对创业计划比赛、邀请企业家办讲座、创业论坛、参观企业等第二课堂活动都比较重视,这些活动在创业教育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在第二课堂中,问题还很多。比如:学生创业计划的作品往往只是纸上谈兵,很少转化为生产力;创业论坛、创业讲座等活动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强迫学生去”的状况;第二课堂活动对于塑造学生人格意志,提高学生创业能力,激发学生潜能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价值未被充分开发。

3.3 创业实施条件严重受制

虽然政府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实际上走上创业之路的大学毕业生屈指可数。究其原因:一是知识欠缺。大学生学的知识总是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文、理科学生的知识结构差别较大,对创业所需的知识掌握不够全面。二是社会经验缺乏。大学生长期生活在校园里,对社会缺乏了解,实践能力较差。三是资金匮乏。首先,国家的资金帮扶政策难以真正落实;其次,大部分需进行创业的毕业生家庭和个人也缺乏资金积累。因此,大学生的自身创业条件以及创业环境仍受很大限制。

4 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创业教育的核心是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目的是使大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学会进行创造性思维,把知识转化为素质和能力。高校要从观念上和措施上将创业教育的理念渗透到育人的全程,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为目标,从实际出发,构建培养大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具备的创业意识、心理品质、能力和知识结构等。

4.1 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要开阔视野,充分借鉴国内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突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设计相应的创业课程体系。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大学生创业基础等一系列创业教育课程;主动采用成功创业案例进行教学,突出创业思路启发和创业视野的开阔;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重为学生提供从创意、策划、投资分析、管理模式分析到市场开拓等一系列实践训练活动,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实际支持;立足于创业所需的基本素质教育,教导知识和技能的具体应用方法,为今后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4.2 优化创业教育校园环境

优化创业教育的校园环境,要做好两个方面:一是创建良好的校风和学风,营造宽松、民主的学术氛围。要引导师生敢于发表新的见解与观点,让他们在民主和自由的环境中培养创新精神。二是改变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效的唯一标准。学生学习的情况应该体现在知识面的宽窄、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是否有独到的见解等各个方面。因此应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不同专业、年级、生源要有不同的考核方法,通过面试、考查、考核等形式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综合测评[6]。

4.3 完善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

高校要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以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为主线,以学科竞赛、课外科技创新与实践活动为载体,训练学生创业能力和技能。通过建立学分制、弹性学制,解决好专业课与创业课程、创业实践、实习基地的关系,在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上通过产、学、研相结合,注重创新和实践。完善激励学生创新和培养实践能力的机制,完善包含教师、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激励机制、学生科技创新立项的管理机制和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机制等的建设,带领学生积极参与科研与创造,完善以创新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为特点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4.4 加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

高校提升学生创业实践能力需进一步加强创业实践平台建设,可从几方面着手:一是把成功创业家和各类社会资源引入学校,密切社会和学校的联系。二是积极推进大学生创业助力工程等项目,探索由多方联合实施的,集创业培训、实训基地建设、创业风险投资、创业咨询服务于一体的创业辅导工程。三是借助团中央等部门的力量,建设好大学生创业教育基地,办好俱乐部,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交流、学习和提升的空间。四是学校设立“创业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予以经费资助,并配备专业教师提供指导,为学生打造一个创业的基地或孵化器[7]。

总之,创业教育对高校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学生管理与学习环境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既要通过开设创业课程向学生传授基础性的创业知识,还要将创业教育的理念融入到专业学习与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开展面向问题的学习,培养事业心和开拓技能,学会合作与进行互动式、参考式学习,真正激发创业动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将学生的专业知识与自己的兴趣相结合,将创业方向和市场需求相结合,从而有利于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将带动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1]王化凯.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襄樊学院学报,2007,(7).

[2]刘丽娟,等.创业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J].长春大学学报,2009,(1).

[3]陈笃钦.高校创业教育探讨[J].福州大学学报,2008,(3).

[4]衣俊卿.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分析[J].高教观察,2006,(9).

[5]蔡楷有.大学生创业教育初探[J].青年探索,2002,(4).

[6]杨六栓.高等学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经济师,2005,(6).

[7]陆瑞新,等.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J].高教研究,2007,(1).

猜你喜欢

创业精神大学生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集体记忆中的大庆创业精神建构与整合
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路径探究
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实用人机交互”教学改革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大学生之歌
徐小平:硅谷创业精神与精英定义的演变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