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豫北近代社会风气考略*

2010-04-11

河南工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豫北

陈 轲

(河南大学马列德育教研部,河南开封475001)

近代以来,随着豫北(河南省陇海铁路以北地区)交通条件的改善,城市现代工商业的发展和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原本封闭、落后的内陆地区豫北社会风气逐渐开化,并呈现出较为鲜明的时代和地域特色。

1 理学传统的与时俱进

豫北具有悠久的理学传统。尤其是明清鼎革之际,一代名儒孙奇峰(时人称其夏峰先生)在辉县百泉苏门山聚众讲学,门生上千,遍及朝野,豫北理学一时称盛。

豫北理学以“夏峰理学”思想为核心,是宋明理学在清朝北方的一种发展形态。“夏峰理学”主张调和汉、宋两学,不太注重理论的探讨,轻思辨而重实践,这种思想及至近代对豫北学界仍然产生着深远的影响。19世纪60年代,曾国藩幕僚方存之游历河南时即评论道:“中州学者大抵守孙夏峰遗续。”[1](P563)至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变动加剧,在“欧风美雨”的洗礼下,豫北近代成长起来的一部分青年学者秉承老一辈先贤的思想精髓,热情“拥抱新学,把夏峰北学与曲折展开中的河南社会,在超越儒学层次的基础上,在一个更加广阔的视野内进行了更高层次的现代化调适、磨合”[2],经世致用,躬行实践,逐渐开始了其思想观念的近代转型,为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如王锡彤是河南近代享誉全国的著名绅商。他早年师从王少白,主张“(治学)当以四书五经为根柢,以纲史儒文集为羽翼,而旁及时务之籍,固不可遗弃本源专肆欧西,亦不可闭耳塞目,于中外情形茫然不知”[3](P100)。后来,他追随袁世凯,协助周学熙在北方创办实业,功绩卓著。卫辉华新纱厂、新乡通丰面粉公司两大现代化大型企业能够落户豫北就与王锡彤的作用密不可分。“中州大儒”李敏修,“早岁讲学,笃守程朱,至晚年则行事类夏峰,持论宗船山,而旁推交通,斟酌和会,则出入现代各名家言,而能非吾古人之所能限”[4](P398)。其“志在经世,通达时务,不屑文于门户之见。其于远西新来诸说,亦未尝不虚心研求,斟酌去取,迥非顽固一流者比也”[5](P392)。他一生致力于豫北乃至河南新式教育的改革和创建事业,是河南近代著名的教育家。

2 经商风气的初兴

豫北交通便利、物产丰富,人烟稠密,自古以来便是商业繁盛的地区。但是自明清以来,除了西部、北部个别县份民众有普遍经商的习俗外,把持当地绝大部分市场的是徽商、陕商等外地商人。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京汉、道清、陇海三大铁路的开通,商品经济的繁盛,豫北社会经商风气逐渐兴起,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大量从事长途贸易的商人。如滑县“(旧时)商人多系坐贾,不过随时贸易,就地负贩,向无重利轻别之弊。自交通便利,始有懋迁有无,远至京津沪汉者”[6]。获嘉县民众向以耕种谋生,自铁路修通后,商业逐渐繁荣,“渐知天之为物,虚无缥缈,亦多趋重人事”,甚至“视金钱为性命,锱铢不肯以浪费以之殖货”[7]。林县“县境商业,旧时皆操之晋商之手,泽、潞间人尤多。清季,晋商仅有一二,城乡商号皆林人自营”[8](P78)。先前向有经商习尚的西部、北部个别县份商民借助于新的运输形式,经营范围和规模都有了很大发展。武安商人以贩卖绸布、药材为主,足迹遍及北方数省甚至远至东北。温、孟、济源、武陟、沁阳等县商人以贩卖怀药为主,兼营粮食、煤炭、杂货、竹器等,足迹遍及晋陕鲁鄂苏皖数省。

但是,从整体上来看,20世纪初年豫北经商之风尚处于初始阶段:一方面,除铁路沿线、交通要道部分县份民众经商风气稍有起色外,其他绝大多数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几乎仍然保持着传统的“重农”、“耻商”的社会风俗。如内黄县直到清末民初,仍然是“向无富商大贾贸易地方,间有一二圜阓坐贾,半属汾、潞、广、冀寄寓侨户”[9]。即便是河南商业最为繁盛的省会开封,“商人多来自外省”[10](P54);全省交通枢纽郑州亦“经商多汉口、天津人,河南竞争于商业者颇不多见”[10](P72);另一方面,豫北商人经商活动由于起步较晚,难以在短期内出现规模比较大、资金比较雄厚,可以主导市场运作的商业巨子或团体。即便是省城开封最大商号资本亦不过一二万元之间[11](P338)。而素有经商传统的武安商人和怀庆商人,除极个别巨商外,也因“大多以当地经济作物和土特产品作为发展起家的资本,大多没有与封建官僚联合,没有经营盐业、信贷业或典当业等暴利行业,无法与积厚流光的徽州、山陕、江浙商人相提并论”[12](P330)。所以直至近代,在豫北不论是规模、资金还是数量仍然是客商占明显优势。

3 社会腐朽风气的滋生

20世纪初,豫北经济现代化和城市化速度明显加快,而社会腐朽风气也在迅速滋生蔓延。

3.1 制毒、贩毒活动的猖獗

豫北是河南近代毒品制造、贩卖的主要基地。如20世纪30年代博爱大辛庄中和厂制造红白丸,久富盛名。其经理闪文章等设有常备卫队700人,步机枪500余支,并有迫击炮手榴弹,附近各村庄悉听其指挥,并有联庄会等组织以为该厂护卫。该厂还挖有地道数十里,远者可通至山西晋城。同时他还与当地部分居民合股在附近村庄设有小厂数家。此外汲县塔岗、林县临淇镇、凤凰山、辉县磐上等地亦有毒品生产厂数家,其势力、资本与中和厂不相上下,且能制造吗啡、海洛因等毒品。豫北其他地区如临漳、涉县、武安等处亦有不少毒品制造厂[13](P6)。当地贩毒活动亦十分猖獗,各县均有一批颇有势力的大毒枭。如新乡张秀山,获嘉时小秀、许鸣代,辉县李连生、吕振发、郭松生、吕世孝、崔凰山、张青泰,武安杜书田、霍山扬,汤阴李麦子、王庆、李文卿、高士元等,至于小毒贩更是不计其数[13](P48)。

3.2 赌博、卖淫嫖娼现象滋盛

1934至1935年,河南省政府曾选派人员对全省56个县进行社会调查,结果无一县不存在严重的赌博现象,豫北亦不例外,兹列举一二。郑县“每年春季赌风最炽,其影响地方治安颇大”[11](P370);中牟“每年赌风,以农历正二月为最炽,输钱多者,往往不务正业,或入于盗匪”[11](P383);沁阳“嗜赌者皆停止营业,废弛职务,有男女同赌,籍以发生暧昧情事者,且赌场最易招引匪类,因此发生抢劫情事颇多,对于治安风化职业,影响甚大”等等[11](P448)。

同时,卖淫嫖娼现象亦伴随着近代豫北城镇经济的繁荣而沉渣泛起。新乡县“车站旅舍内外多娼妓,附近私娼甚多,……实为河北冠”。而贫家妇女生活艰难,又无事可做,“初则群赴蛋厂工作,继则流于奢淫,辗转传染,遂如江河日下,不可救药”[10](P215);汲县“娼妓之多,颇为社会之累”[10](P222);郑县“每至夕阳将坠之时,(妓女)游云如云,靓装异服,三五为群,鬣觅顾客,警察屡事干涉,皆无效力”[10](P73);洛阳“车站游妓充塞旅馆之中,故旅馆无殊妓馆,狎游者尽夜喧闹其间”[10](P82)。

3.3 迷信活动的盛行

豫北绾彀中原,社会环境闭塞,教育发展水平落后,迷信活动十分盛行。有位获嘉人士记述地方民众迷信鬼神的习尚说:以地计之,由城区以及远村,没有一处没有庙宇;以年计之,由开春以迄季冬,没有一时停止祀神;以人计之,由士绅而及农人,没有一家不祈福禳灾;以神计之,由玉皇而及牛王、马神以至一土一木,无不在崇拜之列。上交的赋税无力清完,而祀神的耗费断不能吝省;妻子蹄饥号寒可以不顾,却将艰难蓄积的数文铜钱用以瓣香祀神[8](P649)。即便是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安阳一带,农民无论在劳作还是农闲聊天时,经常性的话题总是“荒唐鬼怪、真龙圣皇的故事”[14](P14)。实际上,民众迷信风气的普遍不仅仅局限于豫北,整个河南省亦是如此。1934至1935年,河南省政府曾选派人员对全省56个县进行社会调查,则发现全省各县寺庙道观少则几十座、上百座,多者甚至上千座[11]。无怪乎1927年,武汉国民政府派来河南从事农民运动的人士报告称“河南农民……迷信较任何省都厉害得多”[15]。

4 民族主义的高涨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宗教势力开始在豫北地区迅速渗透,并相继在汲、修武、道口、武安、安阳、浚等县镇建立教会组织。西方宗教势力所大力宣扬的宗教伦理文化违背了中国儒家伦理道德和地方风俗习惯,引起了绅民们的普遍敌视;另外,一部分宗教势力在当地为非作歹、粗暴干涉地方政务亦引起了人民的极端不满,促使了豫北绅民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因此,清末在豫北乃至整个河南省都发生了长达十余年之久的反洋教斗争,一直延续到清朝的覆亡。

同时,伴随着西方宗教势力在豫北的渗透,西方的经济侵略亦尾随而至。20世纪初,英商福公司在修武县焦作地区迅速渗透经济势力,大肆掠夺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挤垮当地众多土法小煤窑,激起了豫北乃至河南全省绅民的仇视,民族主义情绪更加高涨,收回利权的呼声此起彼伏。河南省政府和豫北绅民与英商福公司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并取得了部分斗争成果。然而更重要的是面对西方经济势力在当地的强势存在,豫北绅民的民族主义不仅表现在团结一致抵御英国福公司的煤炭掠夺上;更体现在大力倡导“挽救利权”、“实业救国”上,集资开办现代化的民族采矿企业,与之争利。因此,这一时期民族主义笼罩下的豫北地区让人感受到的更是一股全民兴办实业的氛围。一大批有识之士如王锡彤、胡石青、勒法惠等人正是在这种氛围的刺激下而坚决投身家乡实业建设的:福公司在修武焦作采煤伊始所突显出的强大的竞争力强烈震撼着当地每一位土煤窑主落后、保守的心灵,促使他们迅速走上了联合、更张、求新的道路。1906年,靳法蕙、王明贤、马汉卿和郜明德等煤窑主先后扩张招股,分别成立了凭心、豫泰、明德三个煤矿股份有限公司,一起奋起与福公司竞争。凭心公司还打破旧制,改章办矿,采用蒸汽动力器械,开始器械采煤。1914年,三公司更是合并成立中原煤矿公司,拥有资本300万元,并采用机械采煤。中原公司的成立,形成了与福公司在焦作矿区抗衡而立的局面,有效遏制了福公司独霸焦作煤矿的野心[16](P12—15)。修武县凤凰岭一带铁矿资源丰富,福公司对此觊觎已久。1907年,绅商刘纯仁、靳法蕙、李时灿等15人,“虞该矿被英人合股之福公司开挖,遂联合全体以图抵制,组织试办铁矿厂一所,……以谋多数之公益,而期为富国之基础,诚全豫矿务之导线也”[17]。

总体来说,豫北近代社会风气呈现出新旧杂糅、转型有限的时代与地域特色。这种社会风气一方面有利于社会环境的开化、经济的发展、文明程度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民众面对近代社会的剧变而产生的浮躁、惶恐、精神空虚与无所适从,这又势必会导致社会风气的败坏、矛盾的加深和秩序的混乱。然而这种风气是豫北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有其合理性。

[1]方存之.柏堂师友言行记[A].续四库全书:540册[C],北京:京华铅印局铅印本,民国十五年.

[2]王坚.论夏峰北学[J].辽宁大学学报,2009,(4).

[3]王锡彤著,郑永福、吕美颐点注.抑斋自述[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

[4]嵇文甫.闇斋师伤辞[A].嵇文甫文集:中册[C].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5]嵇文甫.读《毋自欺斋文字纪年》[A].嵇文甫文集:中册[C].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6]王浦园纂,马子宽修.重修滑县志:第十卷[Z].实业.商业.铅印本,民国二十一年.

[7]徐有礼,岁有生.清朝末叶道清铁路[J].中州今古,2004,(3).

[8]王天奖.河南通史:第四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

[9]陈连营.客商与清代河南农村经济[J].中州学刊,1992,(2).

[10]吴世勋.河南[M].上海:中华书局,1927.

[11]河南省统计学会.民国时期河南省统计资料:下册[C].1986.

[12]张民服,戴庞海.豫商发展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

[13]河南省政府秘书处.五年来河南政治总报告:民国二十四年[A].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74辑[C].台北:文海出版社,1990.

[14]郁青.河南彰德的农民概况[J].中国青年,1924,(47).

[15]民国日报(汉口).1927年3月24日.

[16]王勤功.社会主义使焦作煤矿焕发出青春[A].焦作文史资料:第3辑[C].1990.

[17]时报.1907年7月2日.

猜你喜欢

豫北
层序地层研究在豫北小南海石膏找矿的应用与效果
豫北太行山荒山绿化樟子松试验性栽植报告
奋力书写战“疫”的豫北答卷
豫北水利工程管理
豫北地区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
豫北水利工程管理
新乡:豫北老区明珠
刺梨在豫北沙区的表现及栽培技术
豫北小麦开镰收割
轮作制度对豫北农田杂草群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