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媒介即讯息”的现代传播价值——以东北二人转走红为例*

2010-04-11张慧娟郝建国

河南工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卢汉讯息麦克

张慧娟,郝建国

(新乡学院,河南新乡453003)

1964年,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在他的著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以下简称《理解媒介》)中得出了“媒介即讯息”这一著名论断,其核心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这高度概括了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简单说就是人类只有拥有了某种媒介才可能从事与之匹配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东北二人转及二人转演员逐步从东北田间地头步入中央电视台,并依托电视媒介与全国各大剧种曲目在现代文化大卖场里竞相开放,一路上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仅仅在于东北二人转的内容、表现形式和内涵,还决定于承载它的传播场地的变迁。正如麦克卢汉强调的媒介的内容或用途会多彩多姿,然而却不能随心所欲地塑造人及组合的形态,因为“‘媒介即讯息’,媒介才是对人的组合与行动的尺度和形态发挥塑造和控制作用的”[1]。

1 关于“媒介即讯息”

“媒介即讯息”是麦克卢汉在他的《理解媒介》中得出的几个著名论断之一。他强调“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与人的关系是相对独立的并对人有巨大的影响,不同的媒介是人的不同感官的延伸。他阐释了古今26种媒介对人的感官的延伸,如说手臂的延伸是弓箭,腿脚的延伸是轮子,皮肤的延伸是衣服,视觉的延伸是拼音文字,思想的延伸是口语,口语的延伸是文字,文字的延伸是印刷术,而近代机械文明、民主政治和个人主义是印刷术的延伸,电子媒介和网络是大脑的延伸等等。媒介是如何成为人的延伸的?《理解媒介》在“作为转换器的媒介”一节中说:“借助于置身在我们外延了的中枢神经系统之中,借助于电子媒介,我们创造了一种动力。有了这一动力,过去的一切技术虽然只不过是我们的手、足、牙齿和体温控制系统的延伸——它们全都是我们人体的延伸(包括城市),可是它们都转换成信息系统。”[1]也就是说“媒介即讯息”是指人借助人之外的技术使人的感官得以延伸并创造出一种新的环境,同时这种新的环境也塑造和控制我们。

2 “媒介即讯息”视野下的东北二人转

二人转是东北土生土长的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一旦和一丑两个演员的“转入转出,分包赶角”,也就是二人转艺诀中所说的“千军万马,就靠咱俩”。其表演中的舞蹈以东北大秧歌为主,兼顾民间舞蹈、武打、耍扇子、耍手绢等技巧。表演形式分为“二人转”、“单出头”、“拉场戏”、“坐唱”、“二人戏”等五种形式。演员要有“四功一绝”,“四功”指唱、说、做、舞;“一绝”指用手绢、扇子、大板子、手玉子等道具的特技动作。而这些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和极具表现力的演员都只是二人转中得以传播的媒介,它从代表一方水土的民间艺术到如今备受青睐的大众文化,承载其传播的场地是功不可没的。

2.1 田间地头的二人转

二人转在解放前是由民间艺人于农闲时邀集成班“唱屯场”,“唱屯场”主要是在夜间演唱,进行三五天后,请当地乡绅作“齐头”,向各家各户“齐钱”或“齐粮”。也有小部分二人转艺人去城里的大车店演唱,叫做“串店门子”,这种是在演唱过程中向围观百姓“齐钱”。“二人转”叫法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流传开来的,在东北也相继组建了一批剧团。上世纪60年代起,二人转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顿,在内容上坚持健康、幽默、风趣的优良传统,剔除古典剧目中低级、庸俗的成分,对服饰、舞蹈、音乐伴奏进行美化和丰富,使二人转得到了长足发展。但这个时期的二人转仍然只是东北的田间地头和大街小巷的流行曲。

2.2 进军中央电视台,风靡全国的二人转

近些年,随着赵本山、潘长江等一批二人转艺人的走红以及其创作和演出的《马大帅》、《刘老根》和《乡村爱情》等表现东北农家生活的电视剧在央视的热播和各大卫视的转播,二人转也走出了东北黑土地,传遍了祖国大地。而在2009年“春晚”中小品《不差钱》以及其后在各大卫视的持续表演中,尽管小沈阳的表演形式和传播内容以及装扮几乎一致,但其黑色幽默和全景展现般的讽喻现实社会中的某种潜规则的手法,不仅红了小沈阳,也让二人转再度成为全国百姓熟知的大众文化。

2.3 竞争于商品市场的绿色二人转

《刘老根》热播,《乡村爱情》没完没了,央视春晚上赵家班稳坐头筹,特别是2004年东北二人转各路人马在北京民族宫大剧院、北京中国评剧院的“红馆”、北京展览馆剧场的卖劲表演,还有“刘老根大舞台”在哈尔滨、太原、上海,长春、天津和北京的火爆,二人转从中央电视台走上了全国的大舞台,通过现代化的娱乐和丰富的传媒手段向百姓传递了土香土色的艺术生活。市场竞争使得二人转与时俱进,曲牌新了,伴奏乐器多了,演员手持道具和服饰也依据人物塑造的需要得到相应的改进,还有千变万化的灯光在舞台的运用等,使得二人转的综合艺术质量大大提高。

3 媒介即讯息的当代传播意义

当今的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形成的支柱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其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大众文化的兴盛状况。而大众传媒不仅仅是大众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也是大众文化的一部分。

东北二人转的走红更是如此,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旧媒介成为新媒介的内容。麦克卢汉说:“除了光这个例外,其余一切媒介都是成双结对的。一个媒介是另一个媒介的‘内容’。”“印刷术使用手稿、电视使用电影、电影使用剧场、文字作品使用声音等等,都是这样的情况。杂交也好,母体承载子体也好,都要产生新的化合物,像有声电影或‘无马拉的车’一样。”[1]东北二人转在上世纪末通过央视“春晚”让全国观众认识后,及时通过央视播放《刘老根》、《马大帅》和《乡村爱情》来拓展文化市场,并在编剧、导演和演员的努力下安排二人转演员在小品、电视剧、电影里尽情施展自己的文化特色和传统技艺,令他们拥有更大的舞台。此时的二人转已经通过影视、网络等各种媒介辐射,由东北传统民间艺术蜕变成一种独特的、具有全国性影响的文化产业资源。

另一原因是新媒体诱发新环境,宣告一种全新的体验。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里说:“任何一种媒介的内容或讯息的重要性,实际上和原子弹弹壳上镌刻的文字一样。”[1]意思是媒介好比是像原子弹,自身就拥有影响和改变社会的威力,媒介的内容好比是弹身上的文字,文字说的是什么以及什么时候镌刻的都不会影响到原子弹本身的威力。如小沈阳“一夜成名”,不能说这之前他没有搞笑的才艺,但凡有春晚一样的舞台就可以成名,而是说没有这个平台,哪怕你是身怀绝技,也很难让全国观众乃至全球华人观众认识你。

4 消费视野下“媒介即讯息”的缺陷

“媒介即讯息”让我们看到了社会上各类讯息传播中媒介的强大功能,但是这一论断偏重技术本身,忽略了媒介内容和传播者的倾向。像2009年春晚,走红的不仅仅是小沈阳和东北二人转,还有刘谦和魔术。毕竟传播者有选择地传播某些内容,对于受众认知有很强的把关作用。如今的信息传播其实是精英分子所主导的点对面的传播。传播者的主体意识是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另外,在以网络为标志的数字点击时代,媒介即讯息不能很好地解读像芙蓉姐姐、超女快男以及二人转和魔术等现象。这其中除了有媒介本身的传播功能外,还包含着消费社会消费者的理念和需求。尽管对于东北二人转和小沈阳表演的质疑声和批评声一直是不绝于耳,说其低俗不通俗。如何区别通俗与低俗在此不作讨论,但与充满神秘感和排斥感的高雅艺术相比,东北二人转的通俗易懂且不昂贵的消费才是群众喜好的。或许这种能让大众娱乐、全民享用的通俗文化也是讯息得以有效传播的一个必须条件。

5 结语

“媒介即讯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看社会百态的新视角,并看到媒介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然而我们不能因此抹杀媒介内容的价值和意义。麦克卢汉说:“媒介是终极的讯息……我强调媒介是讯息,而不说内容是讯息,这不是说,内容没有扮演角色——那只是说它扮演的是配角。”[1]意思是说媒介内容只能触及人的意识层面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但是媒介形式塑造的是人潜意识的思维习惯和感知模式。前者产生的是具体、特定的传播“效果”,后者产生的是一般、普遍的传播“效应”,但都有其作用的领域。但我们必须认识到,现在很多东西得以成为时尚和流行与当前消费时代里消费者的理念和需求是分不开的。

[1]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猜你喜欢

卢汉讯息麦克
生活很艰难,但你被爱着
解放昆明:起义义举中有憾事
生命的讯息
卢汉与云南起义
口腔医学讯息
口腔医学讯息
口腔医学讯息
2017年西麦克展览公司展览计划
还原·拼接·延伸——保罗·莱文森的《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千纪指南(第2版)》的新阐释
对麦克卢汉“技术决定论”思想的再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