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常见副名结构浅析
2010-04-10曾芳
曾芳
(湖南科技学院中文系,湖南永州425100)
现代汉语常见副名结构浅析
曾芳
(湖南科技学院中文系,湖南永州425100)
本文认为副名组合这一语言现象既是语言社会不断发展的反映,也是语言系统本身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调整适应的表现。
副名结构;组合条件;语言现象
几十年来,“副词一般不能修饰名词”一直作为一条语法规则写在我们的语法书中。而事实上,副词修饰限定名词的语言事实,在现代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作品里时有所见。本文从搜集来的语言材料入手,借鉴近年来语法界的研究成果,着眼于现代汉语常见的副名结构,试着探讨这些副名结构之所以可以组合的原因和它们组合的条件。
一、时间副词修饰名词
首先要明确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名词都可以受表时间的副词修饰。如:“已经电脑、马上衣服”之类的副名结构就会让人匪夷所思。那么,哪些名词才适用于这类副名结构呢?笔者认为这些名词必须要有顺序义。
顺序义是部分名词的语义构成要素,也可以说是一种语义特征,具有顺序义的名词都是各自顺序系列语言链中的一环。如:立春、雨水、惊蛰、……大寒;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
所有具有顺序义的名词都是发展变化序列中的一个阶段,或者说都是时间或空间坐标上的一个点。由于点与点之间的演变递进乃至周而复始都是按部就班、顺理成章的,通常不需要借助外力就可以自行完成。所以,一般顺序义名词在句法功能上都可以相当自由地谓词化,即带上动态助词或语气助词,灵活自如地充当谓语或谓语性成分表示发展与变化。既然这类名词都可以直接充当谓语,它们当然也就都可以直接受时间副词的修饰了。
因此,“时间副词修饰名词”这一副名结构我们可以扩展成“时间副词修饰具有顺序义的名词”,而且这类名词在句子中往往用作谓词,时间副词和顺序义名词组成以顺序义名词为基础的谓词性副名结构。也正是因为名词具有的顺序义,使“时间副词+名词”这类副词结构得以成立,名词有顺序义从而成为时间副词修饰名词的条件。仔细分析,这种副名结构大致有三种情况:
1、表示尚未达到某一点:
(1)快国庆啦,大家都忙着准备文艺节目呢!
(2)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
2、表示已经达到某一点:
(3)都大姑娘了,还这么疯疯癫癫地满街跑,像话么?
(4)我已经四十多岁的人了,死了也没关系。
3、表示正好或再次达到某一点:
(5)那天正好清明,上坟祭祖的人很多。
(6)又星期天了,这下可以好好玩一玩了。
当然,表示已经达到和尚未达到的时间副词可以交替共现或配合使用,这里不再一一举例。
二、范围副词修饰名词
1、处所词+副词+事物名词,如:
(7)屋子里光书。
(8)山上净树。
(9)院子里净雪。
(10)碗里光肉,我不吃。
对这一类句子,许多语法书只简单地以省略动词“是”而言之。现在让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这些句子。首先,这些句子的主语部分必须是处所名词,要求谓语陈述“某处(某地)怎么样”。其次,副词后边的部分是事物名词,这些事物名词都可以受数量名词的修饰,可以有量及范围的选择性。因此,可以用某些表范围的副词来与之组合。这种副名结构中,副词限制的实际上是事物的量。如副词“净”表面上好像是强调没有例外,实际上是表示数量多,说明普遍性。副词“光”则是强调事物的范围。在这类句子里,副词“净”和“光”除了限定事物的数量、范围外,还起关联作用,否则光前后两项名词是无法构成陈述关系的。
我们再比较一下“山上净是树”和“山上净树”就可发现。无论“是”出现与否,“净”都只与“树”的数量、范围有关,是从数量、范围限制事物名词“树”的,这种副名结构之所以成立的原因,是因为“净”和“光”这类副词本身就具有表示数量或范围的意义,所以它们不能随意类推或用别的副词来代替,如我们不能说“院子里最雪”,“山上总树”。由以上分析可见,事物名词可以受副词“净”或“光”的修饰,构成名词性的偏正短语后用在处所词后边,以表明某处普遍存在某种事物。
2、副词位于名词主语前,如:
(11)就厂长去了。
(12)水果丰收,光苹果就收了十万斤。
(13)仅李宁,就得了三枚金牌。
这类句子是范围副词用在作主语的名词前边,限制事物的范围。语法界对这类句子的认识分歧也很大,如例(11),有的认为“就”修饰小句(主谓短语)“厂长去了”;有的认为“就”后省略了“是”字。究竟该怎样认识这种副名结构才更为符合语言的实际呢?我认为这类句子里的副词不是修饰后边整个部分(主谓短语)的,而是通过量的关系与后边的名词组合成特殊的偏正结构作句子的主语。我们可以拿“就厂长去了”来分析:
首先是语气停顿:
副词后停顿:就|厂长去了(×)副名后停顿:就厂长|去了(√)
其次是能否用副词提问,“就厂长去了”不能用“就怎么样?”来提问,但可以这样问:“谁去了?”回答:“就厂长。”
因此,“就”是对名词表示的事物从数量和范围加以限制,“就厂长去了”这句话中的“就”本身含有唯一、仅有的意思,对主语中心语“厂长”进行强调和限制。而能用在“副词+名词主语”结构中的副词往往都有唯一、仅有之意,如“光、仅、单、只”等几个,这也应该是这种副名结构成立的条件所在。
所以,范围副词修饰名词这种副名结构存在的决定因素在于副词,要么副词有表示数量或范围的意义,要么副词有唯一、仅有之意,否则这类副名结构难以成立。
三、程度副词修饰名词
邢福义先生在《关于副词修饰名词》一文中举了这样几个例句:
(14)蒸谷米是最营养最经济的食粮。
(15)第一次月考成绩不好,他很情绪。
(16)听说星期六晚上看电影,大家非常兴趣。
邢先生认为“这些都是有毛病的句子,其中‘最营养’、‘很情绪’、‘非常兴趣’都是站不住脚的说法。”这就告诉我们,早在六十年代就已经出现了程度副词修饰名词这样的副名结构,只是它没有被语言社会所接受,正如方光焘说的“语言的结构都是有先例可援的。”但是今天,随着大众文化的流行,程度副词修饰名词这种副名结构,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它所包含的内容也日趋丰富。如:
(17)时尚杂志都很生活。
(18)惭愧得很,这几年在海外漂泊,对国内文坛很隔膜。
(19)他见义勇为的做法很男人。
(20)我不想与他合伙,他太葛朗台了。
为什么过去认为是不合语法规则的东西现在一下子出现很多,并且成为人们公认和接受的现象呢?其中的原因,有语言社会的,也有语言系统本身的。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文化素质空前提高,思维也变得越来越缜密细致,趋向深化。他们一方面要表达细密的思想,交流复杂细腻的情感,另一方面汉语又是缺乏形态变化的语言,单个的词语本身在形式上不能做出什么变化来。这两个方面相互矛盾,怎么办?途径之一就是新造词语,之二就是用新的语言结构方式表达情感,交流信息。汉语的词汇,表面上看,意义都比较概括,像“生活”,“隔膜”,“男人”等,而实际上这些词除了词汇意义之外,每个词都包含着丰富的内涵。比如“生活”,其词汇意义是“生存的一种方式”,而“很生活”就是“很有生活内容的”。“很男人”已经不是生物学上的人,而是指男人所具有的性格特征:“有气魄,有派头,讲义气,甚至很‘酷’”。例(18)中的“隔膜”是个抽象名词,但不管怎样抽象,作为单个的名词它仍然指事物的名称,而“很隔膜”则是指“因为时间或空间的阻隔而不太了解”。“葛朗台”是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形象,具有典型的性格特征:爱财如命,小气吝啬,六亲不认。“很葛朗台”取的就是这个人物的典型性格。汉语词汇蕴含的丰富内涵,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的渲染,日益被人们挖掘,用于表情达意,既做到了言简义丰,幽默诙谐,也丰富了汉语语言的结构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类副名结构中,名词一旦与程度副词结合,词汇意义往往会发生变化,这里的变化指的是名词不再是它通常所用的外延义,而是它的内涵义,也就是拓宽和深化了名词的表达范围。如:
(21)希拉里却非常冷静,并很专业地接受了任务。
(22)故事很低调,肯定要让热爱热闹的人失望。
(23)这时候,我注意到乔治很感情地看了我两眼,……我知道他这是要讲话了。
这些例句中的“很专业”、“很低调”、“很感情”都是具有某种特定语义的副名结构,名词不再使用它们的常用义。“很专业”已与学科无关,而是指“经过专业训练的,很娴熟”的意思。“很低调”不是“格调很低”,从原文看,其意义就是“激不起好猎奇,爱看热闹的兴趣”。“很感情”表示一种伴随状况:“带着强烈的感情”,它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人物说话前的心理、表情特征。
黑格尔说:“语言实质上只表达普遍的东西,但人们所想的却是特殊的东西、个别的东西。”从这个角度来讲,程度副词修饰名词的语用价值是通过交际双方来实现的。因此我们在使用的时候,尤其是口头使用时,一定要注意言语接受者的素质,他能理解的范围以及当时的言语环境等。例如对一个从未接触过巴尔扎克小说的人无须讲“很葛朗台”,否则他就会觉得困惑。我们在理解和接受这类结构时,也当尽力去体会汉语词汇丰富的内涵,以捕捉别人话语中的深刻意义。
程度副词直接与名词组合时,名词仍然是名词,但它表示的是所属概念的内涵义,有人认为这是修辞的范畴,不属于语法范畴。我想这种观点有待商榷。任何事物都有外延和内涵两个方面,原先常用外延义,现在使用内涵义,所用的是同一事物本身具有的两个方面,只是使用有先后之分罢了。以前没有将深层的意义挖掘出来,现在了解了,使用了,名词还是它本身。所以我认为这种结构仍然是语法学的范畴,是语法中的“副+名”结构,这种副名结构成立的原因在于:名词本身的深层内涵得到表现。
四、结语
语言是发展变化的,随着名词从“不受副词修饰”到“副名结构”,说明名词作为一类词,它已经不再是“铁板一块”,亘古不变的,语言的结构也不一定自始至终地要求人们去循规蹈矩。只要条件具备,语言环境适合,新的形式就会产生并被人们普遍接受,副词与名词结合的副名结构就是典型的例子。当然,副词与名词的结合,不止本文提到的三种类型,而且在今后的语言发展中,副名结构将出现更多,今天我们已经听见人们常说“这样的生活不规律”了,这是否定副词单独与名词结合,只是它还没有形成气候。因此,我们不能用既成的规则来束缚语法的发展。至于名词前的副词究竟是什么成分,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讨。
[1]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M].商务印书馆,1984.
[2]雷杰珍.现代汉语副名结构[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9,(4)
[3]张谊生.副名结构新探[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0,(3).
[4]詹人凤.现代汉语语义学[M].商务印书馆,1997.
[5]张谊生.名词的语义基础及功能转化与副词修饰名词[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4).
[6]张彦彬.副词修饰名词现象摭谈[J].语文学刊,2001,(5).
[7]张静.论汉语副词的范围[J].中国语文,1961,(8).
Modern Chinese Vice-name Structure Analysis of common
Zeng Fang
(Chinese Language Department,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Yongzhou,Hunan 425100)
In this paper,the term corpus adverbs modified start,focusing on modern Chinese associate the name of several common structures,try to explore the reason why these structures can be combined,vice names causes and combined conditions.
Vice-name structure;Combined conditions;Language phenomenon
H03
A
1008—6772(2010)04—0151—03
2010-7-25
曾芳(1979-),女,湖南东安人,湖南科技学院中文系讲师,研究现代汉语和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