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语动词过去时的“距离性”
2010-04-10彭述初
彭述初
(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株洲412000)
论英语动词过去时的“距离性”
彭述初
(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株洲412000)
本文从认知的角度探讨了英语动词过去时态的用法,揭示了动词过去时态的本质特征,即距离性。
英语动词;过去时;距离性
英语动词过去时则被定义为一种指称性时态,主要用于表述以说话时间为参照点过去发生的事情或存在的状态。然而动词的过去时态用法不仅仅局限在过去时间,它还有非过去时间用法。笔者于此,尝试从认知的角度来探讨英语动词过去时态的用法,揭示动词过去时态的本质特征。
一、距离性—过去时的实质
20世纪30-60年代的语言研究中,描写语言学占主导地位;从60年代起这种状况开始发生变化,从单纯地描写语言现象转向致力于解释语言现象。就语法研究而言,则不仅要说明哪些用法合乎语法,哪些不合语法,而且要解释为什么。对于英语动词这种时间上的错位,语法学家开始寻找解释的途径。1964年Joos提出了“过去时态是距离性时态”。他说“……过去时的非真实性用法与过去时表过去时间的用法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即过去时是距离性时态,表示时间方面或者真实性方面的距离(remoteness)”。时隔十年,Palmer在他的《英语动词》一书中肯定了Joos的这一思想,他说,“这种思想有些吸引力,因为这样,过去时就可以被看作只有一种单一的用法”。这一由Joos提出,Palmer肯定的过去时语法范畴观,突破了以往仅从单一时间平面上来定义时态的传统,合理地解释了例2中的“had”的用法,它表示实际情况与“我有你那样的好记性”之间存在距离,即我没有你那样的好记性。1987年,易仲良发展了“过去时是距离性时态”的观点,认为“过去时还可以表示心理方面的距离”。他指出:“英语动词过去时态的实质是距离性,它用来表示时间、真实性、心理方面的距离。”至此,例3中的“did”有了合理的归宿:说话人使用过去时“did”询问当前情况,是因为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心理上还不够亲密,有距离,因此需要客气、委婉一些。由此,我们得出结论:英语动词过去时的实质是距离性,就是说,动词的过去时态总是表示其动作或状态与说话时刻存在某种距离关系,或时间距离,或现实距离,或心理距离。
(一)时间距离。“时间距离”是英语动词过去时态最基本的用法,用来表示以说话人说话的时刻为参照点过去发生的事情或存在的状态,也就是说过去时的基本意义是指称性的。在这一用法中,句中往往有表示过去的时间状语标示,如yesterday,one hour ago,last year,when I was young等等。当然有时也没有明确的过去时间标示,但一般可以通过上下文或常识推断出。例如:
4)A:Where is Tom?B:He went to the library.
5)A:How old are you?B:I was born in 1980.
上面所提到的是过去时态的指称性用法,过去时态也有非指称性的用法,比如,在描述历史事件时,那些事件是彼此互为参照,而不是以描述这些历史事件时的具体时间为参照;在文学作品中也常常用到过去时态,但所描述的时间往往是一种想象,从未真实存在过,也就无从谈起它们是发生在写作时间之前还是之后;科幻小说中,描述的大多数事件发生在写作时间之后,但一般也用动词的过去时态来叙述。例如:
6)In the year 2123 man finally reached Mars.The commander of spaceship N-145 set foot on the planet on 4 July.He stayed there for three weeks,and then continued his voyage to Jupiter.
无论是指称性用法还是非指称性用法,所述的这些过去时间都有一个共同点,即过去时间与现在时间之间在时间上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因而具有“时间距离性”的特点。
(二)现实距离。过去时表虚拟,这是现实的距离。英语动词的虚拟语气常采用过去时表达,例如以下非真实条件句:
7)If it rained,the match would be cancelled.
句中rained采用过去时,指的却是现在时间或将来时间,这种时间上的距离映射到现实的距离,成为“非真实的现在或将来”。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过去时间已不复存在,不复存在的时间必然产生一种对现实的距离感。过去时表虚拟主要有下面几种用法:
1.表示假设。假设就是对事实的反面设想。表假设时说话人有意识地将假设的事实设想为过去,其目的就是利用过去时态所暗含的非现实性意义来含蓄的表明自己的真实思想:用肯定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否定的客观事实;用否定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肯定的客观事实。例如:
1.2.2 不同风送状态解吸湿特性研究 风送设备选择要考虑到风送对成品烟丝含水率影响较大的工序和设备,根据生产工艺流程特点和环境温湿度的影响,选择烘梗丝风选机、叶丝就地风选机和混合丝风送喂料机。选择一种在制品,在其风送设备前后取样进行含水率测定,同时记录试验时环境温湿度条件、风送风速以及物料流量和物料温度。
8)If I were your age,I would be as strong as you are.
9)If she were not your mother,she would not be so concerned for your safety.
2.表示持保留态度的看法。在表达主观看法时,由于对事实缺乏信心,或出于某种策略,说话人需要对自己的看法留有余地,这时他有意识地将自己的看法说成是过去的看法,借过去时态的“距离性”意义来暗示自己的看法可能不一定符合事实。例如:
10)If he came tomorrow,I would let him know.
11)I wish I could go to America for further study someday.
3.表示间接的告诫。在某些谚语或类似谚语的句子中有时也使用过去时态。例如:
12)Care killed the cat.
13)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过去时态的“距离性”使这些句子听起来像在追述“历史”。然而这些句子的语用目的不是陈述真实的过去事件,而是借设想的过去事件所隐含的哲理或经验教训来间接地告诫对方,使对方既从“历史中”得到教益和启发,又不因当面受到告诫而感到难堪。
(三)心理距离。距离表示礼貌,这是一种心理距离。表态性过去时采用动词的过去时形式,表示的却是现在时间。也就是说,语法形式所代表的时间与说话人所指称的实际时间保持着一段距离,而这种时间上的距离所反映出来的,则是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心理上的距离。Leech(1971)的解释是:过去时使得所提出的要求显得间接而有礼貌,避免了一种个人意愿的直接对抗。例如:
14)A:Did you want me?
B:Yes,I hoped you would give me a hand with the painting.
因为过去时I hoped隐含一种暗示,好像说话人表示的仅是过去的态度,此刻正在试探听话人对他过去这一态度的反应。说话人并不固守提出的意愿,而是随时准备根据听话人的意愿改变自己当前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采用现在时I hope就会显得唐突和强求,让人感到难以拒绝。同样的道理,开头的问句如果改为现在时(Do you want me?),会使人觉得毫无商量的余地;采用过去时就比较间接、婉转和礼貌,似乎说话人所表示的只是过去的态度,让听话人有回旋的余地。人与人之间存在的这种心理上的距离往往使得人们相互交谈时变得礼貌和客气。语用学研究表明,礼貌程度与话语的间接程度是一致的,因为话语越间接,语气就越委婉,听话人对是否按说话人的意志实施一定的行为就有较大的选择余地。选择过去时,由于其距离性实质,使得话语变得间接,便会削弱话语的强加语力,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留有余地,不威胁彼此的面子,从而使得话语得体礼貌,实际上这也是说话人使用的一种礼貌策略。
二、距离性的认知理据
“距离”的最初意义是来自空间概念。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的空间概念是最基本的概念,构成理解其他概念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意象图式,再经过隐喻和转喻模式,物理空间概念被映射到其他抽象概念结构中,于是,这些概念也被赋予了一种空间结构。如英语中的“at”一词,从物理空间映射到时间、状态、方式、原因等,从而形成“at”的多义网络:“at the station”(处所),“at five o’clock”(时间),“at war”(状态),“at high speed”(方式)等。语法化的研究成果也表明很多实词虚化的过程也遵循这一认知过程。如“be going to”,先说“Are you going to the library?”(空间),而后才说“I am going to do my best to make you happy”(时间、意图)。因此,空间认知域是人类认知活动的重要基础。由空间域向时间域,以及各种各样的抽象认知域映射或投射,是人类对整个物质和非物质世界的隐喻认知过程。过去时所表示的过去时间与现在时间没有关系,其所表示的状态现在已不复存在,因此被感知与现在时间有一定的距离。
过去时表示非真实性是由时间域向真实性域投射的结果。其中,时间域为源域,真实性域为目标域。过去时表达礼貌的功能所经历的隐喻化过程是从时间域到心理域的投射。感情投入和相互影响的可能性程度反映双方的亲疏关系,即心理距离。
三、结束语
英语动词过去时是一种表示过去时间的语法范畴,由于过去时间与现在时间或将来时间之间存在着距离,这种时间距离又映射到现实距离,并进一步映射到心理距离,经常用来表示虚拟与礼貌,以达到语用的目的。这一切充分说明了过去时态是一种“距离的”时态。对过去时实质及其认知理据的揭示,不仅解决了语言学习者对语言现象的困惑,无疑也有助于学习者对英语时态的习得。
[1]Leech,G.Meaning and the English Verb[M].London:Longman Group Ltd.1971.
[2]李国南.英语动词过去时的隐喻认知模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1).
[3]秦裕祥.英语语法专题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易仲良.论英语动词过去时态的实质[J].外国语,1987(1).
On Remoteness of Past Tense of English Verbs
Peng Shu-chu
(Hunan Railway College of Science&Technology)
This paper aims to explain the usage of the past ten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on and explore the nature of the past tense,that is,remoteness.
Past tense;Cognition;Metaphor;Remoteness
H03
A
1008—6772(2010)04—0149—02
2010-5-24
彭述初(1963-),男,湖南湘潭人,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外语教学与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