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企业需求的学生跨文化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
2010-04-10鲁瑛
鲁瑛
(株洲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株洲412001)
基于企业需求的学生跨文化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
鲁瑛
(株洲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株洲412001)
本文从企业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出发,对中西文化差异进行了对比,探讨基于企业需求的学生跨文化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
企业需求;跨文化英语交际能力;培养策略
企业跨文化交际的目的有三个:一是培养学生对不同的文化持积极理解的态度。二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三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技能。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中国走出国门或在国内跨国经营的企业越来越多,学生都必须学会、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的实际技能。正是基于这一点,学生企业跨文化交际的实践意义要大于理论意义。
一、中西文化差异的对比
中、英企业或合资企业在进行交往时,往往因自己的文化背景与对方不同而产生一些失误或误解,主要表现在称呼、介绍、关心、谦虚和打电话等方面。不同的民族,在观察某些事物现象时,所取的角度不同,在语言上有可能用截然不同甚至相反的语言形式来描述同一事物、行为或现象。中西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思维模式存在差异,容易引起文化冲突。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而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认识过程中的经验和感觉,在交往中往往以这种经验和感觉去推测别人。例如: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常用的客套话是“你吃过饭了吗?”、“你要去哪儿?”。这些话语在中国文化里并无多深的含义,只不过是礼节性的打招呼的一种方式而已,然而西方人对这几句话却很敏感、很认真,他们认为你要刺探私隐。又如:红色是我国文化中的基本颜色。“红”在中国人心目中是喜庆、成功、吉利、忠诚和兴旺发达等义的象征。在汉语里,“红火”形容旺盛、热闹,而“红尘”则指繁华的人世;“红利”是企业分给股东的利润或是给职工的奖金;“红包”是表示奖励或祝福的财礼,虽包的是金钱,但绝无庸俗之嫌。至于“红颜”指年轻美貌的女子,则是众人所知的。在西方,“Red”(红)常用作贬义,代表danger,violence,表示残酷、狂热、灾祸、烦琐、血腥等意。如:“red hands”(血腥的手,杀人的手);“red—headed”(狂怒的);“red—light district”(红灯区、风化区);get into the red(出现了亏损),red tape(烦琐的公事),see red(生气)等。
二是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不同,导致人格取向各异。中国文化是以儒家伦理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西方文化是在古代希腊文化和犹太基督教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东方文化价值取向是重群体、重道德和重实用。如:“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大公无私”。群体取向使中国人性格内向、含蓄,不愿引人注目,因而产生了“树大招风,人大惹议”、“人怕出名猪怕壮”等。西方文化价值取向重个体、重科学、重思辨。例如:“Everyman is the architect of his own fortune.”(自己的命运自己设计);Every man for himself,and God for us all.(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You have to blow your own horn”(应吹自己的号角)等。这些语词都是表现个人进取、个人力量和个人意志的。在审美取向方面,中国传统喜庆偏向红色装饰,而西方则多为白色,如:中国人结婚时,新娘都穿红色衣服,西方新娘都穿白色婚纱。以上例子表明,英汉文化在价值观和审美观方面的差异影响交际。中西方民族存在的文化差异决定了语词表达形式及词义的选择,在交际过程中,双方应充分考虑所用语词所包含的民族文化与语言个性,充分理解语词所蕴含的独特的文化意味,尽可能结合不同的文化背景,保持原文化的语言风格、语言形式及艺术特色。
三是行为规范各不相同。行为规范是指被社会所共同接受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也就是说告诉人们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一种规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时,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套用自身所在社会的行为规范来判定对方行为的合理性,由于双方的行为规范存在差异,常常会产生误解、不快甚至更糟糕的结果。例如:西方人在公共场合见面时他们的一贯做法是拥抱或接吻,而在我们中国,人们见面时一般是握手。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否正确地识别和运用行为规范是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
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学生是企业的准员工,在进入企业之前,必须使他们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使他们在企业跨文化交际时交流顺利,卓有成效。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识别文化差异,进行跨文化培训。我们的学生学习英语绝大部分都是在非英语国家环境中习得的,由于英语课时较少,开设的时间较短,所以大部分学生对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了解甚少。每个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所经历的历史也不同,人们生活的环境不同,所形成的习惯和观念也就大不一样。因此,英语教师应该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步伐,在教授学生语言的同时,还要传授异国的文化,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培训,使他们识别和了解这些文化差异,以便在今后的实践工作中能正确运用,达到跨文化交际的最佳效果。
第二,学习跨文化语用原则,避免交际失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需要正确使用一套语用规则,这些规则包括如何称呼对方,如何见面打招呼,如何提出要求,如何接受或拒绝对方的要求,如何告别,讲话谁先谁后等等。掌握这些语用规则比语言规则要困难得多,例如:著名语言学家Thomas认为:“若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错误,他可能会被认为是没礼貌的和不友好的。他在交流中的失误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于粗鲁和敌意”。一个不合时宜的问题,一个迟到的“道歉”,一个过时的“恭维”或“祝贺”,一个对“恭维语”或“问候语”的不恰当的反应,均会被当成没有修养的表现,会被当成对人格的有意冒犯或侮辱。因此,学习者只掌握语言结构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掌握语音、语法、词汇的基础上,熟悉和掌握语用规则,才能正确地进行交流。否则难免造成各种误会,甚至使交际中断,给企业带来损失。
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莱斯1967年提出了“合作原则”。他把说话者和听话者在会话中共同遵守的原则概括为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20世纪8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利奇在格莱斯“合作原则”的基础上,从修辞学、语体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著名的“礼貌原则”,其中包括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虚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其核心内容为:尽量使自己吃亏,使别人获利,以取得对方的好感,从而使交际顺利进行,并使自己从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学生了解这些原则后,企业跨文化交际自然会顺利进行,从而使自己的企业获利。
第三,结合专业课程,强化实际运用。绝大多数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都是在非语言环境下进行的,因而在英语教学中,要结合相关专业课程,培养学生有意识地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并强化运用,以便将来成为企业跨文化交际的成功人士。具体措施:1)专题讲座。这需要教师作精心的准备,查阅大量资料。例如:英语国家的概况、英语简史、英语习语、英语典故、英语中的幽默、英美名人轶事、英美节日等。也可以邀请中外有关专家、外籍教师或曾经留学或访问过英语国家的人士作这方面的专题报告、系列讲座等,使学生从中了解跨文化差异。2)课堂交流。在上课之前,教师布置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国外文化方面的资料,如画报、杂志、图片等,研究不同国家人民的服饰、装饰、发型等,使他们在这一过程中了解不同的文化风俗习惯、审美标准,直观地了解外国艺术雕刻、建筑风格和风土人情或利用电影和电视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方面情况,如何与朋友交往,进行什么娱乐活动,有什么节日,怎样庆祝节日等,然后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并讲出自己的观点。3)课外活动。课外活动的形式更是多种多样。可以让学生欣赏或学唱英文歌曲。歌曲常常能反映一个民族的心声,人们的喜怒哀乐,能表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风格,鼓励他们积极参加演剧;鼓励学生开口说英语而不是当局外人;抓住他们有渴望得到表扬显示自己才能的愿望,在每次角色扮演活动中,先由他们挑选角色并尽力帮他们演练好角色,让他们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要培养学生直接用英语思维的习惯,激发他们大胆想象。如果你是运动会的记者,打算怎样采访;如果你是医生,对不同情况的病人,你会怎样处理;如果你是售货员,你采取几种态度让顾客愿意购买你的东西。随着学生思路不断开阔,进入角色越深,交际的真实感越强,学生的潜能就会被更深层次的调动起来。
三、结语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在跨文化交际时,由于制约语言使用的文化因素与母语中的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很容易出现语用失误。因此,学生在学习语言时不能只单纯地学习语法,背单词,而应该是在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比较的过程中去领悟文化的积淀,学习语言背后的睿智与思想。作为企业准员工的学生们要与老外进行成功地交际,除了掌握英语语言技能外,还必须认识两种文化的差异,认真学习跨文化语用原则,确保交际的顺利进行,避免语用失误现象的发生。
[1]曹春春.礼貌准则与语用失误——英汉语用失误现象比较研究[J].度外语学刊,1998,(02).
[2]顾嘉祖.跨文化交际[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陈俊森,樊葳葳,钟华.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5]李元胜.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语用失误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
On Students’Fostering Strategies About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Enterprises
Lu Ying
(Zhuzhou Professional Technology College,Zhuzhou,Hunan,412001)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goal in enterprises.It compares the differencs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It talks about the students’fostering strategies about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enterprises.
Enterprise requirements;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Strategy
H319
A
1008—6772(2010)04—0137—02
2010-7-30
鲁瑛(1962-),女,湖南益阳人,株洲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英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