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新型课堂教学的基础
2010-04-10许振光
许振光
(1.海南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海南海口571158;2.琼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海南五指山572200)
互动:新型课堂教学的基础
许振光
(1.海南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海南海口571158;2.琼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海南五指山572200)
本文探讨了以“互动”为基础的新型课堂教学特征,提出了构建“互动”新型课堂教学策略及对教师的要求。
互动;新型课堂;策略
师生互动教学是特指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发生的交往作用的过程。其中,教师和学生互为主体,是一种人格意义上相互平等的互动,它是一种双向的、交互影响的过程。师生互动教学是一个多方位、多层次的一切双边相互作用的过程,它既包括教师和学生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也可以包括在一定的情景中教师和学生通过信息交换和行为上的改变。因此,新型课堂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取向,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究,强调课堂互动,关注课堂中愉快和谐的群体生活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
一、以“互动”为基础的新型课堂教学特征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一种能使师生之间彼此真诚交往、民主平等、合作共生性和互赏激励性的新型课堂教学活动。
(一)民主平等性。新课程理念下的互动过程,都十分注重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平等性,两者都是教学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师生之间是价值平等的主体,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基于这种情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让课堂温馨宜人,让学生感到宽松、融洽、愉快,在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和强制中,实现师生在教学活动相互促进、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如果没有平等和谐的氛围,学生就会感到有压力或缺乏安全感,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与激情,致使课堂教学中师生不能很好的合作和互动。可见,积极创设和谐的、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生活,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有利于师生双向交往,也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合作共生性。在迅速崛起的网络技术和广泛应用的多媒体手段的冲击下,互联网络、远程教育和各种教学软件的出现,将深刻地改变未来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方式。随着学习化社会的日臻完善,学生的智能素质普遍提高。教师将不再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唯一渠道。课堂上学生已有知识总量集合,往往超出教师已有知识容量。在以互动为基础的课堂中,传统师生之间的主体——客体的关系,人——物关系将要变为“你——我”关系。在“你——我”的关系中,师生作为整体的、独特的个人而相互交往,在相互对话与理解中接纳对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同时,还要虚心向学生学,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享、共识、共进。从新课程改革的趋势中看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由三个方面组成:教科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个人的知识,经验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
(三)互赏激励性。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占据讲台的主角,故给予人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势传授“高论”,学生则像台下的观众。新型课堂重点是通过营造民主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及动机,培养学生参与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创新技能,教师要更像一名导演,学生是主角,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充分利用各种方式使不同类型、不同天赋的学生都能获得发展的机会,从而加强学生的成功感。教师要把学生当作一件作品,学会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欣赏每一位学生,每位学生都有其美好的一面。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歧视里有瓦特,你的讥讽里有爱因斯坦。”教师不再只盯着学生的成绩,多几把评价学生的尺子,就会多一批人才。教师善于挖掘学生的潜力,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发展自己。新课程所倡导的发展性评价,保证评价主体的互动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过程的动态化。当教师以欣赏的眼光看学生时,学生就从赞赏的目光中获得希望,获得新生,教师同时也经常换位思维,从学生的角度来体察学生的需求、情感,并且从学生的反应来反思自己的言行,有意识地不断改进自己,从而使教育功能达到最优化。
二、构建新型课堂教学策略及对教师的要求
师生互动的教学策略的具体运用要符合一定的条件和情境,没有约定俗成的策略。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简要提出互动课堂教学四策略及对教师的要求。
(一)互换教学策略。所谓互换,是指师生在课堂上的角色交换,教师当学生,学生当教师。互换教学要求教师将教学内容分解为几个探究的问题,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兴趣自由组合成几个学习小组,然后分头查找资料,并提出各自的观点,拟定成提纲,然后各组在课上代表上讲台对问题和观点进行阐释,与全班同学交流。每个小组代表上讲台陈述自己的观点时,台下各组成员可作记录并对其观点作出提问,而其本组成员亦可在台下帮助代表作补充。这种方式带有一定对抗性,常常在课堂上引发激烈的争论,在争论过程中学生的活力得到展现,个性得到张扬。但有时学生会更在乎争论是否获胜而偏离对问题的正确理解。这是,教师既要在这一过程中作主持人,也要学会作一般的发言人和听众,在学生争论是,教师不但要关注争论的内容,也要关注争论方式,积极鼓励,启发学生各抒自见,明辨是非,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
(二)问题情境策略。问题情境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前要细致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和知识水平,提出既有一定难度又是学生力所能及的问题。也就是说,要选择在学生能力的“最近发展区”内的问题,适时,适度地创设实际情境。比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先出示几个不同形状模具,指导、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手段(用量角器量出每个三角形各角的度数,然后把每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度数加起来,得出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或用剪刀剪出每个三角形的角拼成一个平角即180)结果算出了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学生们感到奇怪“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三角形内角为什么都是180呢?”在这“问题意识”的驱使下,学生们的探索欲望非常强烈,很快就投入了“探讨问题”的活动中,因而要求教师要转换和优化知识结构,更全面,深入地积累备课素才且能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这些问题既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为课题教学的互动提供活力,为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提供精神、物质的准备。
(三)情感共振策略。在教学过程中,课堂互动体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融洽上。当师生之间情感和谐,达到共振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高涨。一是要求教师做到教态亲切和蔼、民主平等,并有意识增加与学生的接近次数,缩短与学生心理上的距离;教师教学用语风趣、幽默,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调动学生的兴趣;对学生的评价以激励性为主,减少学生在课堂中的心理压力。二是做到师生人格平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不做不说有伤学生自尊心的事和话,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学习,让学生充分发挥发表意见,大胆质疑,采纳学生的正确意见。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营造情感共振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在课堂中紧张、恐惧、抑制的情绪,有利促进学生坦诚与教师交往、对话,真正互动起来,大胆提出质疑、相反,甚至不会受到“话题”的限制,拓宽思维的看见,思考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课堂焕发勃勃生机和生命力。
(四)小组活动策略。目前的班级授课,是一种典型的批量化的集体教育。在小班化教学尚不能在大多数地方实现的今天,在课堂上实施小组活动便成为一种有效的互动策略。即在教室中组建4—6人规模的课堂学习小组且小组成员的搭配要合理(优、中、后进生兼并),有条件时可将课桌改排成“圆桌型”。教师在每一节课都安排5—10分钟让各小组进行集体性学习、交流、探讨本课教学内容,然后后进生提问,优生作答,中生补充。使课堂气氛更为活跃,有利发挥所有学生,尤其是发挥被忽视的学生的积极性提供了活动的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积极参加到集体活动中来)、尊重意识(倾听对方陈述、尊重对方观点)、学习意识(承认对方长处、学习对方优点)、合作意识(帮助别人解难,共同完成任务)互相启发,分享经验。实现这一策略,要求教师要具有较强的教学监控能力,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做巡视指导工作,不断肯定、启发、点拨、补充强化学生的合作探究。
三、结语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共同活动。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师应该从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体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真正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使得课堂上,师生一起学习,共同探究,展开广泛的讨论和交流,没有定势,互不依附,师生同构互动,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交流,自由交往,自由发展,共同碰撞出文化的火花,实现以互动为主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1]李瑾瑜,柳德玉,牛震乾.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1
[2]人民教育出版社.心理学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2
[3]叶子,庞丽娟.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J].教育研究,2001.8
[4]汪霞.一种后现代课堂观:关注课堂生态[J].全球教育展望,2001.10
[5]李群.新课程呼唤新型的师生关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9
[6]唐烈琼.论具有创造活力的新型课堂教学[J].云梦学刊,2001.1
[7]柯明府.创建新型课堂教学生活之我见[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3.6
[8]孙发利.苏保卫.师生互动教学的策略问题[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3.3
Interaction:New Instruction Foundation in Class
Xu Zhen-guang
(1.Hainan Normal University Primary Education College,Haikou,Hainan,571158;2.Education and Science College Qiongzhou university,Wuzhishan,Hainan,572200)
This paper discusses about“the interaction”as the foundation of new i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 in class,proposes constructing“the interaction”the new instruction strategy in class.
Interaction;New classroom;Strategy
H319
A
1008—6772(2010)04—0050—02
2010-7-11
许振光(1981-),男,海南澄迈人,琼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师,海南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论在职硕士研究生,研究课程与教学论基本原理、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