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像叙事:民族传统文化的生态记忆

2010-04-10张普安

关键词:土家土家族民族

张普安

(青岛滨海学院大专文科基础学院,山东 青岛 266555)

影像叙事:民族传统文化的生态记忆

张普安

(青岛滨海学院大专文科基础学院,山东 青岛 266555)

当前,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在所有的方法中,利用电影叙事来保护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是最为生态的一种。它对于挖掘与保护民族性格、民族心理、民族审美习惯,把握民族文化品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影像;民族传统文化;生态记忆

在当代中国,也许所有的少数民族在开放与封闭、传统与现代的门槛前的选择更为痛苦。如果遗逝了承载族群生存、生活信息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找不到传承民族文化、构筑民族精神家园的策略,那又用什么方式来凝聚族群漂泊的灵魂,留住温暖的文化记忆呢?本文拟以土家族为例,来探讨一下影像叙事方式对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特殊作用。

土家族聚居于湘西、鄂西及现在的四川、重庆、贵州一带。那里既有绝壁巉岩,水湍流急,又有沃野厚土,秀水青山。土家人繁衍之地,自古以来,基本上属于蛮荒之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却涵养了这里的至刚也是至柔的土家子民。世代蛰居在这里的土家人,用他们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在这块蛮荒之地上写就了几千年的历史文明。战乱以及人口的大量迁徙,各种民族、各种语言、各种文化,在这里汇聚、碰撞、融合,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土家族独特的文化内涵与绚丽多姿的历史文化景观。

不能不说的一个现实是:各自为阵的耕作方式取代了集体的劳作,我们听不到婉转高亢的山歌甚至野性的笑声;电视传媒霸占了寂寞夜晚,我们听不到油灯下的小曲儿,看不到篝火旁的舞蹈;理性和科学束缚了想象力,我们开始怀疑图腾崇拜和神秘仪式。通讯缩短了时空的距离;网络加快了传播速度,许多陪伴我们千百年的东西,现在要么只是待在遗忘的角落,要么只能在积满灰尘的旮旯里作老鼠磨牙的工具……似乎所有的民族都面临着同样的困惑:“在工业化、城市化的现代化主流浪潮与作为现代化高级阶段的全球化背景的交汇互动下,中国社会文化正处在全面而激烈的转型与变迁中,由于受现代与外来文化的多重冲击,民族民间文化的社会存在基础和生存土壤或受到严重破坏,或濒临消失,其在现代社会的存续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为了抢救延续了几千年的民族集体记忆和文化基因,势所使然的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就成为了一个严肃而重要的问题。”[1]现在,各个民族都已经深深的意识到了保护传承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价值,从文化意义上来看,“其价值表现为保全其文化系统及其基础,为其在当今乃至未来的发展提供根基与可能。没有各民族的文化便没有各民族的一切,归根到底,民族的根体属性便是文化。”[2]既如此,我们有责任去寻找、探索保护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方法,把握住民族文化的根脉。

目前,由于民族文化保护意识的不断加强,民族经济、文化发展需求的不断旺盛,民俗旅游项目开发、原生态歌手大赛、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生态博物馆建立,保护方式纷纷繁繁,闹闹哄哄之余,你也许从来没有注意过,电影,有意无意地正在充当一个保护者与拯救者的角色。

实际上,在许多电影里,我们总是可以找到那些独具民族特色的元素和符号。不过有的是不经意而为之,有的是有意而为,比如本文要说的几部以土家族聚居区为背景的电影。

《男人河》是以土家族聚居区的三峡腹地为背景的一部电影。做为第一部深入长江流域并深入到更加典型意义的土家族地区的电影,它展示了三峡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神秘文化以及人民生活。比如电影中,无论年迈的老梯玛①土家人旧时信仰鬼神。一般来说,他们以为神会保佑平安、鬼是带来灾祸的,因而他们对待鬼神的态度也不一样,对神敬祭,对鬼则用巫术驱赶、捉杀。从事祭神驱鬼巫术的人常是土老司,土家语称他叫“梯玛”。,还是覃老二充任的小梯玛,无不是尽职尽责地守护那条流淌着血与泪的河流,为凶死于鹰嘴岩的桡夫子②湖北巴东土话,原本指一种虫豸,善于水面爬行,土家人习惯管船工和拉纤的叫“桡夫子”。们超度亡灵。作为土家族精神信仰的化身——梯玛,他们是在守护一个民族得以继续前进的理由。电影利用其特有影像的记忆功能,将族群坚韧、向上的生命态度掩隐在故事发生的生态环境中,留下了民族精神的深深印迹。

除了《男人河》之外,《沉默的远山》、《丛林无边》等电影里,我们仍然不难发现有别于其他电影中符号化的地域与民族特点的“这一个”:吊脚楼、脚背篓、豌豆角(土家人的一种船)、西兰卡普、腊肉、哭嫁歌、山歌、撒尔嗬、摆手舞、八宝铜铃舞、桡夫子(艄公)……从居所到用具,从食品到习俗,从有形到无形,电影一直把镜头聚焦在武陵山脉、三峡地区的土家山寨,它再现了土家人聚居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比如狂野的三峡纤夫,古老的白虎图腾,神秘的巫术文化……导演在以一个土家子民的责任感,还原土家人原初生存状貌,向世人展现鄂西山区特定时空的奇异世界,绘制土家民族的一条风俗、风情画廊。而这一切又为形成他电影飘逸、灵动而又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气质提供了地理和人文上的空气和水,使导演在电影艺术的开掘和民族文化的保护上实现了双赢。

可以说,《男人河》、《沉默的远山》等一系列电影,就像是挺进三峡纵深有意种植的大树,它的根系就深深扎在典型意义上的土家族地区。影像中所有的奔腾在深山峡谷中的河流,所有的凶险、神秘、原始的森林,都潜藏着土家民族文化的勃勃生机。所有的民族文化符号遗存,无论在河底的砂砾中,还是在森林的落叶里,你都可以去细细地拣拾,就像倒影中的满目青山,即使遥不可及,也让人心里格外的亲切和熨帖,不易忘记。

在这里,我们强调运用电影的叙事特点,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保护,是因为,比较而言影像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似乎更生态化一些。“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最深厚的根基并不在于那些诸如歌舞、手工艺等‘形于外’的东西,而是在于价值观这种‘神于内’的内容。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有价值取向的部分形成了民族认同的核心内容,构成了一个民族在文化上的‘根脉’。”[3]即然这样,一部电影,特别是反映民族文化生活的电影,就不应该流于民族文化符号的陈列、民族生活的猎奇、民族经济落后的展示,而必须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符号背后有关民族性格、民族心理、民族审美习惯等本质的东西,把握那些藏在深山蕴在僻壤但灵性十足的民族文化品格,真实、鲜活地还原到模拟现实的影像之中。否则,就失去了彰显民族文化身份和民族性格、凝聚族群集体记忆的魅力。

比如与下面两部电影有关的土家族跳“撒尔嗬”的习俗吧:土家族的老人去世了,被称为“喜丧”,装敛入棺后即停放到自家堂屋里,等到天黑,四山五岳的人群会自发地涌来,一进入灵堂,不分年龄大小,抡起鼓槌就可以打,张开口就可以唱,抬起脚就可以跳,你方唱罢我登场,通宵达旦,狂欢一至三个夜晚甚至更长。这种以歌舞来吊唁逝世的老人的传统习俗,在鄂西民间有着极其久远的历史,有着极其深厚的哲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意义,因此引起了许多学者的极大兴趣。如果仅作为一种猎奇又有什么意义呢?作为一个从大山深处走出的导演来说,土家人关怀、理解生命的方式,他当然了然于心。娴熟地运用它,不过是土家民族集体无意识的一次激发或者是精神的一次回乡。

《沉默的远山》就是一部关注生命,以生命温暖生命的电影。工作在中国西南高寒地区的一名土家族乡村公务员周国知,忙忙碌碌几十年,不是为福利院拉煤,就是解决困难户的生计困扰;不是给困难户送化肥农药,就是操心年轻人的婚事……事情一件接一件,没有一件轰轰烈烈的大事,却件件是中国乡村干部的常态生活。他绝少利用自己的身份去处理周遭的人和事,而多是说“乡里乡亲的,你的事就是我的事”。他透支生命的热量去焐暖了那些处于贫困中的心灵,点燃了乡亲们的希望之灯,最后自己却过早地倒下了。电影运用根植于土家族群心理的乡间伦理来结构叙事,画面从容、淡定。朴素、自然、和谐、超然的镜头语言,诠释了土家人对生命的理解和对于生死态度,真实地呈现了那块遥远而又近在咫尺的土地,似乎只要一俯身,你就可以匍匐在祖先当年手触足抵的泥土,吮吸祖先的芬芳。影片在貌似平淡、琐碎的叙述下,引导族群完成了精神上的认祖归宗。在人与人的关系变得冷漠,伦理道德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损毁的现代社会,人们急切呼唤传统道德的回归,渴望建构新的伦理道德观以解除现代人内心的焦虑和恐惧,《沉默的远山》里,依稀显示出原生的希望。

无独有偶,《丛林无边》中,影片仍然把命题直指生命。西部原始丛林中,因战争迎来了几个身份各异的年轻人的邂逅。从此,生与死,爱与恨,情与义,忠贞与背叛,在丛林中纠缠,青春的力量在远离战争的丛林得到释放。当他们走出森林,友谊变成了最后的射杀,爱情像花儿一样凋谢的时候,我们看到,镜头用最坚硬也最柔弱的色彩,在战争的画布上轻轻留下了土家人人性中最自然、最纯粹、最本能的、也是最摄人心魄的一抹。几个年轻的生命在战争的背景下带着人性中最纯洁的微笑消失了,但所有的土家人都会毫不怀疑:他们的生命、青春、爱情开始了另一种形式的壮游。

至此,电影用镜头、画面等科技手段和艺术手段完成了保持自己的民族精神特色和个性的“民族志”书写,而且这个“志”里面记录的是永远都不会迷失自我的符号家园。因此,我们可以不再担心——无论历史是悄悄离去,还是明天向我们轻轻走来!

“乡村”这个词,几近原型意象。它往往和朴素、宁静、恬淡、优美等意境连在一起。它站在城市之外、未来之前,然后总是在你最需要的时候,敞开胸怀,让你回归——虽然落后、封闭但却宽厚、凄美、温暖。

《我的教师生涯》就是这样一部让人感到凄美而温暖的影片。影片根植于富有诗情画意的长江地域文化土壤,以人物命运为轴心,穿越块状式叙事时空,叙事重心始终放在人的社会化、情感化及更多复杂化的描写上,绘制了一个独立于城市文明之外而又从未停止过追求的意象符号。

在乡村文明的影像世界里,天空是蓝的,田野是绿的,就连略显破烂的学校也是那样的生机盎然。所有的事物,直接指向了影片所向往的一个境界:原初而充满生机,朴素而蕴涵顽强、干净、兴旺、向上。逶迤的长江流域在镜头下不停地转动,静默的乡村在眼前匆匆掠过,影片以一种现实主义的忠实态度,呈现了那时那地的与青春有关的模糊又清晰的容颜与身影,和那些具有穿透力的心灵。

影片跨越40多年的时空,积聚了太多不同时代的文化符号:倍感亲切的月亮湾、滚铁环的孩子、露天电影院婴儿们大合唱般的哭喊;疯狂的学大寨、坡改梯、标语、游街、红袖圈;让人蠢蠢欲动的喇叭裤、老板、包工头、服装厂、竹器店等等,每个名词都与一个时代,环境和空气相关联,任意一个碎片化的符号,都会因寄寓某个故事而触动人的爱恨情仇,就像孩子们对着天空撒尿的画面,影像所蒸腾出来的生命气息,都是那样的朴素、自然,和谐、圆润。

但影片好像并不沉迷于自然以及人文符号的再现上。在月亮湾,乡村教师就像是标志性“建筑”,稀有的文化人用自身的人生哲学、道德操守,引导小村的心灵走向。当时代风气震荡乡村暂时的伦理架构时,无论是夫妻、父子、亲人、朋友、乡亲之间的情感纠葛和矛盾冲突,还是贫穷落后的生活环境植入人心的成长疼痛,陈玉(影片主人公)都得身体力行地去承受。学生张小洋的音乐天赋与其家庭窘境的反差,似乎需要主人公的儿子牺牲柔弱的肩膀去打工挣钱;买演出服装的钱被骗,最后不得不用妻子饲养的年猪买单……当儿子出走,妻子奄奄一息的时候,那流淌在乡村的琴声,才终于对贫穷落后背景里活着的尊严、极端困境下人性的光辉作了一次集中凸显。更为重要的是,“乡村教师”承载的情感纠葛、身心的磨难,是族群在追求美好明天的路途中的赫然矗立的一座里程碑,纪念碑。

其实,在长江中上游的每一个褶皱间,走出大山的愿望一直在方言中穿行,乡村本来的纯静始终与时代的演进结伴。出走或者回归之间,无论是刻骨铭心的疼痛还是牵肠挂肚的凄美,最后都必将化作民族心理的忧伤与温馨、悲情与浪漫。《我的教师生涯》中,隐忍、内敛、不事张扬的叙事基调与现实生活中不断坍塌、不断重构的信念和理想,在围绕人物命运沉浮的鲜活文化生态中,就完成了这样一次凄美的文化表述。那么以下就决不是妄言:《我的教师生涯》是当代人留给未来子孙的一封生动信函,也许几百年后,他们仍能从电影里,找到本民族那颗最朴实、最明净、最坚韧的心,解开来自历史深处的文化隐秘。

说到这儿,我们不能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著名导演张艺谋曾十分巧妙地把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与传统的观念意识天衣无缝地糅合到一起,以大红大紫的民俗色彩切合了西方人的欣赏需求,由此赢得了国内国外双向的赞许。而对于“新生代”的导演来说,既要保护、传承民族文化,又要规避题材雷同或被耀眼光辉遮蔽的危险,确实是一件颇具挑战性的事。土家族人帮武王伐纣:“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①《华阳国志(卷一)·巴志》:“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殷人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这个浪漫故事似乎也在隐喻:秉承了土家先民性情的导演,即使是在刀尖上出演浪漫,也能坚守族群的诗意家园。

“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各个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我们对文化遗产这种‘精神家园’的守护是对一个民族灵魂的保护,它是一场没有终点,但必须每个人都要竭尽全力的接力赛。为了要让中华各个民族子孙世世代代都从自己的文化家园中受益,我们必须努力使民族精神的薪火代代相传。”[4]而影像叙事,通过镜头、情节、演员对脚本的理解,共同完成了特定时期内的民族意识走向的理解、把握、传达,也就是共同完成了民族精神、心理等生态化的记忆,显然,它应该成为众多方法中最生态的,也是最温暖的记忆。

[1] 平锋.生态性原则:现代化语境中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基本原则[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0(1).

[2] 白庚胜.加强民族文化保护 促进民族团结进步[N].中国艺术报,2007-11-09.

[3] 赵学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族文化政策[N].中国民族报,2010-01-22.

[4] 田强,张天爽.追寻先民印迹 守护精神家园——长阳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对策[J].三峡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3).

责任编辑:杨光宗

Visual Narrative:Ecological Memory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Culture

ZHANG Jin-an
(School of Foundational Libral Arts,Qingdao Binhai University,Qingdao 266555,China)

At present,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minority na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varies in methods among which the use of movie narrative to protect material and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is the most ecological one.It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mining and protecting national cultural personality,national psychology,national aesthetic habit,and grasping the nat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visual;traditional national culture;ecological memory

J904

A

1004-941(2010)05-0118-04

2010-08-17

张普安(1963-),男,湖北巴东人,硕士,现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和文化。

猜你喜欢

土家土家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土家族情歌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土家摆起来
土家摔碗酒
土家族
土家摔碗酒
多元民族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