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家屈原考辨

2010-04-10杜汉华

关键词:音乐家楚国屈原

杜汉华

(荆楚理工学院荆楚旅游经济研究所,湖北 荆门 448000)

音乐家屈原考辨

杜汉华

(荆楚理工学院荆楚旅游经济研究所,湖北 荆门 448000)

通过史料考证屈原生活的音乐之乡、音乐之国和受到的良好乐教及音乐素养,分析屈原诗歌中对音乐的描摹、屈原的音乐创作及其《九歌》唐代在民间的影响,认为屈原是伟大的音乐家。

屈原;乐教;音乐创作;音乐家

一、屈原生活的音乐之乡、音乐之国

屈原生于公元前约340年,他的家乡在楚国的归乡,即今天湖北秭归。楚国是一个音乐的国度。据《唐书·天文志》和《史记·正义》认为:楚国属于翼星之域,翼星代表凤凰,凤凰是音乐之鸟“毛协四时,鸣中五音”。翼星主管的区域,就是音乐之乡。虽然星宿主管音乐的说法是不科学的,但从地下出土的文物和古人的记述来看,楚国是一个音乐的国度却是确凿无疑的。晋代阮籍在《乐论》中就评论说:“楚……之风好勇,……故有蹈火赴水之歌。”

1978年6月,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编钟、编磬、鼓、瑟、琴、笙、排箫、横吹竹笛等八种共124件乐器,管乐、弦乐、敲击乐器俱全。其中排箫、建鼓、十弦琴和五弦乐器等在我国考古工作中是首次发现。竹笛则是已见到的我国年代最早的横吹竹笛。最引人注目的是编钟,编钟共64件,依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八组,悬挂在三层钟架上。据钟上的乐律铭文和实际测音证明,每件铜钟都能敲出两个乐音。整套编钟的音阶结构与现今国际通用的C大调七声音阶属同一音列。总音域跨五个八度,只比现代钢琴的音域两端平均各少一个八度。它运用了接近十二平均律的五度相生律,十二个半音体系可旋宫转调,能演奏采用和声、复调以及转调手法的古今中外的多种乐曲。编磬虽已溶蚀朽坏,不能测音,但钟磬及附件上的铭文尚存有四千多字,二者是相通的。据残存磬、铭复制的编磬,仍然发出了优美动听的声音,同样可以演奏古代现代的乐曲。曾侯乙墓这个楚国的音乐宝库,被誉为当今“世界第八奇迹”。这说明,两千四百年前的楚国,音乐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辉煌。

《楚辞后语》载有项羽唱《垓下歌》的情景:“羽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乃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多也?起饮帐中,……悲歌慷慨,自为歌诗,歌数曲,美人和之,羽泣下数行,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又载刘邦唱《大风歌》的情形:“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佐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上击筑自歌,令诸儿皆歌习之,上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乐书》云:“筑者,形如颂琴,施十三弦,项细、肩圆,品声按柱,鼓法,以左手扼之,左手以竹尺击之,随调应律。”刘邦、项羽是秦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他们一个是沛县(今江苏沛县)人,一个是下相(今江苏宿迁)人,都是楚族的后裔,文化水平不高,还创作表演了这么动人的歌曲。刘邦甚至还能自己演奏一种乐器,教年轻人表演自己的作品。可见,楚民族确实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楚国不愧为一个音乐的国度。

屈原的家乡秭归,古称夔国,是乐夔的封地。夔是夏民族的一个擅长音乐的部族首领,尧舜时代是乐官。《尚书·尧典》上记载道: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古微书·乐纬》上也说:“昔归典协声律。”《尚书》云:“伯禹稽首,让于益归。”郑康成注曰:“益归贤者,尧臣,归读曰夔。”《水经注·江水》曰:“秭归县,故归子国也。”《汉书·地理志》曰:“归子国即夔子国也。”宋忠注曰:“归即夔,夔乡即归乡。”《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乐正后夔生伯封,有穷后羿灭之,夔是以不祀。”但仍延续到了殷商时代。邓延良的《楚裔入巴王蜀说》写道:甲文中已出现过“夔”乃“夔方”(《甲骨文编》),是殷商时,早有此部族。《玉篇》释夔云:“神也,如龙,一足。”此如龙之夔与殷代人巴方(龙方)同在江汉,与褒及巴方同为龙蛇系(夏系)一支,且“夔”字从“已”,亦是夔为蛇系之旁证。《华阳国志·巴志》说:“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归,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湖北通志》也说:“巴人好歌。”东汉张衡《南都赋》、晋张华《轻薄篇》云:“汉女击节,巴姬鼓琴”、“妍唱出西巴”。看来,巴族和夔族是有亲缘关系的,难怪他们这么样的擅长歌舞。夔族、巴族都是楚族的来源之一,这对楚民族成为一个音乐民族关系极大。长沙陈家大山战国楚墓出土的帛画就被郭沫若认为是描绘了一妇人虔诚地向一凤一夔祈祷。凤和夔这两个音乐动物都成了楚国的图腾,可见楚国作为一个音乐民族源远流长。

屈原出生在秭归这个音乐之乡,生活在楚国这个音乐的国度,这是他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的良好的社会条件。

二、屈原的乐教与音乐素养

西周以来,直到春秋战国时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音乐占六门必修课的第二位,可见其地位的重要。

“乐”,教授的是古代最辉煌、最优秀的乐曲,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之类及“诗三百”。《礼记·曲礼》上说:“君无故玉不去身,大夫无故不徹悬,士无故不徹琴瑟。”玉是能发出乐音的佩玉,所谓“右徵角,左宫羽。”“悬”,是有钟磬之类的乐队[1]。可见,古人对音乐重视到何等程度。

屈原的父亲,据姜亮夫的《楚辞今绎讲录》考证是史官,他的祖先是莫敖,掌管天文、郊祀。郊祀,是一定要动乐的,并且是奏圣乐,用八音。匏、土、革、木、石、金、丝、竹,全部乐器都用上。正如《乐记》所云:“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节,故祀天祭地。”看来,屈原是出生于一个文化教养底蕴极厚的音乐世家,他所受的音乐教育,在士大夫中一定是楚国当时的最高水平。

屈原是一个天赋聪明,“博学强记”的人。从他《天问》中一口气提出了一百七十二个天文、地理、神话、历史无所不包的问题,以及他能创作出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以地域命名的音乐文学样式《楚辞》来看,就可想见他幼年所受教育的良好,他知识的博大精深。宋郑樵《乐略乐府总序》中说:“自后夔以来,乐以诗为本,诗以声为用,八音六律为之羽翼耳。”屈原的时代,士大夫们无论是进行外交活动,还是平时参加宴会应酬对答,常常靠赋“诗”、唱“诗”、奏“诗”表达情意,这就是他们必须学好音乐的原因。所以,吴公子季札成了音乐家,可以在出使鲁国观诗乐时,发一篇宏论[2]。孔子要教育学生,向师襄学过琴,整编过《诗经》,也成了音乐家。屈原是一个外交家,他多次出使齐国,应付了大场面。他也是一个大教育家,曾任职为三闾大夫,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子弟的教育,少不了用“六艺”去教学生。从楚辞《离骚》看,他确实也培养出了一批人才。他的音乐水平该不会比吴公子季札和孔老夫子低吧?相传为屈原弟子的宋玉,也是人们公认的音乐家。晋代习凿齿在《襄阳耆旧传》中说他:“识音而善文。”张华的《博物志》也说:“白雪以其调高和寡,自宋玉以来,迄及千祀,未能歌白雪者。”从前人夸奖宋玉的话中,也透露出了屈原同样是一个了不起的音乐家。如“宋玉识音而善文,襄王好乐爱赋,既美其才,而憎之似屈原也。”[3]这明明是说,宋玉既是一个文学家,又是一个音乐家,他的气质才华都和屈原相似,因此襄王才既喜欢他的才华,又恨他酷似屈原。

三、屈原诗歌中的音乐描摹

翻开中国文学史,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凡是在文学作品中描摹过音乐,体验过音乐的魅力的文学家,差不多都是酷爱音乐或音乐上造诣很深的人,其中水平特出者甚至是了不起的音乐家。

以唐诗人为例:

刘禹锡“能唱竹枝,听者愁绝”。(见《白居易诗集·忆梦得自注》)他进行了民歌的研究提高工作,所作的竹枝词,轰动一时,影响深远,明清时期尚为文人所效法。他说:“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伧佇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澳之艳。……后之聆巴歈,知变风之自焉。”[4]他还写了《调瑟词》《冬夜宴河中李相公中堂命筝歌送酒》《观舞拓枝二首》等不少音乐诗。从诗中可知,刘禹锡对器乐演奏和舞蹈表演也很精通,他作为一个杰出的民歌研究家,作为一个音乐家,是当之无愧的。

白居易,擅长演奏古琴等多种乐器,毛奇令《西河诗话》中说他“善歌,每识歌法”。白居易不仅作了千古绝唱《琵琶行》等七十多首音乐诗,还有不少诗文录入了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编集的《中国古代乐论选辑》。他可以说是一位音乐评论家了。

王维,“妙能琵琶”,作有《郁轮袍》等曲,他的音乐诗《竹里馆》是脍炙人口的佳作。这首诗含蓄深沉,余味无穷,引起人们解诗时的不少争议。非音乐造诣极深的人写不出这样的好诗。王维还当过皇家乐团负责人“太乐丞”,《新旧唐书·王维传》说他能从画中乐队演员的动作,看出演奏的什么乐曲,到了哪一段。这说明他他高超的音乐造诣。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原因在于我国春秋战国以前,就有重视音乐教育的传统,即使时代变迁,也以文人琴棋书画样样都能为美。

屈原的《九歌·东皇太一》、《九歌·湘君》、《九歌·东君》、《九歌·礼魂》、《招魂》、《大招》等诗歌中描写的歌舞和奏乐的场面,细腻逼真,全讲的是内行话。他不仅写到了歌舞表演、乐队演奏,有演员的活动,甚至还有观众的活动。就屈原诗歌中的音乐描写而言,远超过了《周南·关雎》《邶风·简兮》《郑风·萚兮》《陈风·宛丘》《小雅·鹿鸣》《小雅·鼓钟》《大雅·灵台》《周颂·有瞽》《鲁颂·有駜》《商颂·那》等《诗经》中的音乐描写水平。在《诗经》的时代,《诗经》诗歌中的这些音乐描写,肯定是最高水平的。但屈原诗歌中的音乐描写水平,比他们高得更多,是当时的最高水平,即使对后人来说,赶上屈原也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据此,我们说屈原既是众所周知的文学家,也是了不起的音乐家。

四、屈原的音乐创作

中国远古时代,文学、音乐,常常是结为一体,互不分家的,有时甚至包括绘画、舞蹈在内。如《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弹歌》唱道:“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这是一首原始人的劳动歌曲。词是文学作品,唱起来的曲调,就是音乐作品了。也许他们还会在洞穴里、在岩壁上,画一些狩猎的场面,一群部落民围着壁画边唱边舞,向他们所崇拜的自然神祈祷,以为在画中的野兽身上画上他们投掷的石块和标枪,这样,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也会像画中一样取得更大的狩猎丰收。在这个时期,他们还没有文字,他们的想法只能靠绘画记录下来。这样,他们唱的词是文学作品,曲子是音乐作品,绘画就是图画语言、图画文字,他们跳的就是舞蹈了。由于这个历史原因,文学和音乐保持了长久的一体关系,即使后来分开了,仍然联系非常紧密,属于姊妹艺术

《吕氏春秋·音初篇》中记载了中国有史以来最早的抒情诗:“候人兮猗!”这是大禹的爱人涂山女在等候大禹回来时让人唱的歌曲,也是中国最早的一首女声抒情歌曲。它的词,是抒情诗,是文学。它的曲子,就是音乐作品。

《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本史书,它里面的材料较为可靠,像《汤誓篇》,记述了夏人的民歌,“时日曷丧?予及女偕亡。”也是音乐文学合而为一的。《诗经》,也是音乐、文学结为一体的歌曲集。唐顺之《送陆训导序》说:“六籍皆以文传,而诗独以声传……然则诗之为诗不专以其文,以其声也。”这就强调了作为文学作品的《诗经》,它的流传也靠它的音乐。

屈原的时代,诗歌和音乐还没有完全分家,他的大部分文学作品还是音乐作品,是可以入乐演唱的。如《离骚》、《九章》,朱谦之先生在《中国音乐文学史》中有专章论述,摘录如下:“因为《离骚》本是一种长篇的乐歌,所以总结有‘乱曰’一段。注:‘乱者乐节之名,凡作篇章既成,撮其大要以为乱辞也’;假使《离骚》不可歌,哪里有这个乐节之名呢?蒋骥《山带阁楚辞余论》(卷上)解乱辞最好,他说——‘旧解乱为总理一赋之终;今案《离骚》二十五篇乱辞六见,唯《怀沙》总申前意,小具一篇结构,可以总理言。骚经《招魂》则引归本旨,《涉江》、《哀郢》则长言咏叹,《抽思》则分段叙事,未可一概论也。余意乱者盖乐之将终,众音毕会,而诗歌之节,亦与相赴,繁音促节。交错纷乱,故有是名耳。孔子曰:‘洋洋盈耳,大旨可见’。又如《九章·抽思》有‘少歌曰’一段——‘少歌乐章音节之名’,——又有‘倡曰’一段,——《集注》‘倡读曰唱,亦歌之章节,所谓发歌句者也。’”《九歌》是楚国民间的祭神歌曲,屈原在它的基础上进行了整理和创作,完成了自己的《九歌》。《九歌》的源头可上溯至夏朝,传说是夏后启从天下偷下来的[5]。楚是夏人的一支,他们由西北沿汉水南下,在荆山山麓定居下来之后,随着疆域的扩大,也把民间保存的、经过衍变已经楚国化了的《九歌》,传布到云梦泽沿岸和大江南北。这就是湖南沅湘一带屈原时民间有《九歌》,湖北各地历史上民间也演唱过《九歌》,汉江流域的襄阳一带也能搜集到带有《九歌》色彩的巫歌的原因。

《太平御览》卷五百七十八引大周正乐曰:“屈原自伤怀忠而见疑,忧愁幽思,面目黎黑,临河而哀思,著《离骚》《九歌》……之辞,仰天而叹,援琴而鼓之。”屈原受过精深的音乐训练,他会演奏古琴,能作曲,在情理之中。屈原的楚辞“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带有巫的色彩,它的曲调也一定很神秘,很优美。

五、屈原《九歌》传承至唐代

屈原的楚辞,基本上是带有地方音调的歌词。地方音乐和当地的方言语音关系非常密切。这种民族、这种语言、这种方言语音还有残存。那么,这种民族音乐、这种地方音乐也还可能残存着。像湖北,是古代楚国所属的区域,楚民族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早已不存在这个民族了,所以在今天的湖北,再也没有当时的楚乐了。但是,今天的湖北,是楚故地的一部分,是它的历史的发展,这种历史渊源关系是源远流长的,永远也割不断的。因此,在一定的时期内,含有浓郁楚乐因素的“活化石”还是能在湖北的某些地方找到的。我们现在,就仍处在这个时期。湖北省歌舞团、武汉市歌舞剧院,能在对楚文化研究的基础上,在湖北民歌的基础上,用编钟乐舞和《九歌》的演出形式重现楚文化的辉煌,展示美妙神秘的楚国音乐,就是例证。

唐人编的《隋书·经籍志》云:“隋时有释道骞,善读之(指楚辞)能为楚声,音韵清切,至今传楚辞者,皆祖骞公之音。”可见,楚方言语调,唐代犹存。

那么,楚国的音乐,唐代还有没有呢?民歌研究家唐人刘禹锡《竹枝词·并序》记述说:“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歌舞之。”看来,屈原的《九歌》是他在对民间《九歌》的整理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他对楚文化的深刻了解重新创作的。那屈原《九歌》中的曲作者是谁呢?汉代王逸在《楚辞章句·九歌序》中说:“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屈原放逐,……愁思怫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俚,因为作《九歌》之曲。”屈原《九歌》的曲调和民间《九歌》的曲调有关系,像水和奶一样不可分离。但是,屈原决不会像那些不会作曲的人一样,用民间《九歌》的调子来套自己的词,这是行不通的。我们知道,屈原《九歌》的词,内容上比民间《九歌》更高雅、大方、健康、积极向上,它的句式也与民间《九歌》有很大不同。格调句式大有不同的新体诗歌,是无法用陈旧的音乐形式来生搬硬套的。这还可以从主要是北方民歌的诗歌总集《诗经》与南方民歌——楚歌的比较中来进一步说明。

其一,《诗经》里面的诗歌比较工整,基本上属于四言诗体,而楚歌却是以长短句和多用“兮”字为特征的;其二,《诗经》中的诗歌容量大、篇幅长,而楚歌容量小、篇幅短,甚至大多仅两句;其三,和《诗经》中的“兮”字相比,楚歌中“兮”字用得不仅更多,而且更巧妙、更灵活,读起来有一种委婉激荡之感,唱起来婉蔓悠长。据此,我们可以说楚国民间的《九歌》不会超出楚歌的一般特点。它会和楚国其他的民歌一样,是长短句错落,多用“兮”字,篇幅不太长的。而屈原《九歌》的每一句中间都带“兮”字,或六字句、或七字句、或五字句,排比式的组合成全文,句式既活泼跌宕又显得很工整。这就把北方民歌的工整、篇幅较长和南方民歌的错落,多用“兮”字的特点融为一炉了。由此,我们可知,屈原《九歌》的乐句、乐段、旋律、情绪、节奏,都会和民间《九歌》有很大不同。这些改变,就是再创作,就是“作曲”了。屈原是有能力完成这个任务的,前人就有追述:他一写完了歌词,就“援琴而鼓之”,就意味着他自己在作曲,作出了曲子。刘禹锡的记述,说明了唐代荆楚人民还在祭神时演唱屈原的《九歌》。

为什么屈原的《九歌》唐代的人民还在演唱?而楚国其他的名曲《涉江》、《采菱》、《扬荷》、《劳商》、《阳春》、《白雪》、《朝日》、《鱼丽》,包括很普及、有群众性的《下里巴人》都失传了?这与屈原的创作是吸收了民间的营养,表达了人民的感情,具有民族地方特色,化为了人民的乡土父母之音有关。

在世界音乐史上,和屈原同时代的大音乐家有古希腊的阿里士多逊(约公元前354年),他的贡献是著有和声学、节奏学,是西洋十二平均律最初的创始人。此外,行吟诗人荷马(约公元前十至前八九世纪之间),作为说唱艺术的始祖也有可能是一位音乐家。屈原在音乐史上的贡献和阿里士多逊不同,比荷马也更有深度。而且,他们都没有像屈原那样创作了人民演唱了一千多年的音乐作品。一谈到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人们不约而同地会认为是音乐巨杰贝多芬。确实,在众多的音乐之星中,贝多芬的贡献是很突出的,影响也很大。1952年,在贝多芬逝世125周年纪念大会上,民主德国总统威廉·皮克曾经给予贝多芬以很高的评价,并且指出贝多芬像每一个真正伟大的音乐家一样,作品的源泉是来自于人民,作品建筑在民间音乐和音乐古典传统遗产的基础之上。

而我们的屈原早在2300年前,就开拓了这一条道路,不是更加伟大吗?像屈原这样既是诗人、文学家,又是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教育家,还是音乐家的人,像他这样对一个占世界人口1/4的大民族两千多年来的文化发展、政治变革、民族,社会解放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具有普遍的世界意义的人,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是仅见的。

[1] (清)乾隆十三年官撰.钦定礼记义疏[M]//四库全书·经部·礼类,中国台北:商务印书馆,1998:125.

[2] 中国音乐研究所.中国古代乐论选辑[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2-3.

[3] 习凿齿.襄阳耆旧传[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2.

[4] 刘禹锡.刘禹锡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51-150.

[5] 杜棣生.谷城县端公舞源流初探[M]//楚史论丛(初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252-257.

责任编辑:谢娅萍

An Investigation into Qu Yuan:the Musician

DU H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of Jingchu Tourism Economics,Jingch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Jingmen 448000,China)

This paper regards Qu Yuan as a great musician by historical investigating into the music township and music kingdom in which Qu Yuan lives,his musical education and music accomplishments,his musical description in his poetry,his music crea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his“Jiu Ge”in the tang dynasty.

Qu Yuan;music education;music creation;musician

J603

A

1004-941(2010)05-0073-05

2010-08-16

杜汉华(1955-),男,河南内乡人,教授,现主要研究方向为传统文化与旅游开发研究。

猜你喜欢

音乐家楚国屈原
从默默无闻到遐迩闻名的音乐家
姚铜(音乐家)
《自相矛盾》扩写
恣意浪漫的楚国器物
梦见屈原
端午思屈原
小燕子
屈原及其《离骚》(外三则)
论楚国乐律的自成体系及其乐学实践
屈原送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