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力转移的新论点新视野新途径
——评谭志松教授《湖北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

2010-04-10邓身先

关键词:城市化劳动力民族

邓身先

(宜昌市委党校市情、文史教研室,湖北宜昌 443000)

劳动力转移的新论点新视野新途径
——评谭志松教授《湖北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

邓身先

(宜昌市委党校市情、文史教研室,湖北宜昌 443000)

《研究》着眼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鲜活现实,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予以再认识,作出新界定,使之内涵更丰富,外延更宽泛,更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合理转移,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以实现城乡统筹,科学发展。

农村劳动力转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当骤然爆发于华尔街的金融危机如同飓风席卷全球,并迅速殃及我国沿海大大小小的外向企业,使之纷纷关闭停产,一批又一批农民工不得不因此告别他们在城市赖以生存的工作岗位,携妻带子,邀朋约友,潮水般涌向车站,踏上漫漫的返乡之途时,三峡大学教授、副校长谭志松博士的学术专著——《湖北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简称《研究》)问世了。

一部以我省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为研究对象的学术专著,在我省乃至全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合理转移过程中,金融危机而突遭重大挫折时出版发行,更加充分地凸显出这部学术专著的亮点——应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统筹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以及这一亮点所具有的前瞻性、科学性和不可忽视的重要现实意义。

回首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我们经历了真理标准、姓资姓社、计划与市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一系列重大理论争鸣,并由此清楚认识到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也无论实行何种社会制度,经济发展自身有着不受地域和社会制度限制的普遍规律。规律具有必然性,只有按经济规律办事,经济才能良性发展,否则必将受到规律的制裁。正因为如此,我国的国民经济从文革后期濒于崩溃的边缘到得以全面复苏,继而长足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后,又顺理成章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开始了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世界经济史向世人充分表明,人类最早的城市化进程始于英国产业革命,产业革命是一座耸立于人类文明史的丰碑,在那特定的历史进程中,蒸汽机震耳欲聋的轰鸣使英国工业化迅速驶入快车道,一大批享誉全球的工业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利物浦等,也因此在伦敦周围和英格兰中部迅速崛起。另一方面,由于城市给工业发展提供的条件远比农村优越,所以城市化这一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又反过来成为工业化载体,给工业化进一步快速发展以有力的促进。产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化进程高居世界之首,于是英国经济执世界经济之牛耳。当今之世,发达国家平均城市化率为75%,全世界平均城市化率为47%,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城市化率却只有37%,还不及发达国家平均城市化率的1/2。显而易见,城市化率越高,经济越发达。到目前为止,我国城市化进程可以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始于洋务运动兴起,第二阶段始于新中国成立后,第三阶段始于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全面复苏。其中第三阶段城市化进程远远超过第一、二阶段,以致于其间没有可比性,与此相应,取得的经济成就也最辉煌。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都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要确保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今后还应进一步加快城市化进程。

但是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到目前为止,就我国高速发展的城市而言,广大农村的发展相对严重滞后,又以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最突出,以至于人们对这一现状作如是描述——欧美化的城市,非洲的农村。这不无夸张,然而城市与农村发展严重不平衡,种种“三农”问题也直接或间接与此密切相关,却是人人都不能否认的客观事实。这是发展中的问题,又是不可回避,必须及时解决的问题,因为这不仅关系到能否进一步加快城市化进程,而且还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社会和谐能否充分实现。谭志松先生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并出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主张——把农村劳动力向新的方向转移,使之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机结合。

众所周知,城市化必须以大批农村劳动力源源不断向城市转移为前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一方面党的农村政策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大批农民源源不断向城市转移提供了现实可能。另一方面,由于农业效益比较低,广大农民对利益最大化的强烈追求和对城市文明的强烈向往,又把这一现实可能迅速转变为客观现实,形成了举世瞩目的民工潮。《研究》告诉我们,在我省少数民族地区广大农村,由于农民进城务工的经济效益明显优于在家务农,所以是否有人在外务工,成为各家农户经济收入差异的决定因素。凡是盖了新房,在银行又有一定存款的农户,家里一定有人在外务工,否则就是家里无人在外务工。推而广之,各组、村、乡镇,乃至于县(市)的农民人均收入的高低,也都往往决定于每一行政区划内,外出务工人数的多少,这又自然而然地使各级干部把组织农民外出务工,作为促进本地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之一。行政行为的主动介入,使外出务工的规模更大,凡受教育水平相对较高,头脑灵活的青年男女,几乎全部离开了他们世代守望的家园,毅然进城圆梦,为家里挣钱,使农村经济几乎就是打工经济。虽然农民收入明显增加,生活水平相对提高,有别于传统农居的新楼房随处可见,可一些以前从未有过的新问题,也随之一个接一个出现了——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劳动者素质急剧下降;耕地大量抛荒;新农业技术因缺乏高素质劳动者无法推广;因缺劳动力无法使用农家肥,对化肥依赖越来越强,致使耕地质量日益下降;原有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日益破败,已难以发挥应有作用;因年过四十就业难,不少人在外务工十多年后,被迫返乡,家庭经济状况会由此直线下降;另一方面,留守老人、留守儿童急剧增加,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严重,如农村养老、农村基础教育、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如不及时解决,必将对未来的社会经济产生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凡此种种,使谭志松先生清醒地意识到,靠打工经济建设不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必须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予以重新认识,并作必要补充。

在《研究》中,谭志松先生明确指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仍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也为发展国民经济所必须,但基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不应只有一个方向,即不能只向城市转移,还应通过调整产业结构,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移,向农副产品加工业转移。因为现代农业与农副产品加工业比传统农业的经济效益好得多,又能容纳较多的劳动力,也同样能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极大的可能和十分广阔的空间。此外由于这种转移是行业转移,不是地域转移,被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可以不离乡,甚至还可以不离家,所以实现这一转移的过程,也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多年来一直困扰人们的“三农”问题,也可因这一转移的实现程度而逐步解决,如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劳动者素质急剧下降、农村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留守老人、留守少年儿童等,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真正落到实处,在大力发展城市的同时,也使农村同样得到充分发展。不难看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认识,促使谭志松先生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作出新界定,这种新界定不是对其原有涵义的否定,而是对其原有涵义作必要补充,使其内涵较原来更丰富,外延较原来更宽泛,而贯穿于其中的指导思想,则是城乡统筹,科学发展。

必须指出,谭志松先生重新界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并在其原有基础上作必要补充,使之内涵更丰富,外延更宽泛,绝非纯粹逻辑推理所致,而是通过广泛、深入调研后,对客观现实作出的科学总结。长阳自治县火烧坪乡发展高山蔬菜,不仅使全乡劳动力全部由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还常年吸纳周边地区农村劳动力一万多名。2004年,该乡总收入突破一亿元大关,其中青树包村年收入50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15000多元。恩施自治州巴东县农民覃谋勇、覃谋义兄弟二人外出务工五年后,毅然返乡,一心一意发展养殖业,年收入六万多元,远远高于他们外出打工收入。在他们兄弟二人成功的示范下,该村有十多家农户竞相效仿,建起了十多个大小不一的家庭养殖场,形成了一个小有规模的养殖带,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外《研究》还考察了一些性质相同,而且同样源于现实的真实事例。尽管这些源于现实的鲜活事例有大有小,形式各异,但都一次又一次给谭志松先生以同样的启示,农村劳动力完全可以向新的方向转移,人们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固有的认识——专指向城市转移,已不能全面反映我省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真实状况,因此可以肯定地说,谭志松先生通过对其重新界定,作必要补充,是源于现实的理论思考,有深厚的现实基础,必将对当前,乃至今后我省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合理转移,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

民族教育,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是《研究》论述的又一重点。谭志松先生认为,要顺利实现农村劳动力向现代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转移,必须得到教育的有力支撑,因为只有教育才能为这一新转移源源不断地提供大批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否则这一新转移便是水中月,镜里花。谭志松先生在湖北民族高校执教二十多年,对我省民族地区的教育现状,以及这种现状与我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有局外人难以获取的切身感受,因而对民族教育的整体发展,尤其是对职业技术教育内容的确定,以及当前职业技术教育如何走出困境,均有独到的见解,严密的论证,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还有一点应指出,在谭志松先生看来,重点抓好职业技术教育,不仅是农村劳动力向现代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转移必不可少的大前提,而且还必将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必不可少的大前提,因为大量事实已经告诉我们,农民进城能不能扎下根,有没有好发展,往往决定于他们自身有没有一技之长。更能说明这一点的是,就在农民工返乡高峰期,媒体间或仍有如是报道——技工是人才市场的稀缺资源。这无疑告诉我们,即使是在农民工就业最困难时,只要他们身怀长技,他们就仍能安然置身于返乡潮流之外。而且就发展趋势而言,劳动密集型企业必将逐步被技术密集型企业取代,这就意味着今后城市更需要具有专业技术的劳动者,无论是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还是非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都必须适应这一需要,否则便无法实现转移。以此而论,《研究》论述所及,又已远远超越了谭志松先生锁定的研究范围——我省民族地区广大农村,具有更为广泛的普遍性,现实性,前瞻性。

责任编辑:杨光宗

A Review of Professor TAN Zhi-song's A Research into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ur Force in Hubei Ethnic Areas

DENG Shen-xian

(The Party School of Yichang Commission of Communist Party,Yichang 443000,China)

Focusing on the lived reality of current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AResearch into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ur Force in Hubei Ethnic Areas by professor TAN Zhi-songmakes a re-cognition and a new defintion of the transfer of the rural labour force,which endows itwith more profound connotations and wider denotations.This ismore helpful for the rational transfer of the rural labour force and is organically connected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city and countryside,and finally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s a whole.

the transfer of the rural labour force;the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F320.3

A

1004-941(2010)02-0158-03

2010-03-01

邓身先(1953-),男,土家族,湖北恩施市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家族民俗。

猜你喜欢

城市化劳动力民族
我们的民族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