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与缪斯
——孔子文艺思想浅论
2010-04-10陈祥波
陈祥波
(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恩施 445000)
礼乐与缪斯
——孔子文艺思想浅论
陈祥波
(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恩施 445000)
孔子的文艺思想是奠定在他的礼乐思想的基础之上的,他认为行礼乐之治关键在于培养忠恕之心,使人们从内心的情感与理智两个方面都认知和践行礼乐,而诗的“兴”正是培养忠恕之心的独特且不可替代的手段。
礼乐;兴;忠恕
孔子的文艺思想不仅是儒家文艺理论的源,而且奠定了儒家文论的基础、整体框架与主要内容。研究孔子的文艺思想,即是研究儒家文论的根本;而中国的主流或国家文艺思想是儒家文艺思想,故可以说研究孔子,是研究中国文艺思想的基础。何况中和之美,不仅是儒家的审美理想,道家也奉为圭臬,实为中国美学的精神,不明白孔子的美学思想,就难明白中国美学的底蕴。
钱穆说:诗、乐本包括于礼制之中。则古人学问,可以一字尽之,曰惟“礼”而已。其守礼知礼者则“史”也。故古人言学,皆指“礼乐”[1]。所谓礼乐,是行忠恕之道的手段与制度,礼乐的精神是“忠恕”。“仁”是孔子的一种理想。仁者,子曰:爱人。这种爱人的伟大人格实在难于达到,故孔子从不许人以仁,《论语》一书足可见出孔子的这种态度。正如冯友兰说儒家哲学的精神是“极高明而道中庸”[2]。孔子在这个理想与现实矛盾的问题上,行中庸之道的结果就是以“恕”为人终身奉行的准则。《里仁》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3]72礼乐是制度、组织、规章,这些制度规章得以施行的精神是忠恕,在孔子看来“人能弘道,非道弘人”[3]167,礼乐之治关键还在具有忠恕之道的人。法国政治学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认为美国式的民主得以实行的根本在“民意”,即具有民主精神的人[4]。大意与孔子相同。所以孔子讽刺那些徒有其表的礼乐行为,他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3]178
如何使礼乐得以真正施行而不流于形式呢?以孔子来看,关键在有忠恕之道的人。故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3]61如何使人具有忠恕之道成为仁人呢?在教育。孔子认为人“性相近,习相远”[3]175,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差不多的,是环境改变了人。孔子从不断言人的善与恶,故子贡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哈耶克说:“人,与其说是具有目的性的,不如说是遵循规则的一种动物”[5]。亦不玄谈人性,只描述人类行为的特点,认为人类行为是不自觉地遵守周围环境的规则的结果,即rule-following,而所谓理性是靠不住的,所以哈耶克认为人类“关于世界的知识不过是在特定环境中必须做和不能做某些事的知识罢了。”[6]18
这样看来,孔子行礼乐之治的第一步是教育,培养人的忠恕之心,推行仁。朱子释忠恕:“尽己谓之忠,推己谓之恕”[6]58。那么,如何进行教育,培养人的忠恕之道呢?孔子的主张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3]104-105。什么叫“立于礼”?“立”为会意字,象人立于地。旁证《述而》篇,“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3]97朱子注:“礼独言执者,以人所执守而言,非徒诵说而己。”[6]124-133又《卫灵公》篇,“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3]165可见,孔子认为礼是必须实践的东西,礼须行之方为礼。故“立于礼”之“立”,为立身之意,人之立身在于行事,所以“立于礼”的意思是说:以行礼为立身之道。
为什么孔子要把行礼作为培养忠恕之心的手段呢?我们前面论述了忠恕之心是行礼乐之治的前提,怎么行礼反过来又成为养忠恕之心的手段呢?到底谁为因谁为果?这不是逻辑混乱了吗?这里出现的矛盾,恰是孔子学说的关键,因为它体现了孔子的一个重要思想:人是环境的产物,即“性相近,习相远。”孔子用“习”字,意思是说人之养忠恕,就要像鸟学飞那样,不断地练习,在生活中不断地行忠恕之事,久而久之,自成习惯,终至行忠恕而不觉。旁证《泰伯》,“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3]105即此意也。人多以此认为孔子愚民,实是误解,断章而取义。前述哈耶克认为人是rule-following animal与孔子实同出一辙,后世阳明之知行合一、习斋之习、亭林之行,皆意近于此。
为何孔子认为养忠恕之心要“兴于诗”“成于乐”呢?首先要明白儒家对礼的独特观点。孔子及其儒家对礼的态度,冯友兰说得再恰当不过:“我们对待死者,若纯依理智,则为感情所不许;若专凭感情,则使人流于迷信,而妨碍进步,其有折衷于二者之间,兼顾理智与情感者,则儒家所说对待死者之道是也。依其所与之理论与解释,儒家所宣传之丧礼祭礼,是诗与艺术而非宗教。儒家对待死者之态度,是诗的,艺术的,而非宗教的。”[7]在孔子看来,理性认识必须取得情感支撑。这是孔子一个很重要的思想,故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是理性认识,“好”与“乐”却属情感。所以孔子行礼,一直强调行礼之时的情感投入,也正为此之缘故,他十分重视“诗”与“乐”对人情感的作用,故他说“兴于诗”、“成于乐”。可以这样说,在孔子看来,若没有诗乐对人的情感的培养,行礼也就失去了意义,若不理解到这一点,就无法理解孔子及其后之儒家为何把“乐”与“礼”等价而视之,为何儒不同于墨、法、农、名、道诸家而十分重视文学艺术。
孔子本身艺术修养甚高,自小多才多艺。儒者多才多艺,孔子正是继承儒的传统。他通音律,自谓:“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3]113雅颂皆曲律,诗三百都可弦歌,风、雅、颂以曲调分,符合诗歌发展的历史。旁证《八佾》,“子语鲁太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3]68孔子能操琴,“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3]180能击磬,“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3]158善歌,“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然后和之。”[3]101孔子审美曾达如痴如醉的地步,“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3]96
一个艺术修养如此好的人,自然深谙文艺对人的强烈感染力,以及对人的情、智发展的作用,对人格的影响。孔子用一个字来概括文艺的审美特性:兴。《论语》中两见孔子用“兴”形容诗的特点或作用,一处见《泰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3]103;一处见《阳货》,“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3]176何谓“兴”?《朱子集注》:“兴,起也。诗本性情,有邪有正,其为言既易知,而吟咏之间,抑扬反复,其感人又易入,故学者之初,所以兴起其好善恶恶之心而不能自己者,必于此而得之。”于“诗可以兴”下说:“感发志意。”观孔子之意,朱子之说是也。
为什么孔子论“成人”之过程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把“兴于诗”置于入手之处?依我看,其理有二:一、符合人的成长过程。每个人都是在听故事看图画唱歌跳舞中开始认识世界的,对是非善恶首先是情感的判断。一个儿童只会对行为事件作出喜欢或不喜欢的评价,而说不出理由,即朱子所谓“兴起其好善恶恶之心而不能自己者。”二、人类思想有一个通则:理性认识根本上要得到情感的认同。没有感情的认可,理性认识是脆弱的,不能持久的。这就是孔子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孔子把情感教育放在教育的第一步。
再论“成于乐”。为何孔子认为“成人”最后一步在“乐”,“乐”与“诗”有何不同?先秦之时“乐”的观念有以下几个内容:一、乐溯源于宗教,本为娱神侍神祀神之用,即所谓“文学通神”的观念,乐为神人之和,即通过乐人得与神相通,藉以祈福禳灾。二、乐应合天地自然之道,可和生万物。三、乐可养人之性。对于第一、二两个观念,今日之人看来固匪夷所思,但当孔子之时,却是普遍的信仰。显然孔子对鬼神之信仰已表深深的怀疑,他固然不信乐有如此的神奇力量,但乐的重要性却没有被他忽视,他从自身的体验中深知乐对人性发展的深刻影响。黑格尔说:“适宜于音乐表现的只有完全无对象的内心生活,即单纯的抽象的主体性。这就是完全空洞的我,没有内容的自我。……通过音乐来打动的就是最深刻的主体内心生活,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心情。”[8]“兴于诗”,是情感,“立于礼”是理性,为何终归“成于乐”?我们认为,在孔子看来,乐有直诉心灵的作用,其“和”的特性能将人的情感与理性溶和为一,此即为“成”。
乐对先秦的文艺思想的影响是很大的,正如李泽厚说:“音乐在先秦社会中受到了高度重视,而音乐这种着重于情感的表现而非模拟性再现或事件叙述的艺术,恰好相当纯粹地显示了艺术所具有的审美特征,以及它所具有的独特的社会性功能。……最初由史伯、晏婴所提出的‘和’的观念是直接和音乐相关的。……从音乐去分析美与艺术,高度重视音乐性的美,这对中国古代美学和各门艺术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影响。”[9]孔子文艺思想中“和”的观念以及“中和”之审美理想都是从他对音乐的审美观念衍生出来的。
我们可以这样总结:在孔子看来,行礼乐之治关键是培养具有忠恕之心的人,同时礼乐又是培养人忠恕的手段,此为一个互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孔子认为仅是理性认知而无情感上的认可,这样的忠恕之心是不能持久的。于是孔子十分重视文学艺术对培养人的忠恕的重要作用。孔子本人文艺修养甚高,深知艺术的审美特点(“兴”)。故我们说孔子的礼乐之道是其文艺思想的基础,一方面孔子是把文艺当作礼乐之治的手段,另一方面文艺又是其礼乐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1]钱穆.国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2.
[2]冯友兰.三松堂学术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49.
[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203.
[5]H.A.Hayek.China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M].Chengcheng Books Ltd,Law,Legislation and Liberty,1999:11-18.
[6]朱熹.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1985.
[7]冯友兰.三松堂学术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136.
[8](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32.
[9]李泽厚.中国美学史[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63.
责任编辑:杨光宗
On Confucius'Literary Theory
CHEN Xiang-bo
(The Department of Literature and Media of 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Enshi445000,China)
Confucius'literary theory derived from Yin-and-Zhou religious rites and ideas,i.e.Li Yue,a term which includes themeaning of sacred ritual,ceremonial,propriety and good manners,and regards poems,dances and music as its essence.So Confucius'idea of Li Yue was the base of his literary and artistic thoughts.To Confucius'point,the power of art could driue people to undertake Li Yue warm-heartedly.
Literary Theory;Li Yue;Xin;Zhong Shu
G40-055
A
1004-941(2010)02-0097-03
2010-04-03
陈祥波(1974-),男,湖北利川人,主要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