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

2010-04-10付秀芬闫晓静

关键词:成才实效性主体

付秀芬,闫晓静

(河北北方学院法政学院,河北张家口075000)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

付秀芬,闫晓静

(河北北方学院法政学院,河北张家口075000)

就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贴近”与“细小”上立足;完善教育过程,将“入脑”与“入行”衔接;调动学生主体积极性,在自我教育上借力;坚持以学生为本,在针对性上切入;整合资源利用,在“统”与“通”上运筹;坚持与时俱进,在创新上求突破等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中,人们下了很大的功夫,但其实效性仍不能令人满意。本文正是基于这一问题,就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作一探析。

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贴近”与“细小”上立足

理论联系实际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学风,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任何理论只有与实际相结合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和活力。但在今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却存在着高、远、大、空的问题,就理论谈理论,就思想抓思想的现象比较突出,忽视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成才等具体实际,即使联系实际,也往往忽视身边、忽视眼前、忽视细小,给人一种悬空漂浮的感觉。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实效,必须贯彻好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而要贯彻好这一原则,就必须从“贴近”与“细小”上立足。所谓“贴近”就是避免悬浮,真正贴近现实、贴近社会、贴近学生,深入到学生的思想、心理之中,从关心、理解、帮助、爱护学生入手,紧贴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择业、交友、成长成才等各项具体实际,去解疑释惑、梳理情绪、化解矛盾、明辨是非、塑造灵魂。从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疑点等问题入手,去讲学生之所需,明学生之要明,释学生之所疑,排学生之所忧,解学生之所难,去调动学生成长成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去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所谓“细小”,就是要立足于细微小事上,从小事入手。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大厦,正是靠日常的点滴小事去积累、去构筑、去体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着眼于远大,而立足于细小,既有大道理的灌输、远大理想的建树,又有脚踏实地的构筑,在对细微小事的关注中,在对学生学习、生活、心理、交友、择业等具体问题的处理、引导中,去规范学生的言行,去灌输大道理,去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二、完善教育过程,将“入脑”与“入行”衔接

思想政治教育有两个关键环节,一是教育内容如何进入头脑;二是如何使受教育者把已形成的观点、信念外化为一种实际行为。而我们往往强调了前者,忽视了后者。只注重对知识层面的灌输和考核,注重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化、知识化、课程化下的功夫很大,而对学生实际行为的养成与考核却十分欠缺。我们始终强调的“三进”,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也只是止步于“入脑”,而忽略了“入行”,出现了严重知行不一的现象,导致教育过程的中途断裂,体现在学生身上,则是思想品德行为与认识之间的巨大反差。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真正标准,不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考了多少分数,而是看其是否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效果、最终目的。因此,要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实现教育的目标,就必须把“入脑”与“入行”衔接起来,使知行真正统一。首先在“入脑”上着力,从认知到接受,从情感的培育到信仰、信念的确立,扎实抓好“入脑”的每一个环节,为“入行”奠定强有力的内在动力。其次要强化“入脑”向“入行”的转化,在“入行”上落脚,建立起“入行”的教育和考核机制,遵循从他律到自律,并逐步走向无律的行为养成过程,使学生将知识、信念自觉自愿地弘扬为一种外在行为,养成一种行为习惯。可以说,这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根本所在。

三、调动学生主体积极性,在自我教育上借力

思想政治教育是改造思想、塑造灵魂、完善行为的工程,既是思想理论层面的工作,更是行为实践层面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是演员,更主要的是导演,而学生不仅是观众,更重要的是演员。教师发挥的是主导作用,要导向、引领、启示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信念,并导入行为;而学生发挥的则是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帮助引导下去认识、思考、觉悟、实践。没有学生这个主体的积极、主动参与,任何教育都很难成功。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学生的思想,真正把学生当作教育的主体,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尤其在当前学生自我意识日益强化、主体意识日益强烈的情况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所在。其实,学生并不拒斥教育,相反,他们渴望获得这一教育,只是希望少一些灌输,多一些疏导;少一些说教,多一些启发;少一些“远、大、空”,多一些“近、贴、实”。学生在学习、生活、思想、心理等成长成才的过程中有诸多的困惑和矛盾,需要去破解,如果我们的教育真正贴近现实、贴近学生,从学生这个主体需要出发,调动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定会有显效。教育者不在于自己使用了多大的力量,关键是懂得借力,四两拨千斤。

四、坚持以学生为本,在针对性上切入

人们常说,学校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但实际工作中却远远没有做到这一点。学生到底需要什么?为了学生的一切中的“一切”到底包括什么?什么是最根本的、最紧迫的、最受学生关注的?并没有真正认真细致地去思考、去应对。学校教育的目标,往往定位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受社会欢迎的“四有”人才上。这无疑是正确的,但这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方面,是基于社会需要而确定的,是以社会为主体去要求人、培育人、塑造人。而学校的教育还应有一个更根本的目的,就是促进受教育者的和谐自由全面充分的发展。如果说前者更多地体现了一种以社会为本位的工具性目的的话,那么,后者才是把学生当作了主体,以学生为本位,重视了学生作为个体的人这个主体的需要,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如果仅仅站在社会需要的立场去教育人,而忽视学生这个主体的需要,就会使学生感觉到这个教育似乎并不是为了他,离他较远,价值也并不明显。而自己的一系列需求,想通过教育解决的问题,因教育者的漠视而无法解决,从而对学校教育产生一种“高、远、空”的感觉,严重影响教育效果。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主体的需要为切入点,全面关注学生的成长成才,以学生的和谐自由全面充分发展为目标,加强教育的针对性,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交友、就业、心理等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具体需要入手,设计、运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过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各种现实问题,帮助其完善和谐的个性,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学生内在需要是他们接受外部教育影响的根本前提,根据学生需要,加强教育的针对性,把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有机统一起来,才能凸显教育的价值,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五、整合资源利用,在“统”与“通”上运筹

所谓“统”,就是统一整合学校的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我们一直在强调学校的每个部门、每名教职员工都肩负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做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可以说育人的力量不少,资源很多,但为什么功夫下得不小,而实效性不足呢?关键的问题是缺乏统一整合。一是整体规划不完善,二是运作与落实缺乏协调配合。各个部门往往各行其是,没有把思想政治教育当做一个统一的棋盘去规划运作,从而造成了事倍功半的效果。学校必须统一规划,整合各方面力量,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分工合作,全体教职员工全员参与的统一完善的运行机制,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实效性。所谓“通”,就是加强沟通协调,整合利用学校、社会、家庭三方教育资源。人的后天素质是在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其中,学校是人类优秀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最系统、最重要、最集中的传授阵地,对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着最直接、最深刻的影响。但是,学校并不是封闭的环境,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加剧,来自家庭、社会的各种光怪陆离、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对学校教育带来了冲击,学生社会生活的领域迅速扩展,加之其独立思考、自主意识的增强,给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巨大的挑战。学校应认清形势,主动面对挑战,应主动加强与社会和家庭的沟通协调,设法破解社会和家庭的负面因素影响,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和家庭的健康有益的教育资源,与学校的教育统一规划,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构筑起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社会和家庭都是希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这点与学校是一致的。目标是相同的,再加上资源力量的统一整合利用,定会大大提高教育的效果。

六、坚持与时俱进,在创新上求突破

一要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学生的主体价值、主体需要和个性培养,要针对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和需要,设计落实学校教育。要虚功实做,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个人前途、命运结合起来,把学生的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前途、命运结合起来[1],把教育的社会价值与学生个人价值有机统一起来,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做实。二要丰富教育的内涵,改进工作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并不仅是为管住学生,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和维护校园的秩序和稳定,更重要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价值判断能力和道德品质修养,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也必须与时俱进,必须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我教育,强化学生的实践体验,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把自律与他律结合起来,使教育遵循从他律到自律再到无律的过程[2],使学生自觉自愿地把“入脑”的东西弘扬为一种社会行为,从而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三是丰富教育的载体和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些新的载体和手段不断出现,尤其是互联网,既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冲击,也带来了新的机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在培养塑造人中的新型载体和手段作用,通过网络可以调动大量的教育信息资料,丰富教育资源,同时通过建立网站、博客等,开辟网络教育阵地,通过其普及性、便捷性、交互性等特点,随时随地随人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有了进一步的扩展,方法、手段更加灵活多样。

[1] 田成义.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5-01-04(10).

[2] 孙云晓,赵霞.德育为何成了一壶烧不开的水[N].中国教育报,2004-05-05(03).

Abstract:This paper is mainly about reinforcing the actual effec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 and,it mainly studies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focusing on integrat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and concerning about“close”and“details”;perfecting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linking up“study”with“practice”;motivating students'positive enthusiasm,encouraging them to learn by themselves;persisting student-oriented notion,targeting the very essential part;making use of the resources appropriately,operating the resources“command”and“communication”;persisting advancing with time,making innovations and breakthrough.

Key words:colleg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ctual effect

(责任编辑 白 晨)

Research about Strengthen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

FU Xiu-fen1,YAN Xiao-jing2
(School of Law and Politics,Hebei North University,Zhangjiakou,Hebei 075000,China)

D G4

A

1672-9951(2010)06-0087-03

2010-10-18

张家口市第八届社会科学立项研究课题(A201017)

李秀华(1963-),女,河北迁西人,河北北方学院法政学院教授,学士。

猜你喜欢

成才实效性主体
牢记“三心育人”嘱托,坚守“育残成才”使命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为更多农民工读书成才创造条件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
成才先成人 雷锋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