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由与钳制:充满矛盾冲突的内心世界
——解读《诗经·郑风·将仲子》

2010-04-10胡文广王剑和

关键词:诗经

胡文广,王剑和

(河北北方学院图书馆,河北张家口075000)

自由与钳制:充满矛盾冲突的内心世界
——解读《诗经·郑风·将仲子》

胡文广,王剑和

(河北北方学院图书馆,河北张家口075000)

即使在封建社会早期,由于礼教的钳制,男女青年渴望爱情自由,憧憬婚姻幸福的美好愿望也难以实现。正是封建礼教对青年人心灵的桎梏与戕害,使他们内心深处充满了激烈的矛盾与沉痛;而严酷的社会现实又给无数青年在恋爱婚姻问题上造成人为悲剧。《将仲子》这首诗除了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外,还具有极为深刻的社会意义。

《诗经·郑风·将仲子》;爱情婚姻;封建礼教;社会意义

在中国灿烂的古代诗苑里,名篇佳作不可胜数,而《诗经》却是最早点缀并为之增色的一束奇葩。这部蕴涵丰富的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公元前1100年—前600年)约500年间产生的305篇作品。诗人运用熟练而高超的艺术表达技巧,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周代社会的历史风貌,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史料价值。因此,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这部诗歌总集的精华基本上集中在《风》诗里。朱熹在《诗集传序》里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1](P17)反映爱情婚姻题材的诗在《风》诗中确实占有相当的比重,这说明歌咏爱情是文学尤其是民歌创作的重要主题。《风》诗中的爱情诗大都写得真实、细腻、生动,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其中有对自由幸福的歌唱,也有遭受苦闷的咏叹,各自从不同的层面展示着男女青年在恋爱过程中复杂而微妙的内心世界。《将仲子》这首诗却独具一格。它既不属于前者,也不完全属于后者,而是介于两者之间。其诗云: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

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

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

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2](P50)

为了从整体上准确把握此诗的基本情调,必须先排除汉儒及后代解诗者对它的干扰,揭开给它蒙上的层层面纱。汉儒以美刺为中心,把《诗经》的思想内容大都弄得面目全非。比如将这首诗附会为“刺庄公也。不胜其母,以害其弟。弟叔失道,而公弗制;祭仲谏而公弗听,小不忍以致大乱焉。”(《毛诗小序》)[3](P113-114)到了宋代,理学家朱熹仍然没有摆脱儒家诗教的格局,又指责此诗为淫奔之诗,《诗集传》引“莆田郑氏(即郑樵)曰:‘此淫奔者之辞’”[3](P113-114)作注。这种偏激的观点遭到清代《诗经》研究者的尖锐批评。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说:“女子为此婉转之辞以谢男子,而以父母诸兄及人言为可畏,大有廉耻,又岂得为淫者哉!”[3](P113-114)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得更为明确:“盖女心既有所谓而不从,则不得谓之为奔,亦不得谓之为淫。”[4](P205)解读这首诗,只有彻底清除封建时代解诗者设置的迷障,才能看清诗的真相,不然,就会给正确理解诗的本义带来很大困难。

《将仲子》实际上是一首爱憎交织、动人心弦的情歌。在这里,我们还有必要先了解一下诗作的历史背景,以有助于鉴赏并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

恋爱婚姻是人类社会中一种正常的必然现象,也是人类生命无限延续的需要。这种几乎人人经历的生活过程,本应是个人意愿的体现,不应受到过多的干预,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如果说先秦时代男女恋爱择偶在某个地域、民族、阶层中还有一定自由的话,那么随着阶级社会的产生和发展,随着礼制的出现,这种自由意识越来越受到社会观念,特别是礼教的支配和束缚,从而形成了情感与伦理观念的撞击。礼是当时统治阶级约束人民、限制个性舒展的文化枷锁,人们追求爱情、争取个性解放的自由是极为有限的。虽然《周礼·地官·媒氏》说:“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5](P44)这也仅仅是在统治者规定的“活动月”内,有那么一点自由欢畅的情景。尽管《风》诗中也有不少诗篇反映了男女青年自由奔会的场面,但这种自由的机遇是很少的,为时也是短暂的。《孝经·广要道章》中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5](P5)《论语·颜渊》则说得更为具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5](P53)礼作为狭隘的统治阶级的思想武器,始终多方面钳制着人们的意识和行为,已不是维护群众利益的规范。此时的礼,虽然在某种意义上是为了调节主客观矛盾,为了保持人的需求欲望与条件之间的动态平衡而设,但它规范人们行为的根本目的,已是处于完善统治者自身利益的需要。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说:“在整个古代,婚姻的缔结都是由父母包办,当事人则安心顺从……现代意义上的爱情关系,在古代只是在官方社会以外才有。忒俄克里托斯和莫斯赫曾歌颂其爱情的喜悦和痛苦的那些牧人,郎格的达夫尼斯和赫洛娅,全都是不参与国家事务,不参与自由民生活的奴隶。”[6](P72-73)恩格斯的这段话也符合中国周代社会的历史情况。据《周礼·地官·媒氏》记载,婚姻问题必须经过媒妁的介绍,才是合礼的。只有“规定”允许了,男女才能正式结合。不然就要受到处罚。有的没有经过父母同意,媒人介绍,连钻洞扒着门缝互相偷看一眼都要受到指责,就更不要说爬墙私自会面了。如果私奔,就会被父母和社会人士更瞧不起了。正如《孟子·滕文公下》说的:“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5](P37)这在《风》诗中也有直接的明显的反映。《诗经·齐风·南山》:“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2](P195)《诗经·幽风·伐柯》:“取妻如何?匪媒不得。”[7]《诗经·卫风·氓》:“匪我愆期,子无良媒。”[2](P115)《诗经·鄘风·柏舟》:“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1](P51)这些都充分说明,在《诗经》时代,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已经开始受到严格的限制,而少有己见和择偶的自由性了。《将仲子》这首诗就是当时不能自由恋爱的真实写照。

诗中写一位姑娘与仲子产生了热恋感情,并且不断地幽会,仲子甚至还翻越墙头到她家中,她处于外界的压力,只好规劝仲子不要冒险,以免引起闲言碎语。

第一章开头三句说:“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这里的“折”字值得注意,它不是“采折”的“折”。在这特定的语境里,“折”字有攀折、拉折、踩折等意思。青年男子是想借助、利用围墙附近树木的支撑力量,以顺利完成翻越墙头的系列动作,不是有意识地去采折、破坏树木,其目的是想借用外物快速地翻越墙头,以便及早见到心爱的恋人。这几句的大意是,善良的姑娘以请求的语气对仲子进行由衷的劝告:求求你仲哥啊,希望你不要拉、踩树木,翻越墙头到我家里来。这种做法难免损害周围的树枝,留下越墙的痕迹,一旦被人发现会惹出意想不到的麻烦。从表面看,好像在谢绝仲子的求爱,故意表现出一点厌倦、冷漠之情。可是她又非常担心,怕引起男方的误会,产生情绪方面的异化,所以下边紧接着说:“岂敢爱之?畏我父母。”这里道出了规劝的缘由,并不是吝惜树木,原来是基于外因,害怕父母的责骂。虽然如此,这位姑娘对恋人的情思还是大胆地袒露了出来:“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诗的大意是说,仲哥啊真想念你啊,父母的谴责也可怕啊。从这平和委婉的言辞中,我们可以看出,她是怀着极其沉重而又羞怯的心情,慑于父母的压力,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这样说的。实际上这位姑娘的心思和仲子是一样的,互相爱慕着对方。如果说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两个人在情感表现的程度上或许有所不同。再从两个人的性格上看,区别可能在于,一个是偏重内向的,一个属于外向的。从诗句里我们体会到,那个姑娘是个要脸面的人,她不像仲子那样表露的大胆而明朗。从男方的角度看,是爱情的力量促使仲子鼓足了勇气爬墙越垣。这位小伙子在爱情的感召下,追求异性的急切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只是选择的方式不够妥当(也许越墙的举动是在夜间进行的)。由于当时的生产力不发达,不像现在有先进的通讯工具,不能快速地取得联系,再加上大门紧闭,别无选择,也就只好这样了。再从女方的角度说,从诗中提供的信息可以看出,女子实际上也同样有着火一般的热情,尤其是在仲子几乎不顾一切的追求中受到感动,产生了感情,于是便始终不渝地深切地爱着仲子。可是在体现出家长制权利的那个时代,没有得到父母的许可,在没有正式“批准”以前,她是不能擅自进行此项甜蜜活动的。若有半点“越轨”的举动,就要受到父母、诸兄的责备以及外人的非议。这来自家庭内部和外界的多方面的压力,不仅使她受到孤立,而且使她饱受不尽的烦恼与痛楚。即使这样,诗中的主人公也没有完全屈服于所面临的困境,爱的火焰并没有熄灭,在她的内心深处并不拒绝仲子。她并没有因为礼教的钳制与外界的干涉而放弃或动摇追求爱情的坚定信念,也没有变异已经萌发的爱的心态。从这一连三章的“岂敢爱之”、“仲可怀也”的心声里,可以体会到,她蕴藏着强烈的执著的爱情,以及对当时礼教压制个性的极端不平和抗争。虽然她不像《鄘风·柏舟》及其他一些诗篇中的主人公那样向礼教勇敢地做出公开反抗,缺乏一种理性的批判意识,且争取婚姻自由、控诉封建礼教的力度不够,显得有些微弱,但是,从她幽怨的倾诉中,能使我们认识到封建礼教对人心灵的桎梏与戕害,造成了多少青年男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人为的悲剧,具有极为深刻的社会意义。

语言亲切委婉,注意人物心态的刻画,是本诗艺术上的突出特点。诗中的语言虽然多为四言句式,但我们读后并不觉得语言急促、言辞粗暴,而是有一种舒缓、和蔼的感觉,倒是感到诗中的女主人公吐露着一种畏难的情绪,表现出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态。从“无逾我里”、“无逾我墙”、“无逾我园”以及“无折我树杞”、“无折我树桑”、“无折我树檀”一连串的步步紧逼的表象看,似乎是向主动求爱者发出了严厉的警告,但是我们仔细品味,其实不然。从“仲可怀也”的反复浩叹中便体会到,她对仲子的举动,明着劝阻,暗里却为他设想秘密约会的途径,以便顺利地真诚地进行感情上的沟通与交流,实质上是女性心灵的一种热切的期待。她的劝说,是不要仲子蛮来,并不是格外珍惜杞、桑、檀这些树木,不论是一般的还是名贵的,而是担心“逾里”、“逾墙”、“逾园”以及损伤杞、桑、檀的行为容易被人发觉,也显得不够文明,同时,从一个侧面也相应地反映出仲子的鲁莽,这样势必会导致不良的后果。为安全起见,尽量避免或减少恋爱过程中人为的障碍,他们必须力争摆脱和超越常人的视野。究竟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更好、更切合他们之间的情况,诗中没有明确说出,也无需做出交代,这就给细心的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余地。

再从描写女主人公的恐惧心理看,她那恐惧的心理来自嘈杂的人际环境。内部“畏我父母”、“畏我诸兄”、外部“畏人之多言”。从人与人的亲疏关系看,一个比一个疏远,而客观上施压的范围却在逐渐扩大,压力也不断地加重。这种人与人之间由近及远,由此及彼、上下左右内外结合的关系,自然形成了网状型包围圈。反对她的不是几个人,而是一伙人。也就是说,她那可怕的精神压力来自(从家庭到邻里)强大的占有3/4的绝对优势力量;或者说,舆论上给她造成的沉重的思想负担,不仅有家庭的,还包括社会的。女主人公直面众人围攻的现实,陷于无援的地位。这样的处境,这样的氛围怎能不使她孤独、忧虑和焦灼。这正是她内心深处充满矛盾与沉痛的根本原因,是那个社会不合理的礼教习惯势力酿就的苦果。

这首诗还采用了《诗经》中常用的复沓形式。全诗共分三章,章与章的句式相同,仅有个别字不一样,内容也大体相近。这种写法不仅协和韵律,富有变化,有一唱三叹之感,而且还起到了强调和突出主题的作用。诗中通过近乎重复的倾诉与宣泄,道出了主人公思想纠缠中的矛盾冲突。这种复杂而深微的心曲,又主要是通过与“我”关系密切的人和物反映出来的。“我里”、“我墙”、“我园”、“我树”(杞、桑、檀)、“我父母”、“我诸兄”,这些身边的人和事物既是真实的又是常见的,还各自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并不是随意拿来的。比如,主人公居住的自然环境,围墙层层,树木种种,由远及近,包围重重;生活的社会环境,反对她的人由近及远,越来越多,众人非议,传播面广。诗人根据创作的需要,将发生在这特定环境里的平常人和事,有选择地写入诗中,读后不仅使人容易接受和理解,而且更有利于深化主旨。这无疑表现了诗作者善于摄取普通事物的匠心与功力。如果说《风》诗中的爱情诗像彩色的链条一样,那么《将仲子》就是这链条中富有光泽的引人注目的一环。

[1] 俞冠英.诗经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2] 姜亮夫,夏传才,赵逵夫,等.先秦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3]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诗经鉴赏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4]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M].李先耕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

[5] 许嘉璐.文白对照十三经[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

[6]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 金启华等.诗经鉴赏辞典[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0.

Abstract:Even in the early stage of feudalism,young men and women's desire for love freedom and hope for happy marriage life are hard to fulfill because of the feudal ethical code.Its shacks on young men and women made them filled with intense conflicts and sorrow.In addition,the cruel social reality brought about tragedy in their love and marriage life.The poem ofJ iangzhongzihas deep social meanings as well as its higher aesthetic value.

Key words:J iangzhongzi,Zheng Feng,The Book of Songs;love and marriage;feudal ethical code;social meaning

(责任编辑 刘小平)

Freedom and Suppression:the Conflicting Inner World Decipherment of J iangzhongzi,Zheng Feng,The Book of Songs

HU Wen-guang,WAN GJian-he
(Library of Hebei North University,Zhangjiakou,Hebei 075000,China)

I 207.2

A

1672-9951(2010)06-0009-03

2010-10-09

胡文广(1953-),男,河北海兴人,河北北方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猜你喜欢

诗经
Black phosphorus junctions and their electrical and optoelectronic applications
El oficio del lector
《诗经》里提到的食物总是很好吃
品读诗经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诗经说鸟
《诗经 凯风》
《花·诗经》:寸心容得许多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