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操作引起输液微粒问题的探讨
2010-04-08尹三凤
尹三凤
微粒是指那些外来的、非溶性的、直径 50 μ m以下的、肉眼观察不到的微小颗粒杂质[1]。临床输液中最为常见的微粒主要有:尘埃微粒、玻璃屑、橡胶微粒、棉纤维、塑料微粒、脂肪栓、炭颗粒、药物结晶、湿度变化以及细菌、真菌、芽肿、钙、锌等,这些微粒是在生产和使用药品或输液器的过程中产生的,有些微粒的产生,甚至是无法避免的。
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治疗手段,在治疗疾病、抢救患者等方面具有其他给药途径不可比拟的优势,但随着静脉输液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输液微粒污染的危害也日渐严重,因而加强静脉注射中输液微粒在临床护理中的预防及对输液微粒污染患者的治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1 护理操作引起输液微粒的原因
在临床静脉输液护理操作中,由于操作不当或责任心不强,容易引起输液微粒污染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4]:
1.1 输液包装和输液器具方面
输液玻璃瓶应具有良好的透明度、相容性、阻水阻气性能,但在输液过程中需要不断地经通气管路向溶液中引入空气以产生压力,空气中的灰尘、微生物很容易造成药液的污染;天然胶塞存在易老化、气密性差、针刺时易掉屑、长期与药液直接接触后在药液的浸泡下可能发生化学污染或微粒脱落等缺点,加垫涤纶薄膜也不能解决使用时出现微粒的问题。
带空气过滤装置及终端滤器的一次性输液器虽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目前的终端滤器对直径 5 μ m以下的微粒滤除率较低,不能滤去所有微粒;塑料管中未塑化的高分子异物,或因生产环境、生产过程中切割、组装、磨擦等工艺代入的机械微粒也成为污染微粒。
1.2 联合用药过多及药物配伍不当
由于药物的溶解度、酸碱度不同,药物配伍不当,多种药物合并用药注射引起 p H值变化,而形成不溶性物质及物质结晶微粒。
1.3 操作过程中引起的微粒污染
加药时安瓿颈未消毒就锯割掰开,因玻璃的脆性所产生的细小微粒,随瓶内负压而吸入安瓿造成污染。输液瓶同时加入多种药物时,因反复穿刺,使橡皮屑脱落瓶内。粉针剂瓶盖上的蜡末未消除干净,微粒随针头污染药液。在执行无菌操作中,违反操作规程,治疗室空气污染,均可使液体中微粒增加。
2 输液微粒产生的潜在危害
输液微粒进入体内,所造成的危害有如下几个方面[5]:
2.1 局部组织栓塞或坏死
输液微粒其直径一般为 1~25 μ m,也可为更大的颗粒。而人体内的毛细血管直径平均只有 7~9 μ m[6],如果液体中微粒过多,可直接堵塞血管;而且红细胞聚集在微粒上,容易形成血栓,造成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
2.2 静脉炎
引起静脉炎的原因很多,但有 70%是由于输液剂中微粒含量过高所引起。这是由于微粒随血液循环进入人体,从而损伤血管内壁,引起血小板的粘着,导致静脉炎的产生。
2.3 肉芽肿
输液微粒进入脑、肺、肾中毛细血管,可引起巨噬细胞增殖,而这些器官里的吞噬细胞在吞掉微粒后死亡,并释放一种水解蛋白,该种水解蛋白会不断的粘附另一个吞噬细胞,这样死亡细胞会越粘越大,停留在毛细血管里形成密集的组织,即为肉芽肿。
2.4 过敏反应
输液微粒本身是抗原,易与组织蛋白发生反应,从而引起过敏反应。
2.5 热原样反应
输液微粒引起输液患者出现发热、寒战、恶心、呼吸困难等现象,称之为热原样反应,其临床表现与热原反应非常相似。所以当临床出现输液反应时,可从输液微粒缘由查找。
2.6 其他
输液微粒引起肺癌、白血病、出血等病症。一般来说,输液微粒危害的大小取决于微粒的形状、大小、化学性质以及堵塞人体血管的部位、血运阻断的程度和人体对微粒的反应。输液微粒易引起多种疾病,越来越为医药界各类人士认识与重视。
3 护理操作引起输液微粒的预防
输液微粒对人体的危害是巨大的,如何预防护理操作引起输液微粒问题,引起了人们的较大关注[7,8]。
3.1 减少输液环境微粒污染
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切实严控操作环境净化关,是确保输液操作安全的先决条件。配药间避免人员流动,空气过滤除菌或定时消毒并定时做细菌检测,尽量做到无菌无尘。工作人员进入配药间前应洗手、戴口罩、衣帽整洁,避免代入性微粒污染。
3.2 加强责任心,严把药物器具关
液体使用前要认真查看瓶签是否清晰、是否过期。如为玻璃瓶包装,要检查瓶盖有无松动及缺损,瓶身及瓶底有无裂纹,药液有无混浊、变色和沉淀等改变。输液器具及药品的保管要做到专人专管,按有效期先后使用。输液器使用前要认真查看包装袋有无破损,用手轻轻挤压塑料袋看有无漏气现象。禁止使用不合格的输液器具。
3.3 现配现用,注意配伍
药液应现配现用,一瓶一管。在同一瓶液体内尽量减少加入多种药物,以避免由于药物间p H值改变而产生药物结晶性微粒。若确需多种药物联用时,应尽量采用小包装溶液分类输入。临床用药时注意药物配伍禁忌,两种以上药物配伍后要观察药液是否变色、沉淀、混浊。配制粉剂药品要充分振荡,等药物完全溶解后方可使用。药液配制好后检查无可见微粒方可加入液体中。
3.4 规范操作,减少不溶性微粒污染
改进安瓿的切割与消毒,采用“易折型”安瓿或控制安瓿锯痕长≤1/4周及坚持开启前的消毒安瓿颈,锯割后再次消毒并倾斜 45°掰开安瓿是减少药液污染的重要措施。添加药物时应尽量减少对输液瓶塞的穿刺次数,针头不宜过粗,一般采用 9~12号为宜,针头过小会增加如橡皮屑堵塞针头的几率,过大会导致较大橡皮屑脱落[9]。减少配液注射器反复多次使用,严格按照一人一针管、一药一针管。尽管目前国内外都在努力采取措施减少输液微粒污染,但我们仍需加强自我保护意识,谨慎对待输液。凡是能通过口服药物达到疗效的,就不要用肌内注射;凡是能通过肌内注射达到疗效的,就不要用静脉输液,以确保安全。
4 小 结
静脉输液在各级医院广泛应用,治疗效果迅速,有利于危重患者的抢救。但是,如果某一操作环节不当,将一些不溶性微粒输入人体,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通过探讨护理操作引起输液微粒的原因、输液微粒产生的潜在危害、护理操作引起输液微粒的预防,进一步提高基层广大医护人员的微粒污染防护意识,将静脉输液微粒污染对人体的危害降到最低。
[1]李青云.护理操作过程中微粒污染的原因与预防对策[J].护理与临床,2007,11(11):198.
[2]赵怀全,甄健存.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规划设计和实施要点[J].中国药学杂志,2006,41(10):794-795.
[3]秦秀丽,商月娥,刘素温,等.对应用侧孔针减少输液中橡胶塞微粒污染的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2007,24(4):52-53.
[4]关小玲,周玉英,莫伟民,等.静脉输液加药器的研制与临床应用效果评价[J].南方护理学报,2004,11(7):7-9.
[5]周文丽.静脉输液中微粒污染的危害与临床预防[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8(9):1104-1105.
[6]赵月秋,艾淑娟.浅谈我国静脉输液技术的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6下半月版):7-8.
[7]朱同丽.规范静脉输液操作,提高护理服务质量[J].当代医学(学术版),2008,14(20):126.
[8]刘 勤,容桂荣.静脉输液微粒污染的防治进展[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5,19(5):53.
[9]谷润联,赵丽虹,张 爽.输液微粒污染问题的探讨[J].家庭护士,2006,4(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