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膜潜池式小梁切除术疗效分析
2010-04-08袁涵瑜杜红波
袁涵瑜,杜红波
(汝阳县人民医院眼科,河南汝阳471200)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多见,Ciarins小梁切除术是常用的手术方法,但远期效果不理想,其主要原因是滤过道瘢痕形成阻塞。汝阳县人民医院眼科为改进手术方法,自2007年开始应用巩膜潜池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7年1月~2008年1月应用巩膜潜池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42例51眼,男12例,女30例。年龄47~72岁,平均59.5岁。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31例33眼,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11例18眼。术前均用药物或联合前房穿刺将眼压控制在30 mmHg以下。全部手术均由同一医师采用统一的手术方法完成。
1.2 方法球后麻醉,上直肌缝线固定眼球,在鼻上或颞上做8~10 mm以穹窿部为基底的结膜瓣,巩膜面烧灼止血,在结膜瓣正中做以角膜缘为基底的“Ω”型4×4 mm巩膜瓣,约1/3巩膜厚,分离至透明角膜内1 mm,浅层巩膜瓣下正中做3×3 mm中层巩膜瓣切除,厚度大于1/3巩膜厚。做9点钟前房穿刺,放出少量房水,使眼压稍低于正常。在浅层巩膜瓣下正中做1.5×2 mm小梁切除,相应处做一宽基底虹膜根切口,缝合巩膜瓣2针。前房注入平衡盐液加深前房,观察滤过道,若滤过过强,可加缝1~2针。结膜瓣复位,两对端各缝1针,平衡盐液保持前房正常深度,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4万单位和地塞米松2.5 mg。
1.3 术后浅前房分级术后浅前房分三级:Ⅰ级:周边虹膜与角膜接触;Ⅱ级:虹膜小环以内与角膜接触或仅瞳孔区有极浅前房;Ⅲ级:虹膜及晶状体前囊与角膜接触,前房完全消失。
1.4 滤过泡分型滤过泡分四型:Ⅰ型:薄壁无血管,多型微囊状;Ⅱ型:扁平、弥散、苍白的结膜,相对厚壁;Ⅲ型:无滤过泡,或微隆起充血的球结膜下纤维组织增生,瘢痕化,紧紧地粘连于其下的上巩膜组织,呈结膜变硬增厚,相对多血管的外观;Ⅳ型:局限圆顶状,呈囊肿样增生,成为致密的球筋膜空腔,无滤过功能。Ⅰ型、Ⅱ型滤过泡为功能性滤过泡;Ⅲ型、Ⅳ型为非功能性滤过泡。
1.5 术后随访全部病例术后随访10~12个月,平均11个月。
2 结果
术后1周浅前房4眼,均为I级浅前房,浅前房发生率为7.84%;术后1周眼压≤21 mmHg 47眼,控制率92.17%;随诊眼压≤21mmHg45眼,控制率88.23%;功能性滤过泡43眼,占84.31%。
3 讨论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是基层医院眼科常见病。对房角粘连大于1/2象限或术前应用四联药物(缩瞳药、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碳酸酐酶抑制剂、高渗脱水剂)不能良好控制眼压的病人,多采用Ciarins小梁切除术,但远期效果仍不理想。影响手术成功的因素较多,一般为早期滤过过强、浅前房、低眼压及脉络膜脱离,致视力下降、白内障、黄斑病变、葡萄膜炎、虹膜前后粘连等;晚期滤过道纤维组织增生,瘢痕形成滤过道阻塞。近几年,临床对Ciarins小梁切除术进行了很多改良,如可调节巩膜瓣缝线、术中平衡盐液形成前房、“Ω”型巩膜瓣等,明显降低了术后浅前房、切口渗漏等并发症,但晚期仍有一些病人滤过道阻塞,视野继续缺失。
巩膜潜池式小梁切除术在浅层巩膜瓣下形成一潜池式滤过通道,对建立有效的永久性房水滤出通道提供了保障。房水从内滤过口滤出先在巩膜瓣下潜池内蓄积,然后滤出至结膜下吸收,浅层薄层巩膜瓣有利于房水直接渗透至结膜瓣,潜池内蓄积房水,有利于房水从巩膜内血管、Schlomm管断端及睫状体分离区吸收,并且降低了结膜滤过泡压力,避免早期结膜瓣渗漏。房水可以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潜池内蓄积房水可抑制巩膜组织粘连,减少瘢痕形成,起到巩膜瓣下应用抗代谢药物的作用,避免了药物不良反应。
巩膜潜池式小梁切除术用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疗效确切,远期降眼压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李美玉.青光眼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张舒心,刘磊.青光眼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