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工作压力的相关性因素调查分析与对策
2010-04-08肖红岩石晓云李建英周红艳
石 莉 肖红岩 石晓云 李建英 周红艳
面临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和现代医学科技的飞速进步,医护人员的素质及医护的质量关系着医院的生存与发展,护理工作面临着与国际接轨的挑战及人们对健康需求和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等,这些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护理人员所面临的多元化压力也越来越大。护理工作责任大、技术操作多、工作不规律,护士工作压力的相关因素多种多样。现将护理人员工作压力的相关因素进行综述,并提出相应措施,旨在帮助护理人员缓解工作压力,保障身心健康,从而提高工作质量。
1 调查对象
2008年 9月对我市 2所三级甲等医院及 2所二级甲等医院在职护士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 432份,收回有效问卷 400份。调查对象年龄为 19~50岁,平均 30.19岁。均为女性。文化程度:中专 80名,大专 265名,本科 55名。职称:护士 142名,护师 198名,主管护师 52名,副主任护师 8名。
2 护士工作压力的相关性因素分析
2.1 工作倦怠
被调查护理人员中 92%存在工作倦怠,35.5%的护士感到高度的工作倦怠。工作倦怠 (job burnout)也译作心身耗竭综合征(burnout syndrome,BS),是指一种因心理能量在长期奉献别人的过程中被索取过多,而产生以极度的身心疲惫和感情枯竭为主的综合征,包括情感衰竭、去个人化、个人成就感降低 3个维度[1]。已有研究表明,工作领域中存在的诸多负性因素会直接影响到护士的心理和工作行为,严重会导致职业倦怠[2]。工作环境和工作制度的压力及护理工作的复杂性和高度紧张性需要护士全身心的投入和承担义务,护士每天面对各种病人被病痛折磨和死亡的残酷现实,面对各种各样的病人和家属,站斗在与疾病斗争的第一线,极易导致心理负荷加重和身心疲劳。在 400名被调查的护理人员中,高度紧张及超负荷的护理工作而产生的心理压抑、沮丧占75%;工作价值得不到体现和尊重占47%。护士编制少、危重病人多、救治任务重、工作压力大,无形中增加了护士的心理压力。
2.2 工作疲溃
95%以上的被调查护理人员感到工作压力大。目前,临床护士面临许多新的压力源,如护理病历作为病案存档,把护士推向“举证倒置”的前沿;护理模式的改变,对护士的知识要求更高;量化管理的实施,检查的细化,增加了临床护士的紧张感;病人期望值不断增加,使护患之间的距离再度曾大;以及电脑收费、一日清单的实施,增加了临床护士的非护理工作量。96%被调查护理人员需进一步知识的学习与更新,62%的被调查护理人员感到工作量大。如果工作压力的持续存在,会使护理人员失去精力、理想和目标,表现为躯体、情绪、行为的异常,我们把这些症状称之为疲溃综合征[3]。李小妹等报道,护理人员有情绪疲溃感的占59.1%,无成就感者占53.2%,明显高出国内常模(33%)[4]。
2.3 支持系统
近年来医疗机构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给护理人员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与医师或其他专业人员相比,护士晋升机会少,使护士在心理上失去了平衡。护理职业不被重视,医院裁编的时候首先想到的还是裁减护士。80%的被调查护理人员时刻担心工作中出现差错;35.5%的被调查护理人员应对能力差;41%的被调查护理人员认为薪水较低、护士地位低;37%的被调查护理人员认为倒班频繁,生活不规律。工作压力影响护士的感情承诺,当护士工作压力增加时,其感情承诺有所下降,这可能与护理人员知觉到工作压力与工作报酬不对等所致[5]。1988年,Bambre发现[6],护士辞职的主要动机与较差的控制管理及较差的员工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关(41%),包括缺乏年长的护理管理者的支持、缺乏认知和表扬以及对管理不满意。国外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外科护士的社会支持资料较内科护士丰富,因而工作应激反应相对较低;医护之间或上、下级护士之间如果处于一种冷漠的或对抗的缺乏支持的相互关系,则护理工作应激水平提高,而开放的、融洽的和相互支持的关系则能有效地缓冲工作中的应急源,降低应激反应水平,提高工作满意度。陈素坤等在研究了医护人员的社会支持情况后,发现护士对上级领导的支持感到不足[7]。
2.4 护士的执业安全
毛秀英等[8]报道,调查 167家医院肿瘤化疗药物配置,仅8家医院(占 4.78%)采用了集中式管理,其余 159家(占 95.21%)均采用分散式管理;3%的被调查护理人员在操作时,很少穿防护服、带护目镜,再配用抗癌药物时不带手套。而70%被调查的护理人员报道过去 1年中至少 1次接触过患者的体液;42%的被调查护理人员在孕期、哺乳期从事接触有害有毒的禁忌工作;80%的护士为患者抽血、注射时不戴手套。院内感染已严重侵害着医务人员,尤其是与患者密切接触的护士,及针刺伤是造成护士职业损伤的主要危害因素[9]。据美国 CDC报告,截止到 2000年底美国医务人员中已有57人被确诊为 HIV感染,其中护士 24人,而因皮肤刺伤造成的感染占 84.2%(48/57);各种药物带来的理化因素危害对护士的身心会造成严重的影响;监护系统的各种射线对人体免疫系统也会产生危害。
2.5 护理人员性别特征
护理队伍以女性为主体,女性的生理特征、情绪化周期波动以及家务劳动、生儿育女、自身求学等多方重负,易导致护士精力不济和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冲突[10]。36.6%的被调查护理人员感觉工作影响社交和家庭。护理工作轮流值班的特点,没有周末和法定节假日的休息,易造成心理矛盾和家庭矛盾等。有报道,护士工作疲溃综合征发病率随工作年限的延长而增加,夜班护士的发病率(66.7%)显著高于白班(35.8%)[11]。不同班次护士工作的满意度有显著差异,三班倒护士的满意度平均得分最低[12]。
3 对策与建议
3.1 培养良好的心理应对能力 ,指导护士积极应对
应对是指成功地对付环境挑战或处理问题的能力。通常,积极的应对方式可以使自己有效地面对心理应激,重新恢复生理与心理的平衡状态;消极的应对则往往会使人继续停留在充满压力的应激状态,继续消耗自身潜在的能量,产生倦怠,甚至导致心理疾病。首先护理人员应学会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预测倦怠的征兆;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面对压力时,可暂时避开压力环境,转移注意力,让自己冷静下来;学会积极适应护理工作的复杂性,对所付出的艰辛和代价,不要一味地抱怨,及时调整心态,学会换一种角度看压力。学习合理减压,自我调节,大家一起讨论遇到的问题,互相开解,排遣压力。充分的休息、充足的营养、规律的运动、适当的业余爱好能使精神放松,心境开阔,必要时可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3.2 为护士提供继续教育的条件
增设心理学、行为学等培训课程,定期组织护士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或对护士进行定期心理辅导,使其学会压力的应对技巧,掌握减压方法。孙欣等[13]开展院内心理辅导站,对全院护士开展心理疏导和咨询辅导,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护士本身一定要学会自我调节,释放内心的压力。学会自我安慰,宽容他人,寻找正确的压力释放渠道,提高对失败、挫折的承受能力。院内加强全面性防护知识及职业安全的教育与学习,规范护理工作行为,并充足地提供防护用品建立完善职业暴露管理体系,定期对护理人员培训。使用硬质锐器收集盒,锐器盒的使用可使针刺伤的发生率降低 50%,值得推广[14]。有研究[15]认为,一个可以提供信息支持、资源、学习发展机会的环境可以使员工更好的完成工作任务,员工也因此对工作感到满意,认为组织的管理者是可以信赖的。
3.3 提高综合素质,提升社会支持形象
在某种情况下,护士为病人付出的辛勤劳动,有时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理解和认可。应对病人进行权力与义务的宣传教育,增加对护士工作的理解和尊重;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对护士工作加以宣传和树立护理队伍中的先进典型,推动全社会更多的了解和尊重护士。护士的精神安慰主要来自病人的康复。说明她们对病人充满着爱心,渴望得到全社会的认同[16]。护士所在组织给予护士的有效支持也有助于工作压力的减轻[17]。通过娴熟精湛的技术、敏锐的观察力、迅速的判断力等护士良好的专业素质,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3.4 强化控制或回避心理压力 ,学会对情绪的控制
通过控制和回避压力,从根本上减少负面影响的发生,同时也减少了某些刺激性大的压力所带来的作用,这是最理想的调整方法[18]。预防疲溃是防止临床护士发生情绪障碍的关键:(1)培养轻松、健康的业余爱好,以缓冲紧张情绪。(2)每天坚持体育锻炼,增加自身生理应激反应的能力。(3)建立支持系统,寻求可倾诉的对象,以减少不良情绪的发生。(4)自立、自强、自信,保持良好心态,提高工作效率,缓解疲劳状态。(5)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人际交往中要开朗、豁达、举止大方,才能得到患者的理解,同事的帮助,领导的关心,家庭的支持。为护士提供员工援助计划(EAP)服务,通过评估 -宣传-培训-团体辅导和个体心理咨询 -评价 -反馈等程序。经过 1年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可以降低护士职业压力,减少护士的抱怨,增加个体承受职业压力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弹性,有效维护心理健康。
3.5 对护理管理方面的建议
周彧等[20]研究结果证实,当前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正面临着工作倦怠高峰期的到来,社会个体发生工作倦怠者日益增多,其中护士是相对高发的职业群体。由于护理工作面对的病人千变万化,护士存在的角色冲突很容易被理解,这就提示护理管理者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建立规范的工作流程,通过培训来提高护士的各种应对能力技能。医院管理层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改善护理服务态度,就必须高度重视护理工作,要采取一切措施激励护理人员。有研究[21]发现,当工作得到承认并得到奖励时,员工有较高的感情承诺。发展的机会、报酬分配的公正性以及工作的自主权都可以增强护理人员的组织承诺,因此,要尽可能的为护士创造学习机会,制定学习计划。在奖金的分配上尽可能减少同级医护人员的差距;在晋升职称、评选优秀方面给予同等的机会,表彰奖励先进护士,给以崇高的荣誉,使护士感受到本职工作的光荣和伟大,提高护士待遇,解决护士缺编问题,合理定编,消除各种在编不在岗的现象。广泛采用新技术,减少工作量。护理管理者合理配置人员,缓解工作紧张度,对工作量大、抢救患者多的科室如妇产科、急诊科、儿科等给予一定优惠政策,以保证其人员得到充分休息,要公平公正分配劳动量,轮流安排休息,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考试,优化护士考评机制。护理管理部门还应该开展一些积极向上的健康活动,让每一个护士都有一个发挥才华的舞台,使护士在良好的氛围中努力学习和勤奋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德。让护士在和谐的社会心理氛围中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这对于维护护士心理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Maslach C,SchaufeliWB.Job Burnout[J].Annu Revpsychol,2001,52:397-422.
[2] Garrett E.A new look at nurse burnout: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 and social climate[J].J Nurs Adm in,2001,31(2):91-96.
[3] 潘孟昭主编.护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8-59.
[4] 李小妹,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溃感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645.
[5] 任建华,李继平.四川省三甲综合医院护士工作价值观与组织承诺的调查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6B):69-71.
[6] Bamber M.Quitting[J].Nursing Times,1988,84(22):33-34.
[7] 陈素坤,王秋霞.护士职业压力与心理适应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9):659-662.
[8] 毛秀英.我国部分医院护士化疗防护现状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1):809-812.
[9] Trim JC,Elliott TSJ.A review of sharps injuresand preventaive strategies1[J].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2003,53:237.
[10] 郑林科.护士晋级与职称评定结果及相关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9,7(3):342-345.
[11] 钟智民,陶志清,赵连都.医务人员疲劳综合征的产生及其对策[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1993,13(8):36.
[12] 曹 颖,于艳秋.护士工作满意度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0,10(7):46-37-439.
[13] 孙 欣,潘绍山.开展心理咨询 关心护士心理健康[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2,19(4):55.
[14] 李红梅,李文涛.减少护理工作中的意外针刺伤[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1):7-9.
[15] Kanter RM.Men and women of the corporation[M].New York:Basic Books,1993:64.
[16] 孙月芬,闫丽红,康福霞,等.护士流失的职业心理原因调查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93.
[17] Kulbe Jill.Stressors and coping measures ofhospice nurses[J].Home Healthcare Nurse,2001,19(11):707-711.
[18] 姜乾金主编.医学心理学[M].第 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3-83.
[19] 冯 怡,徐东娥,孙 理.员工援助计划对护士职业压力与压力反应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7):628-630.
[20] 周 彧,张黎明.京穗两地护士工作倦怠现状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4):298.
[21] Bateman TS,Strasser S.A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the antecedents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84,27(1):9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