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理人员针刺伤的现状与防护对策

2010-04-08周云君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年8期
关键词:锐器针头医护人员

周云君

医护人员经血液传播疾病的职业暴露主要途径是被血液污染的医疗器械刺伤,统称为针刺伤[1]。大量研究证实,护士是发生针刺伤造成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每年全球大概有 10万名护士被针头刺伤[2]。有文献报道,至少有20种病原体可以通过针刺伤传播[3,4],导致职业感染的发生,其中最常见的是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5]。因此,加强护理人员对血液性传播疾病的防护迫在眉睫,现就有关护理人员针刺伤的相关内容综述如下。

1 护理人员针刺伤的现状

1.1 护士是医护人员中发生针刺伤的高危人群

护士在临床工作中承担着大量的穿刺操作,如注射、静脉采血、静脉输液等。因此,护士是医院中针刺伤发生率最高的职业群体。戴青梅等[6]对 8 063名从事临床工作的医、护、技人员的调查中发现,各类人员发生针刺伤的百分比例分别为33.8%、63.47%、19.57%。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率显著高于医师和技术人员。

1.2 护士职称、工龄、科室差异对针刺伤发生情况的影响

护士职称的差异对针刺伤发生存在着影响。李淑琴等对220名护士的调查发现:护士组明显高于护师和主管护师人员组[7]。护士工龄的差异对针刺伤发生可能存在影响。戴青梅等对 8 063名医护人员的调查发现,工龄短的人员针刺伤的发生情况显著高于工龄长的人员[6]。护士科室的差异对针刺伤发生可能存在影响。李淑琴等对 220名护士的调查发现,门诊注射室护士针刺伤的发生情况明显高于其他科室人员[7]。

1.3 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原因

1.3.1 防护意识薄弱 临床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普遍较弱,在我国三所三级综合性医院的一项调查中显示,有37.13%的人对被针刺后感到无所谓,其原因是护士学校教育中缺乏职业防护课,而临床实习护士防护教育并未受到重视[8],护士从业后缓慢形成的职业防护意识太模糊,自我防护意识普遍较弱[9]。有调查显示[10],39.7%的护士对标准预防不熟悉,甚至从未听说过;高达69.9%的护士在注射、输液操作时从不戴手套,认为操作不方便,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

1.3.2 操作时心情急躁或紧张,注意力不集中 精神紧张或注意力不集中也是导致针刺伤发生不可忽视的因素。如急诊科突发事件多,急诊护士经常要处理病情急、变化快的危重病人,对工作和服务对象情况难以估量,随时处于应急状态,容易导致身心疲惫,从而导致针刺伤发生率增加。

1.3.3 操作行为不规范 未按操作规程实施护理操作,也是导致针刺伤发生的重要因素。护士在进行注射及抽血操作时,习惯性的取下针头或套上针帽均可导致针刺伤。调查发现针刺伤的人员中有 11.97%是取下针头时所致[11],16.7%是套针帽时引起[12]。注射、静脉采血及输液操作不戴手套,工作人员手指表面有可能接触到病人的血液,同时,不慎的操作可能使手被针头刺破。有研究表明[13],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针头刺破一层乳胶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将会比未戴手套接触到的血量少 50%以上。因此,戴手套操作可以避免手指皮肤直接接触血液,起到保护作用。

1.3.4 针刺废弃物处理不当 废弃物处理不当极易被针刺伤,如将针头丢弃于一般的塑料袋等不耐刺的容器,用后的注射器未及时处理针头。调查 1 740人次中发现[14],护理人员在收废弃物时被针刺伤的有 42人,浸泡针头时被刺伤 291人,取下针头时有 204人被刺伤。在上述调查中,注射后处理针头共发生针刺伤 1 068次,占针刺伤总数 62.68%[15]。

2 护理人员针对针刺伤的防护对策

美国 CDC对医护人员职业暴露接触感染提出“普遍预防”和“标准预防”的策略,策略主张医护人员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操作规程,充分利用各种屏障防护用具和设备,减少各种危险行为,最大限度地保护医护人员和病人的安全[16]。

2.1 加强护士职业安全教育,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加强对护士职业防护培养和教育,内容包括:预防注射针刺伤指南,针刺伤的危害、原因及防护对策;针刺伤的处理,针刺伤后的报告制度,以提高护士的自我保护意识,熟悉医疗锐器的安全使用、正确处理使用过的注射器,减少针刺伤的发生。有研究表明,进行防护教育能使护士的针刺伤发生率下降41.5%[17]。

2.2 执行安全操作规程,规范操作行为

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规范操作行为是降低针刺伤发生率、确保护士职业安全的重要环节。

2.2.1 认真做好标准预防,要求接触病人体液、血液及进行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的消毒。如血液、体液飞溅到面部、手套、口罩、防护眼镜、隔离衣上时立即更换。手上有伤口进行抽血时必须戴双层手套,尽可能在充足的光线下操作,禁止一次性用物重复使用。

2.2.2 注射器使用后不要重新套上针帽,美国职业安全保障和健康管理组织(OSHA)规定:原则上不允许套回护针帽,在别无选择时必须单手操作,绝对禁止双手操作[18]。

2.2.3 安全处理使用接触过病人的针头、刀片等利器,使用后减少裸露针头的折弯或折断及传递,无须分离针头、针筒、消毒、毁型等处理,立即投入不能穿透的防漏密闭的锐器收集箱,也可使用塑料瓶或能够防刺破、防渗漏的容器盒代替,以减少锐器暴露时间,降低针刺伤的发生率。

2.2.4 操作时避免各种因素的干扰,注意力要集中,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针刺伤的发生。

2.3 加强职业防护管理、降低针刺伤发生率

医院领导、院感科、护理部应高度重视职业危害,要以人为本,关心护士。建立职业暴露报告系统,使护理人员在针刺伤或黏膜接触病人血液等职业暴露后,能向有关部门报告,各病区对不慎被锐器刺伤的护理人员进行登记,报告管理。清楚的记录针刺伤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损伤的具体部位、程度,处理方法等,以及是否实施了预防性措施,进行了血液检查及随访。此外,还应在临床推广应用安全产品和技术,加大投入为医务人员购置防护用品和设备;加强护理人员的防护教育和岗前培训,通过宣传,使护士了解正确处理锐器的必要性,改变不正确的个人操作习惯,科学合理地安排工作及人力资源,降低针刺伤的发生率,使医护人员的职业风险降至最低限度。

[1] 王红红,杨 敏,何国平,等.护士工作中针刺伤现状及预防对策[J].实用预防医学,2002,9(6):666-668.

[2] Sm ith U.AIDSand selfprecaution for themedical[J].Staff Nursing Times,2002,98(6):41.

[3] Elise MB,Ina TW,Craig NS,etal.Risk andman-agement of blood-borne infections in health care workers[J].ClinicalMicrobiology Reviews,2000,13(3):385.

[4] 李红梅,李文涛,肖淑贞,等.减少护理工作中的意外刺伤[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1):7.

[5] 谢红珍,聂 军.护士针刺伤的危害及其危险因素[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3):54-56.

[6] 戴青梅,李法云,王志萍,等.潍坊市医护人员针刺伤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因素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01,1(1):22-24.

[7] 李淑琴,张 凌,姚晓梅,等.基层医院护士针刺伤现状与防护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08,6(3):15.

[8] 苏银利.注重基础护理学教学中护生自我防护意识的培养[J].护理研究,2001,15(4):239-240.

[9] 周晓荣.临床护士自身防护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2,16(8):445-447.

[10] 张玉芝,周俊卿,梁 霞,等.锐器伤致血源性传播疾病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1):11-13.

[11] 任小英,刘义兰.易发生针刺伤操作环节的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03,17(3A):267-268.

[12] 谢红珍,聂 军,潘绍山,等.锐器伤与护士行为、生理、心理及环境关系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7):591-593.

[13] 张少羽.外科护士职业危险因素与防护[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4):10-11.

[14] 杜淑英.减少护理人员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思考[J].护理管理杂志,2003,3(2):37-38.

[15] 王红红.护生职业防护现状调查[J].护理研究,2002,16(6):331-333.

[16] 郑淑鹏.工作人员暴露于血液性病毒及免疫接种状况[J].国外医学◦医院管理分册,1999,16(4):162.

[17] 李菊英,谢玲玲,贺锦花,等.护士针刺伤的防护教育与建议[J].护理管理杂志,2005,5(6):44.

[18] Path Giving safe inject.ions:Using Auto-disable syringes for immunization[EB/OL].http://path.org/resaurces/safe-ing-pdf.htm,2001-09-31.

猜你喜欢

锐器针头医护人员
具有喇叭口结构的防刺伤针头帽的设计与评价
小小针头不迷路
胰岛素针头可以重复使用吗
移动式可伸缩锐器盒放置架的设计及应用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锐器盒使用现状、存在问题及改进思路
帮助医护人员处理好四种关系
蒙医护理实习生实习期间锐器伤调查分析与对策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