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和普及大众初病学
2010-04-08郭丰
郭 丰
(郑州大学临床医学系,河南郑州 450052)
1 有必要建立大众初病学
1.1 初病学定义的提出 西医有预防医学,中医有未病学,两者都是以医者为学科的承载主体。对于患者而言,了解一些疾病预防知识也是十分有益的。但是具体到每一个人,预防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就成为相对的不定式。每个患者都有过疾病发生的初始经历。这个初始阶段,与疾病的发展、转归,以及采取的对应手段,则是一种确定的关系。也就是说,患者在患病初期的自然反应和主观措施,与转归的关系是必然的。它对于患者最终是完全恢复健康、不完全恢复健康或者死亡,其意义则更加直接。因此,有必要建立并向社会普及一门新的知识-大众初病学。由于这门知识是为了使普通患者了解患病初始阶段的问题,并取得相应的对策,所以把它称作大众初病学。大众初病学的建立与普及,将对大众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1.2 初病学应当也能够成为一门独立的学术领域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已经审定出版的《医学名词》(1-7),尚未包括卫生学、医学科普以及心身医学等相关学科,而《中医药学名词》则没有收入初病一词。释其内涵,初病学既不同于预防医学,也有别于未病学。
首先,从所涉及的对象上讲,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群体的角度探索与人类疾病和健康相关问题;未病学是以保健、防病、治病及其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辨证的角度探讨人的健康状态及其预应措施。而初病学则不然。一方面,初病学是以患者个体为研究对象,探讨患病初始状态与对策。在这个相对独立的阶段中,状态是指患方的生理、心理以及所处环境、诊治条件,对策则指当下以及准备后续的处置措施。另一方面,以上所说的状态和对策,一般是由患者自主判断和实施的。因此,作为大众普及性知识,初病学尤须被患者所掌握。
其次,从所涉及的内容上讲,初病学在进程上后续于传统的预防学,在内涵上独立于新兴的未病学。预防医学的主要任务是预防疫病的发生,控制疾病的发展及促进健康。对每个人来说,就可以简单概括为防病、保健,它与初病学的区别即不言而喻。未病学突出体现了传统医学的辨证论治和未雨绸缪的超前意识,并将这个理念贯通于防病、治病、康复的全部过程,即所谓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既病防乱、防变等等。实际上,由于现代医学强调三级预防的概念,未病学已经开始被称作预防医学的一个新的领域。而初病特指疾病已经发生、尚在初始阶段,初病学的任务就是研究患病初始阶段的心理、生理状态与应对措施。
再次,自诊自疗的普遍存在,使普及初病学更加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受医疗条件和经济水准等因素的制约,自诊自疗成为患者处置常见疾病的一种方式。2008年进行的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表明,新发病例未就诊比例为38.2%,这中间 70%的患者通过自行服药或药店购药等方式对疾病进行了治疗,经医生诊断需住院而未住院的比例为21%[1]。由患者自行实施的、具体的、被动的就医方式,往往由于主体原因导致不科学的诊疗后果。这些问题仅靠个案指导,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而独立、系统的初病学则能够使自诊自疗逐步得到科学引导和理论提升。
2 初病学的研究方向与应用价值
2.1 初病学的研究方向 在史籍中,初病一词主要在两种情况下出现。一是与治未病、欲病、已病的辩证关系相联系。明代万全说:“上工治未病,十得十全”;“中工治初病,十全六七”。若“不知保护于未病之先,不知调护于初病之日”,则形成“治已病”的被动局面[2]。二是分辨初病久疴与实施诊治。清代李用粹在处置胸痹心痛时,认为“久病无寒,新病无热。初病宜温宜散,久痛宜补宜和”[3]。大众初病学不属于传统医学,只是在表述上使用了“初病”一词,其内涵更加丰富,而界定却更加具体。举凡人在初病时所涉及的诸多方面,都成为初病学的关注的内容。以一般患病过程而言,从医学角度讲,首先是病症、病因、病情和判断、处置、预期等;从生物学角度讲,要考虑个体的应激性和应急意识、心理承受等;从社会学的角度讲,还涉及周边关系、居所环境、家庭成员等……实际上,由于每一个体所处社会、身居地理各异,生活习性、性别民族、身体状况、心理素质、消费水准、健康要求、职业条件、人际关系、文化素养、医疗方式,乃至智商情商不同,对初病的影响及产生的心理反应,采取的态度和对策也各不相同,所涉及的内容更加广泛。譬如精神刺激、过度劳累、饮食不当、气候变化等诸多因素,均可诱发死亡率极高的高血压危象,其前因患者当为第一知情人。而自限性疾病,患者又往往只知其症而百般求医。许多人对亲属偶患小疾惊慌失措,对自身的不适却无动于衷。由此引出的大众初病学,也就成为一门综合性知识。虽然它并不要求对某一类知识十分精通,但较高的文化水准将成为掌握大众初病学的坚实基础。
2.2 初病学的应用价值 清代叶桂称:“大凡经主气,络主血,久病血瘀”,因此得出“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的结论[4]。这里且不讨论所谓的气血关系,叶氏强调处置初病的意义不容忽视。傅山也认为,“凡病初起之时。用药原易奏功,无如世人看不清证,用药错乱,往往致变证蜂起。苟看病情,用药当,何变证之有”[5]。此处说明了病初处置的利害关键。近年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上升迅速,譬如高血压患病率有较大幅度升高。然而全国成人18.8%的高血压患病率,人群高血压知晓率却只有30.2%。相应而来的便是仅仅24.7%的治疗率和6.1%控制率,以至于由高血压引发的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位居所有疾病死亡率之首[6]。所以,对于每个具有行为能力的人来讲,大众初病学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患病的初始阶段,能够比较迅速、理智地实施应对,即心理应对自然进入状态。其二,能够较早、较准确地对病情及可能的变化做出预计,即要有相应的预期判断。其三,能够比较理智、客观地确定和采取措施,即在所具条件下最科学的方式。因此,具备了一定的初病学知识,就能够显症不惊慌,隐症不麻痹;既不致贻误诊治,也避免枉耗钱财,最大限度减少可能留下的遗憾。
3 初病学体系的建立与知识普及
3.1 建立大众初病学体系 初病学是一门大众学科,也是一门蕴含着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种因素的交叉学科,学科内容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由此构成了一个综合体系。而仅就医学部分而言,它又与临床、预防、心理的各个专业紧密联系。若单从这一个方面讲,以其集生物医学、行为医学及社会医学之成,其知识运用则更接近于全科医学,或者说是初级的自体的全科医生。当然,由于主体不同,全科医学并不能涵盖或等同于大众初病学,而只能作为初病学中的医学部分的内容构成。随着现代文明带来的诸多变化,影响健康的新因素也不断出现,对疾病与健康知识的了解需要不断的补充和更新,这也是初病学关注的重要内容。所以初病学体系的特点,一是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二是重视学科交叉内容,三是关注健康信息。普及的大众初病学理念,符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精神,符合我国的国情与医疗卫生水准[7]。它与现代化的医疗机构、正在兴起的健康管理机制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将对全民健康事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3.2 丰富和普及初病学知识 由于大众初病学直接关联着社会和生活,因此尽管相关内容涉及面如此庞大和宽泛,但其诸多方面已经为人们所了解。只是就每一个患者而言,所掌握的内容在不同的方面有着不同的程度。也正因此,系统地丰富和普及初病学的知识更为重要。丰富初病学知识的职责,既是医者的义务,也是患者的责任。医学界要加强对医学与社会相互联系的探讨,并且呼吁社会给予应对初病以足够的重视。社会的每一个人则依据所掌握的初步的医学知识,发现与自身生活的联系。这种医学与社会的联系,医学与自身的联系,成为构成初病学的重要因素。对其内在联系的研究过程,也就是形成并不断丰富大众初病学的过程。普及初病学的知识,首先要对疾病的发生、转归的认识科学化,对其预防、治疗的态度理性化。在这个基础上,方能正确理解初病知识,根据自身的状况而采取相应的对策。一俟初病学知识得到初步运用,就会产生积极的效应,进而得以持续并向周围扩散。所以说,大众初病学属于应用学科,其普及和运用密切相关。它在普及中运用,在运用中普及,自然形成良性循环;而学科本身也能够在普及和运用中,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主要结果[EB/OL].http://www.moh.gov.cn,2009-02-27.
[2] 万 全.幼科发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3] 李用粹.证治汇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4]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5] 傅 山.傅青主医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4,2(12):919-922.
[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公报,2009(5):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