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方今用 验案存真(一)

2010-04-07陈大舜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古方犀角原方

陈大舜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7)

方药是中医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和武器,历代医家均很重视,并不断积累了数量可观的经验方,留给后世一笔丰厚的珍贵遗产。面对成千上万个古方,谁也不可能记得那么多。但要想在临床上取得好疗效,就必须熟记或背诵一定数量的方剂,在辨证论治过程中,信手拈来,只有胸中有方,才能笔下有药。这是中医的基本功之一,也是中医的闪光点之一。如果单靠临时凑方,肯定会走弯路,疗效不会满意。因为古代名医名方,是经历过无数次临床实践验证的有效方,是千锤百炼的精品力作。即使这样,也无法适应临床上千变万化的复杂病情,仍然要通过医生自己的临床经验的积累和体验,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有时以一方为主加减,有时以二方或三方合用化裁。多年来,在我国研发上市的大量中成药新药中,实际上大多数均是在古方基础上加减化裁而成。因此,作为一名临床中医师,必须学会“古方今用”,尤其对初出道的年青中医医生更为重要。同时也希望执教方剂课的老师,能理直气壮地要求学生就像背诵外语单词一样,必须背诵或熟记200个左右常用方剂歌诀。我就是本着这一精神,把自己运用古方治疗今病的鲜活案例提供给大家参考,但愿对后学者有所启示。医学,真正是一门活到老、学到老的高深学问。是名医也有一些病治不好,不是名医也能治好一些病,可谓医道无穷,永无止境。

方某某,女,47岁。2009年7月19日就诊。患者顽固性痛经伴习惯性便秘5年余,每次月经来潮时,少腹部疼痛难忍,不能坚持正常工作。2003年底,曾看妇科并B超检查,发现有子宫肌瘤0.6 cm×0.8 cm,未作治疗。2008年因痛经看中医,服中药近半年(处方不详),开始有效,后无效而自动停药。2009年6月妇科B超检查,发现子宫肌瘤已长至3.0 cm×3.5 cm,某医院劝其做手术切除,本人顾虑重重而未做。月经先后无定期,经量或多或少,色暗红,夹有小瘀块。大便长期秘结,2~3 d 1次,干硬难解。形体消瘦,面色少华,饮食尚可,尿黄,舌苔薄黄,舌质红带紫,脉细带数。

辨证:阴亏血热,气滞血瘀。治法:滋阴凉血,理气活血,调经抑瘤。方药 中成药:大黄虫丸,每次6 g,2次/d。汤药:桃仁10 g,红花10 g,生地15 g,当归10 g,赤芍15 g,川芎10 g,藿梗10 g,苏梗10 g,炒枳壳10 g,法夏10 g,杏仁10 g,麻仁15 g,肉苁蓉10 g。1剂/d,煎服2次。行经期停服汤药。

患者自7月20日开始服药至8月31日,共服汤药21剂,大黄虫丸9瓶,病情大为好转。大便每天1~2次,稀溏,后转每天1次,成形。月经来潮时已完全不痛,能正常上班工作。复诊时,原方未改动。经治疗3月余,痛经痊愈,大便畅通,心情舒畅。2010年1月3日B超复查,子宫肌瘤已缩小至0.8 cm×1.0 cm。目前患者仍坚持每天服1次大黄虫丸。

案2犀角地黄汤加减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案

李某某,女,17岁。因四肢散在性瘀点、瘀斑并间常鼻衄1个半月,于2005年3月14日来我院就诊。1月前曾在某省级医院检查血小板46×109/L,凝血时间4.5 min,出血时间4 min,骨髓检查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给予泼尼松、达那唑、氨肽素治疗2周,血小板转至正常,鼻衄止,皮肤瘀斑消失。但伴随激素撤减至停药15 d后,上症复发,转中医院治疗。刻诊:四肢皮肤仍有紫斑,颜色鲜红与紫暗并见,晨起鼻衄,每次约5 mL左右,伴面红,口干,口苦,尿黄,大便结,2~3 d 1次,月经提前,量多色鲜红,舌苔黄少津,脉弦细数。查血小板40×109/L。

辨证:血热阴伤,瘀毒内阻。治法:清热凉血养阴,活血散瘀止血。方药:水牛角30 g(先煎1 h),生地黄15 g,赤芍15 g,丹皮10 g,茯苓10 g,阿胶10 g,麦冬15 g,仙鹤草15 g,旱莲草15 g,熟大黄8 g。先服7剂,1剂/d,煎服2次。鼻衄止,大便畅通,未增新瘀斑、瘀点,查血小板78×109/L。熟大黄改用6 g,再服14剂。查血小板升至102×109/L,病情向愈。原方减去熟大黄,改用藿梗10 g,麻仁15 g,经调治1月余。再次复查血小板升至116×109/L。后嘱其长期服用知柏地黄丸善后。1年后随访,未再复发。

按语:犀角地黄汤原方出自唐代《千金要方》,后世被清朝温病大家叶天士用于热入血分的代表方而闻名,以致许多人以为此方创自于叶天士,其实不然。由于现代已把犀角列为国际违禁物品,故迫使中医改用替代品水牛角,但用量需加大10~20倍,仍不及犀角之效。犀角地黄汤原方具有清热凉血养阴、解毒化瘀化斑之功效,原方中芍药未指明是白芍或赤芍,白芍偏重于养阴,赤芍偏重于活血,可据病情选用,也可两者均用。本案选用赤芍取其活血而不伤血之妙。加阿胶、麦冬滋阴养血,仙鹤草、旱莲草凉血止血兼养阴,熟大黄清热排毒化瘀,茯苓健脾利湿并可制约养阴药滋腻之性。全方起到化紫癜、升血小板的作用。如临床辨证属气阴两虚者,必加黄芪30~60 g有效。

案3消风散加减治疗玫瑰糠疹案

曾某,男,58岁。2009年12月4日就诊。患者1月前因上背部起了一小块皮疹,较痒,去某皮肤病研究所诊治,并刮了一小块皮屑做检查,排除霉菌感染,拟诊为过敏性皮炎。日后逐渐增多,腰背部、脐腹部、上肢腋窝部、大腿内侧,均有片状淡红色皮疹,略高出皮肤表面,时痒,搔之有少许皮屑,不流水。两天前又去某省级医院皮肤科诊治,诊断为玫瑰糠疹。患者未接受西药治疗,直接看中医。除上述现病史以外,患者饮食、二便均正常。苔薄微黄,脉细弦。

辨证:人过中年,阴亏血燥,风毒外袭肌表。治法:祛风败毒,养阴润燥。方药:荆芥10 g,防风10 g,僵蚕10 g,蝉蜕10 g,沙参15 g,白芍10 g,赤芍10 g,白花蛇舌草30 g,半枝莲20 g,蛇床子15 g,蒺藜10 g,蔓荆子10 g,甘草10 g。5剂,1剂/d,煎服2次。

患者于2009年12月14日复诊。上方共服10剂,症状有所缓解,皮疹范围有所萎缩,颜色转暗,仍痒,有皮屑,如遇服食辛香料食品,有加重趋势。据原方加减:荆芥10 g,防风10 g,僵蚕10 g,蝉蜕10 g,乌梢蛇10 g,小白花蛇1条,白藓皮15 g,蛇床子15 g,土茯苓20 g,当归15 g,苍术10 g,黄柏15 g,薏苡仁30 g。5剂,1剂/d,煎服2次。5剂服完即愈。又服5剂,巩固疗效。并嘱其少食辛香料食品及腥发食品。随访至2010年3月,未发。

按语:玫瑰糠疹是一种以好发于躯干、四肢近端,疹色红,略起皮屑的非特异性亚急性或慢性皮炎的皮肤病。本案以《医宗金鉴》消风散为基础方加减。初诊以荆芥、防风、蝉蜕、僵蚕、蒺藜、蔓荆子、蛇床子祛风止痒疏络;蛇舌草、半枝莲清热败毒;沙参、白芍、赤芍养阴润燥活血;甘草调和诸药。服后虽效,但并不很理想,故加大搜风疏络力度,用了二蛇;又加大利湿解毒力度,合用三妙丸及土茯苓、白藓皮;调整撤换了其他药,并把沙参、赤白芍换成当归养血润燥,痊愈收功。

猜你喜欢

古方犀角原方
两古方在改善POI大鼠卵巢微环境作用机制的差异初探
含杜仲古今方剂的对比研究
图片赏析
加大对中医经古方保护的建议
千年古方三拗汤,止咳、化痰、平喘
复聪汤缓解耳聋耳鸣
犀角散加味干预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前期临床研究
银翘散“因地制宜”名家临证举隅
“六炭止血散加减”治疗家畜内外出血
犀牛有角久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