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兵法三十六计之三十二·空城计

2010-04-07

国防 2010年10期
关键词:空城计赵云司马懿

■ 谢 镤

说起空城计,人们自然就会想到诸葛亮智斗司马懿的故事。

三国争霸时期,魏国统帅司马懿率领一支15万人的部队扑向蜀汉的阳平城。此时,屯驻在阳平的诸葛亮只有5000名士兵,而且可用不足2500人,另外2500人正在押运粮草前往汉中的途中。诸葛亮身边除了一些手无缚鸡之力的文臣,连一名武将都没有。得知消息,随行的官员个个面无人色,不知如何应付。危急关头,诸葛亮镇定自若。他下令将城上的旗帜收起来,士兵各就各位,不准擅自离开或大声喧哗。同时打开城门,每门留下20名士兵,穿上老百姓的衣服,清扫街道。随后,诸葛亮带着两个书童,携一张古琴登上城楼,在栏杆前坐定,点燃几炷清香,随着诸葛亮双手轻拂,阵阵悦耳的琴声飘向城外。

魏军细作(侦察兵)在城下看到这般光景,急忙回报司马懿。司马懿听后觉得难以置信,策马向前,亲自观察城中情况。一见果如细作如言。只见诸葛亮面带微笑,从容不迫地端坐在城楼之上,手抚琴弦,他左边的小童手捧宝剑,右边的小童手执拂尘。城门附近,一些老百姓若无其事地打扫街道。司马懿看到这些情景,心中大惊,急令部队后军变前军,掉头向北山方向退走。他的儿子司马昭见状不解:“诸葛亮肯定是手中兵力不足,才故意摆出这个样子。父帅为何命令大军撤退?”司马懿回答:“诸葛亮为人谨慎,凡事都是三思而行。他从未冒过一次风险。今天城池四门大开,其中必有埋伏。一旦我军进了城,就正中了他的计谋。听我的,赶快撤,不会错。”

见到司马懿撤走,诸葛亮手下官员同样不解:“司马懿能征惯战,今天率15万大军来犯,见了丞相后就仓促撤退,是何道理?”诸葛亮答道:“他认为我一向思维周密,办事谨慎,不会冒风险。看到我们城门大开,就以为有埋伏,于是撤走。我原本不愿冒险,今日用此计,实在是迫于无奈啊!”左右官员听后赞叹不已:“丞相真是神机妙算!若是我等遇到这种事情,恐怕早就弃城而逃了。”诸葛亮说:“只有不到2500名士兵,若弃城而逃,那跑不了多远,就会被司马懿全部活捉。”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场景

实际上,这个著名的空城计的故事在史书上无据可查,完全是由文学家虚构出来的。倒是蜀国以武勇闻名的大将赵云用过这一计策。据《三国志·蜀书·赵云传》记载:公元219年,曹操大军攻到汉中,赵云数战不利,情况十分危急。赵云乃退回营垒之中,大开营门,偃旗息鼓。曹军“疑云有伏兵,引去”。第二天,刘备来到赵云营中,得知情况,称赞道:“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曹操部下大将文聘也曾用空城计退敌。公元226年,文聘率军驻守在今湖北黄陂西,孙权亲率5万大军来攻。当时,天下大雨,城栅崩坏,无法防守。文聘决定以空城计迷惑孙权,下令城中百姓不得随便出门,街上空无一人,他自己则卧床不起。孙权对此果然迷惑不解,认为自己大军已攻至城下,而对方却一点动静都没有,这种情况实在反常,如无密谋,必有援兵。因此不敢发起进攻,而是下令退兵。

兵不厌诈。空城计实际上是一种诈术,一种心理战术。它不是用实力战胜敌人,而是通过研究敌军将领的心理活动,迷惑对手,使敌人惊疑不定,不敢贸然进攻。古人使用这种计策,一般是在寡不敌众、形势十分危急的情况下,迫不得已而采取的应急之举,是一种十分冒险的计策,一旦被敌人识破,其后果不堪设想。因此,《三十六计》将其列入“败战计”中,是有道理的。

但是,正因为所冒的风险很大,其成功的可能也很大。在战争当中,交战的双方总是想尽一切办法,用尽一切手段,虚虚实实,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以欺骗对手,让敌人真假难辨。因此,一般的将领指挥作战,都是根据常理去推测敌情,并据此做出相应的对策。如果能了解敌军将领的心理特点,并针对其特点,违反常规,出其不意,就很可能收到奇效。这便是战争史上空城计屡屡能够得手的原因所在。

猜你喜欢

空城计赵云司马懿
《无风的夏日》
败而不伤才能笑到最后
标点符号的争吵
Jokes Today
空城计
甘南牧民 赵云雁
爷孙合唱《空城计》
空城计
老谋子司马懿
老谋子司马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