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面五调”详解

2010-04-05康晓峰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色调形体光线

康晓峰

(大庆师范学院艺术学院,黑龙江大庆163712)

“三面五调”详解

康晓峰

(大庆师范学院艺术学院,黑龙江大庆163712)

光线照射到物体上,便形成了明暗变化,这是一种客观现象。明暗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在绘画界把它归纳概括“三面五调”。对它在造形上的正确应用和可能的拓展进行研究不仅对美术基础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将对具象、意象抽象艺术之间的相互沟通与融合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三面五调”;空间变化;方圆变化;明暗变化;黑白灰色区

由于物体结构所导致的物体表面的各种起伏变化,使其明暗关系细微且繁琐。但无论物体简单还是复杂,大还是小,整体还是局部,它们的明暗变化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物体在空间,自身的高度、宽度、深度是构成立体的三个基本因素。高度表现物体的上下距离,宽度表现左右距离,深度表现前后距离。”[1]57物体这种高、宽、深三度空间以及每度空间中物体自身的转折变化,在光的作用下就会形成明显的黑、白、灰三大面色区和亮部、中间色、明暗交界线、反光、投影五大色调。这是光的逻辑,不以物体的变化为转移,不管物体的起伏有多么复杂,也不会影响“三大面”现象和改变“五大色调”的排列次序。在素描中将物体上的这种现象称作“三面五调”。

“三面五调”不仅是基础素描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从欧洲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末历代绘画大师创造艺术辉煌的重要手段,更是现代派艺术家需要学习探索和不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不断的研究与实践,深化与发展,当我们认识到“三面五调”不但可以表现空间中物体的形体变化、立体感、质感、空间感,创造写实幻境,更可以依靠自身的变幻创造出多种多样的画面效果时,这不仅将使写实派艺术异彩纷呈,也将架起具象、意象、抽象艺术相互融合、沟通的桥梁。

本文只就“三面五调”的原初状态进行解析,并就如何运用“三面五调”造形作简要论述,旨在了解物体的客观现象,掌握客观规律,并进一步提高艺术创造力。

客观物体无论多么复杂,都可以归纳概括为简单的几何形体,如正方体、圆球体、圆柱体……所有的几何体又都离不开方圆变化,方由平面构成,圆由弧面构成。方与圆、平面与弧面就是我们解析“三面五调”的媒介物。

一、三面——形体的基本空间构成

物体的三维性质决定了它面对观者的时候,既能呈现正面、侧面,也能呈现顶面或底面。在光的作用下,由于其不同面接受光线的角度不同,便会形成黑、白、灰三大色区,从而使物体具有立体感,物体任何局部的变化也都会由这三个面构成立体关系。

下面以白色正方体(白色最容易识别色调变化)为例解释它的明暗变化规律。正方体由六个不同方向的面构成,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面,也可以看到两个面,最多能看到三个面,看到三个面是常态。正方体的三个面在受光线照射后会形成黑、白、灰三种变化,光线直射的面为“白”,光线侧射的面为“灰”,光线照射不到的面为“黑”。黑白灰的每种变化当中还有些微妙变化。亮面最亮部分是在黑白灰三面交界处,这是高光。亮面一面也不只是一般的白色,从这个面最远边缘到最亮的高光点有微妙渐变的调子变化。灰面的变化是从与亮面交界处的稍暗至远渐亮。暗面最暗的部分在近高光处,次暗的部分是在与亮面交界处的明暗交界线上,黑白两面相交处有强烈的明暗对比。暗面由于反射光的作用会渐远渐亮。

黑白灰三大面是物体的基本构成,每个大面当中起主要作用的转折变化将构成一些三中面,各中面当中小的转折变化将构成众多的三小面。以此类推,物体将由简单的立方体变成越来越复杂的形体。以人物头像为例分析如下:有了头部的高宽,再找出额骨上的额结节,颧骨上的颧结节,下颏骨上的颏结节等位置即可形成由基本的三大面所构成的立体大形。进一步把每个大面当中形体的正、侧、底或顶划分出来便会形成一些三中面,如头部正面当中的额部、鼻子等,形体划分已经有了一定的深入。再划分每个中面当中形体的正、侧、底或顶,就会形成众多的三小面,如鼻子侧面的鼻翼,鼻子下面的鼻孔等。尽管如此,三个面的明暗变化规律在三大面、三中面、三小面上都不会改变。

如果想使物体形成完整的空间效果,就不能没有背景。背景的色调变化是在保持其固有色的基础上渐变的。如果向比它深的色块蔓延,自身则向着浅色调渐变;如果向着浅的色块蔓延,自身则向着深色调渐变。尽管背景可能只是一块灰色衬布或白色墙面,它们自身并无深浅变化,一旦进入物体空间,进入“三面五调”的明暗变化当中,它们也将随着空间的需要产生深深浅浅的变化。这就是物体明暗变化的空间关系原理。例如在白色墙面前放上我们的白色正方体,正方体亮面边线处的背景将由深而渐远渐浅,正方体暗面边线处的背景将由浅而渐远渐深。

二、五调——形体明暗变化的规律

物体受光线照射后,便出现受光部和背光部两大明暗系统。受光部包括光线直射部分,即亮部和光线侧射部分即中间色。背光部包括与光线成180度角以上的明暗交界线部分和受到周围受光物体影响的反光部分以及投影部分。

亮部是直接面向光源的区域,是色调最明亮的部分,下面以圆柱体和圆球体中的两种弧面来解析色调的变化。

直立着的圆柱,它的左右转折应该是无数的,但从理解体面关系的角度我们可以把它划分为有数的面。假设划分为二十个宽窄相同的面,我们从一个固定角度大致能看到十个面。由于透视缩短的作用,十个面当中应该有一个面最宽,其它面将向着左右边线渐远渐窄,这样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视线等宽范围内,越接近圆柱左右边缘转折面越多,在光线作用下明暗层次也就越丰富。所以左右弧面在五调子的亮面范围内他的明暗变化应该是:与光线近90度角的范围最亮,向中间色方向渐暗,向亮面边缘面渐多,层次渐丰富,色调渐暗,明暗变化及其微妙。圆球的体面关系不仅有左右转折,还有上下等四面八方的转折,弧面色调变化更加丰富,在五调子的亮面范围内,以与光线正成90度角的一点最亮,向四面八方渐暗。

中间色,是在受光区域中受光线斜射的部分。中间色本身的层次变化丰富。如圆柱体上的中间色,在与明暗交界线接触的地方会有较深的过渡面,再依次为深灰、浅灰与亮部相接。球体上的中间色当然会因为转折的丰富和多角度的反射光线而趋于复杂。

在复杂物体上的中间色变化微妙、明快、清晰。

从造形的角度讲,依据形体结构处理好大面积的中间色区域,对于深入刻划形体,培养分辨微妙色差的能力,很好的表现物体空间,都是有意义的。

明暗交界线是既没有直接受光,也很少受反射光影响的部分,它处于明与暗交界处,形成明显的暗带。它的宽窄、深浅、虚实变化除受形体方圆转变的影响外,也部分地受反射光的影响。虽然明暗交界线应该是五调中最窄小的部分,但确是造形最重要的部分。我们以三种体面变化加以分析解说:在立方体上的明暗交界线,是三个面相接所形成的硬边缘,在黑与白、灰相互衬托下,黑更黑,白更白,灰也显白。明暗交界线犀利且棱角分明,它与亮面交界处对比更强烈,在暗面自身向远处呈渐变状态,没有明显的界限。在圆柱体上明暗交界线形成一条很窄的暗面,它独立但不生硬,柔和但不漫漶,与亮面交接有过渡的深灰色,与暗面一体但仍有自身界限。它若受反射光影响则会形成虚实变化。在圆球体上,因形体的转折变化和各种反射光线的影响,自身虚实多变,进入一种复杂状态。

明暗交界线对造型的意义重大,它是使形体向前突起的最重要因素,忽略它,或对它表现上的种种失误,都会导致物体扁平,缺乏立体效果。

反光处于背光部,因受周围环境光的反射而产生变化。感觉暗部的面向纵深处转折,反光起重要作用。反光的强弱取决于物体本身的质地,周围其它物体的质地以及它们的固有色。

暗部的面向纵深处转折是反光部分明暗解析的重点,向纵深处转折,从几何体的方圆角度讲,是指弧面而不是指平面。它的原理与我们讲亮面时所作的分析相同,即越接近物体的边缘转折面越多,明暗变化越丰富。以圆柱体为例可以这样概括:在物体的暗部边线处确定一条窄面,再向里推出一条宽一倍的面,之后进入反光最亮部分。这三个面是渐里渐亮的,之后进入反光的较暗区,即接近明暗交界线的部位,这个部位转暗的原因是因为角度的关系接受的反射光减少造成的。圆球体上弧面明暗变化与圆柱体原理相同,只是它转折的方向更多,受各种角度的反射光线影响更大,明暗变化更复杂一些。

掌握了反光部分明暗变化的原理才能使弧形面转向纵深空间,把形体推向深远,形成物体的立体及空间感觉。但由于这种明暗变化的微妙,是一般人绝难感觉到的。

反光部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物体与背景的关系。要想认识物体的空间效果,正确认识物体与背景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即物体与背景形体变化简单,它们之间的明暗关系相对也简单,物体与背景越复杂,明度差别越接近,它们之间的明暗变化也就越丰富,形成明与暗在物体与背景上交替变化的节奏韵律。

投影虽然也具有暗部的性质,但它是物体遮住光源后落在其他物体上的阴影,这既包括背景物体,也包括物体本身凸起的部分遮光后产生的投影。“一般来说投影部分比暗面色调重;投影与物体交界的地方较深且界限清楚,反之,渐远则渐淡,界线也渐模糊。”[2]“投影边缘处色调较内部色调略重一些;近处色调比远处色调要深。投影的形一方面受光线照射在物体上的角度影响,直射物体时投影小,斜射时投影大。另一方面,投影的形也受投影面的结构起伏的影响,反映着投影面上的结构变化。”[1]59

三、“三面五调”对造形的意义

明暗变化是光作用于物体后的客观现象,“三面五调”是对这一现象的概括。如何运用“三面五调”为造形服务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造形既包括运用绘画的语言形式去把握自然物象,也应该包括运用绘画的语言形式自如的创造画面。”[3]

首先,谈谈如何用“三面五调”把握自然物象。在写生过程中经常会看到,物体表面的、偶然的、与塑造物体无关的光影很多。而在一些体面转折变化之处,需要用色调刻画物体的部位色调却很少,甚至无法分辨。有些物体暗处在大面积阴影当中,层次模糊,污浊成一片,而这些部位又有很多形体结构变化需要刻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首先要加以分析、取舍,不是有光影就画,也不要完全依赖现有的光源,该塑造的形体可以大胆地创造光源去塑造它,为达到塑造物体的目的,我们可以更主动一些。如:在光影比较丰富的地方,形体结构表现充分,多余的色调可以省略;在光影比较贫乏的地方,可以主观的设想补充光源,再根据光源的角度,推断安排色调。调动色调为我所用,这是主动造形,照抄色调那是被动描摹。就提高造型能力来说,两种方法将产生两种不同结果。用明暗造型如果有光源就画,画面就会乌涂,如果对光影没有概括或强化,形体就会软弱。“三面五调”除了对物体自身的塑造外,还可以拉开物体的前后关系,形成空间感。方法是:在离观者最近的区域运用最强烈的明暗对比,随着画面向纵深发展,这种对比的差别也就逐渐缩小。明暗间的对比越强,物体越向前;对比越弱,物体就越向后隐退。掌握明暗对比强弱,是调解物体空间关系的重要手段。保持明确的目的,在面对自然物象时就不会被迷惑,就能主动造形,就能提高创造力。

其次,谈谈用“三面五调”创造画面效果。我们知道,无论在画面上怎样努力表达物体受光后的明暗效果——“三面五调”,也不过是在一张白纸上用黑色工具制造出的不同量的黑白色调。假如在一张白纸上用笔排列出从白到黑的渐变色谱就会发现,可以用黑白灰三色来概括这一色谱。这个黑、白、灰是对“三面五调”一种抽象化提炼,可以把它作为画面表现的三大要素。这种探索实际上从19世纪后期就开始了,以塞尚、马蒂斯、毕加索等为代表的现代艺术家,成功地赋予了“三面五调”以新的意义,画家们在使用明暗对比时更多的不是为了表现光线以及物体的实体感,而是为了创造新的物象效果,构筑画面空间(相对于写实的三维空间,这种空间的纵深是有限度的,可以叫做二维半空间)。画家们创造性地综合了“三面五调”的表现性质,将其发展为新颖的视觉表现形式。这是一种超越自然法则,随主观意图运用明暗,创造生动画面效果的新尝试。明暗自身——黑、白、灰所具有的独立审美性质,决定了明暗配置对于创造画面的重要性。

把黑色调集中在一定范围之内,能获得强烈、集中的视觉反应;将黑色调分散在周围以突出灰色调和亮色调的表现,会具有鲜明的视觉效果;黑色调与灰白色调没有明确的区域,相互融合,彼此囊括会显得活泼而且生动;黑色调逐渐向浅色调变化,会产生秩序和宁静的效果。如果说黑色调和白色调可以使画面鲜明的话,灰色调是使画面变得丰富多彩的主要因素。

黑白灰关系是依画家的智慧按其所需在画面中所建立起来的独立秩序,可使画面效果远离自然真实,而更接近绘画自身的形式美感。

[1]杨景芝.基础素描教学[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2]王中义,许江.从素描走向设计[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32.

[3]丁一林,胡明哲.当代素描教程[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0:2.

[责任编辑:才璎珠]

康晓峰(1961-),男,黑龙江克山人,大庆师范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从事美术基础研究和中国写意画创作。

J20

:A

:1006-2165(2010)01-0125-03

:2008-10-20

猜你喜欢

色调形体光线
浅谈形体训练在声乐表演中的作用
消失的光线
湖光水色调
色调会说话
“你看不见我”
分离色调与色调曲线
西夏文形体研究述略
In Spring!春之色调
早期形体训练对产妇产后形体恢复的积极效果
形体与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