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探讨
2010-04-05江全
江 全
(四川民族学院 教育系,四川 康定 626001)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探讨
江 全
(四川民族学院 教育系,四川 康定 626001)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当今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课题。教师个体和外界力量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之源,亦可称之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因和外因。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原因。来自教师自身的内在动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及保证。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背景,探讨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探寻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对推进教师专业发展意义重大。
教师教育改革;教师专业发展;内在动力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的专业发展课题成为国外研究的热点。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提高教师专业地位的有效途径是不断改善教师的专业教育,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使教学工作成为受人尊敬的一种专业,成为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一种专业。从本质上说,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1]50。然而,人的一切有意识的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力量推动下产生的,教师专业发展也不例外。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人的发展有内因与外因之分,内因是发展的根据,外因是发展的条件。同理,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也有内外之分,内部动力即来自教师自身的本能性的内驱力,而外部动力即来自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制度)等非教师自身的社会作用的动力。从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的辩证关系看,内因始终是重要而根本的因素,是相对稳定的、具有持久作用的因素。没有对教师主体自身价值的追求,没有自觉的醒悟与觉醒,就不会产生巨大的内驱力去支持教师完成这一复杂、有意义的过程。因此,教师专业的持续发展必须首先启动、激发和形成其自身持续发展的动机,促进教师自我不断学习、素质不断提升的信念。教师只有在具备了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后,其专业水平才能有效地、持续地、稳定地得到提高[2]206。本文主要从满足教师的各种合理需求、形成学会学习的能力、培养反思的精神、强化自我更新的意识四个方面来分析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
美国动机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是由需要引起的,需要是人的价值取向的根源和行为的内在动机。需要是主体实现行为目标的内在动力,需要感越强烈,行为动力就越强,行为效果就越好。教师需要的产生、发展及其满足的过程与人的需要的产生、发展及其满足的一般规律相符合。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需要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探讨和了解教师需要的特点和规律,并予以正确对待,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教师职业本身的特点,我们可以把教师的需要分为两个部分,即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
教师是一个个生活在现实、具体环境中的人。与普通人一样,教师有维持正常生活的基本需要,也必须面对诸如衣食住行、身体健康及子女入学等一系列问题。教师的生存需要主要表现为在生活中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这是教师的基本需要,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备前提。保障教师的基本需要,是教师人权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完成教育任务和实现专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源。当一个人选择教师作为其职业时,无论他对这个职业有多么崇高的追求和热爱,其前提都必须是他能依赖这个职业生存下去并获得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认可和保障。教师不是一个孤立的群体,当他们在与其他行业人员的比较中发现自己的现状不尽如人意时,难免会产生一些失落感,并可能由失落感萌生种种影响工作积极性的想法。这个“物质需要”除了指教师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如工资水平、社会福利、工作条件,还包括教师这个群体所要求的基本的精神因素,如教师对自尊、荣誉的需要,对教师基本权利和社会地位认可的需要等。而且这个“物质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也在向更高层次发展着,这些都是正当的需要,应该适当地满足。因此,国家应该加大教育投入,改善教师待遇,减小教师收入与其他相关行业的“落差”,让教师职业真正成为体面的职业;学校管理者也要研究在现有条件下如何有效激励教师、鼓舞士气,唤起教师的内在动力。
教师发展的需要指的是教师对自身超越的需要。这既是客观社会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是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的主观追求。因为“人不是一种由外部条件盲目支配和随机支配的存在物,他的本质特征在于他始终具有一种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指向性,现实存在的一切永远不能满足人,人永远要去改变它。人的存在价值不在于接受和适应已有的一切,而在于为‘改造’、‘超越’的目的而善于利用已有的一切”。教师的发展需要主要表现为对专业发展的需要,包括教育信念的增强、教育技能的提高、对所任教学科知识的不断更新拓宽和深化以及对自己在课堂上为何这样做的原因意识的强化等[3]74。教师作为教育者的专业发展需要是教师的关键动力源。作为职业的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需要体现教师特有的专业需要即专业尊严和专业自主。教师的专业尊严主要指教师应受到学生的尊重,这要求学校管理者创设一种良好的校风。须指出的是,强调尊师并不是否定师生关系的平等、民主,而是着重于对教师职业人格的维护。教师的专业自主,主要是指其从事学科的独立性不受本学科以外人员的干预。教育是一项公共事业,但教师是专业工作者。公共事业需要政府保障和公众支持,但对于教育专业领域内的工作,如教师的教学、教育工作,公众在要求教师承担责任的同时,必须不侵犯其专业自主权。这要求学校管理者赋予教师本校范围内的学科话语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参与作用,并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帮助[4]22。
二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把终身教育看作是不断造就人,不断扩展其知识和才能以及不断培养其判断力和行动能力的过程,这一思想被视为是进入21世纪的钥匙,应被置于社会中心位置之上[5]8-14。终身教育的真正实现,必须以终身学习为前提。前者侧重于对学习者一方的支持和帮助,而后者则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教师发展的中心是教师的专业成长。这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信念、职业道德、职业情感、审美能力不断成熟、不断提升、不断创新的过程[6]3。教师作为学习者,他不仅要接受从小学到大学乃至研究生的学历教育,更要持续不断地、主动地、自觉地学习。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世界并获得工作的动力。这种学习,是自我提高的驱动使然,是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是专业发展的必要途径。
终身教育强调“满足每个在学校和工作中不断学习的需要的唯一之路是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既是终身教育观念形成的标志,也是终身教育实现的条件。教师学会学习,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就成为当今教师的重要教育工作。学会如何学习,这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且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如果教师要把这种教学方式传给别人,自己首先就要精通它。他们懂得应该获取什么信息、从何处去获取这些信息,同时知道怎样运用这些信息去帮助学生得到发展。尤其是在现代技术手段日新月异、各种信息蜂拥而来的情况下,教师是否具有选择的能力、学习的能力更是至关重要,它甚至是教师职业生涯持续下去的前提。要教育学生学会学习,教师自身就必须获得学会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当了解获取新知识技能、更新思想观念的途径,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识记策略,具备资料的收集归类、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研究能力就成为必需。教师必须重新认识和确立自己的角色,具备不断学习的意识,培养自身学习的能力,拓展科学人文的知识层面、加深学科专业功底、更新教育观念,全面提升专业发展[2]211-212。
三
教师的反思精神和能力是其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被广泛地看作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就提出过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他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也不可能有什么改进,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批判地思考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从而不断提高其教学效能的过程。教育是一个需要信念、理论和自觉追求、不断探究和创造的事业。正是在教育实践中对教育世界的不断追问,对所怀抱的理想、付诸的行动、伴随的焦虑的不断思考,对所从事的教育活动的意义的不断追寻,才有了教师的成长。传统教育理论将许多教育问题概念化,因而产生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隔离,教师专业发展就必须把这些教育问题的学术研究回置到鲜活的现实中,反思的实质就是这样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沟通,反思精神和反思能力也是教师的创造性在教育实践中的体现。
注重教师自身的反思性发展,一是通过强调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的考察,立足于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之依据的回顾、诊断、自我监控和自我调适达到对不良的行为、方法和策略的优化和改善,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并加深对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理解,从而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教育要求;二是赋予教师新的角色定位:教师成为研究者。通过教师成为研究者,使教师工作获得尊严和生命力,表现出与其他专业如律师、医师相当的学术地位,使教师群体从以往的无专业特征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定位提高到具有一定专业性质的学术层次上来,从而改善自己的社会形象和地位[7]。
四
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促进自己专业发展和完善自己的时候,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完善和发展。长期以来,谈到教师,我们关注的焦点一直是怎样“育人”;对“育人”质量乃至教师的生命质量具有决定意义的是教师的“育己”,这里所说的“育己”就是教师的“自我更新取向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靠社会的关注,靠政府的重视,靠学校的培养,但更重要的是靠教师自己,靠教师不断地坚持自我更新,促进自我专业发展。所谓“自我更新”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和动力,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激励自我更新,通过专业反思、自我专业结构剖析、自我专业发展设计与计划的拟定、自我专业发展计划的实施和自我专业发展方向调控等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和自我更新的目的[8]267。因此,自我更新意识强调了教师真正的成为自我专业发展的主人,随时保持自己对专业发展的关注,不断地利用专业生活中的有利因素,使自己的内在专业知识、专业结构随之更新和改进。只要教师努力实现自我更新,就能胜任当代教师的职责,并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活出特有的职业尊严和欢乐。
为了更好实施“自我更新”取向教师专业发展,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第一,保证自我反思经常化、系统化,比如自我反思安排在固定时间、列出教师专业结构发展的时间序列表、建立自我剖析档案等;第二,利用多种检测手段,了解自己所具备的专业发展程度和自我发展能力;第三,记录自己认为对自己专业发展影响较大的关键事件,为事后回顾、反思自己的专业发展历程提供基本的原始素材,经常与自我保持专业发展对话。通过这种方式,教师会更为清晰地看到自我成长的轨迹和内在专业结构的发展过程,进而为能够更好地实行专业发展的自控和调节奠定基础;最后,教师要尽可能充分挖掘、利用各种可利用的有助于自我专业发展的资源,打破相互隔离,在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路径之后,敢于承认自己在专业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积极主动地寻求与同事的合作与帮助[8]318-320。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陈时见.学校教育变革与教师适应性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梁萍云.论教师需要与教师专业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2008(7).
[4]李树峰.找寻教师的动力之源[J].四川教育,2007(1).
[5]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6]贺祖斌,等.教师教育:从自为走向自觉[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张立昌.试论教师的反思及其策略[J].教育研究,2001(12).
[8]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金颖男]
江全(1975-),男,四川三台人,四川民族学院教育系讲师,主要从事教育理论、教师教育研究。
G645
A
1006-2165(2010)01-0156-03
2009-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