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案例教学问题延伸的抉择

2010-04-05南京市雨花区梅山高级中学210041李旭东

地理教学 2010年13期
关键词:月全食球体教师

南京市雨花区梅山高级中学(210041) 李旭东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因某些问题的深入探究,改变自己原有的教学设计。其中,有些情形是以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是在预想范围内的,对此教师通常会做好多种预案或选择,较好把握和调控教学进程。而有些情形则会超过教师的课前准备,看似突发或偶然的事件,如果它的确是共性的或不可回避的问题,那么,是就此展开探究,还是忽略问题延续原有的教学设计;是坚持教师的讲授节拍,还是关注学生的课堂感受;是强调教学的计划性、规范性和任务性,还是着眼于教学的有效性,对它的态度和抉择深刻地反映了我们对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理解和把握。

对此,我曾有过一次难忘的经历,从中获得的感悟和认识对我今后的教学行为有着很大的影响。那是在07年秋季开学后的第一次地理课上,按教学设计首先是进行简单的高中地理学习介绍,然后进入“宇宙中的地球”章节的学习。由于前几天刚刚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了月全食奇观,所以,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为了顺势导入新课,话题就由此展开了。出乎意料的是,学生们对设问不仅兴趣浓厚、热情高涨,而且,暗中比拼的他们个个都不甘示弱,踊跃回答,我也在不经意间随着他们的争论将问题不断地延伸。猛然间我有了一种“失控”的感觉,还要持续下去吗?事实上,事态的进程已容不得我多想,或经验、或本能、或环境促使我顺应了局势。

【教学片断实录】

教师:大家知道前几天发生过什么天象奇观吗?

学生:月全食。不过,南京看不到。电视、报纸上都报道过。

学生:是地球挡住了太阳光。月亮一下不见了……

学生:不可能,月全食看不到,那时天还没黑呢。只能看到月亮的一部分“黑了”。

学生:是的,电视上放了,圆月变成弯月了。

教师:那是地球的阴影投射到明亮月面上的反映。(按原来设想,对月全食进行简单地介绍,之后顺势转入对各类天体的学习。即这仅是个由头。)

学生:老师,这个现象就能说明地球是圆的。以前我看过的书上说,古代希腊人就以此证明是圆的。

教师:很好!那位学者就是号称“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亚里斯多德。

学生:麦哲伦环游地球才证明地球是圆的呢!(争辩使话题延伸)

学生:不对,最早是站在海边的人,看着远航归来的船只,它的桅杆渐渐升起来,就知道地球是圆的了!

学生:是孙悟空最早知道的!学生们大笑……课堂气氛有些混乱。

教师:(表情严肃)这位同学你叫什么名字?

学生:老师,我说的是真的,孙悟空跳在天上一看不就知道了吗?漫画书有过这样的插图(边说边做动作)。

教师:(表情缓和,稍作思考)哎,有道理!一要“高”,有句成语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叫什么?……登高望远(学生答);二要“看”,即所谓的眼见为实吗!

教师:登的高就能望的远吗?(此时,学生们已表达了他们的看法,对这一话题关注热情开始减退。但是,作为教师的我却欲罢不能,因为这些现象中有许多值得我们理性思考的地方,探究理应继续。况且,它也在学生们的认知范围内。)

学生:不一定吧!我觉得人的视力水平是一定的,看不了多远。

学生:登高主要是为了摆脱建筑物的影响。

教师:如果不受人的视力水平影响,想看多远就看多远,另外,假定地表也没有房屋建筑。那么,登高望远能说明什么呢?

学生:地表是弯曲的。

教师:很好!看来我们的祖先真聪明,早就知道这一点了。

教师:哎,大家对“眼见为实”有什么看法呢?

学生:要靠自己,不能听别人的传说。要多实践。

教师:很好!是不是眼见就一定为实呢?比如,我们看到每天太阳东升西落,这是事实,但是,它却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教师:大家设想一下,杨利伟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它圆不圆呢?

学生:相当的圆。不圆也看不出来呀!

教师:是的。眼见未必为实。初中地理中曾讲到过地球是个三轴椭球体。这就是说,我们既要强调自己的实践,也不能完全相信自我的感觉。

学生:嗯。(此时,学生们目不转睛,注意力高度集中,似乎犹意未尽。本想就此结束话题的我看到此情景,有点再说点什么的冲动。猛然间,又想到前面学生们的回答还没有点评和总结。)

教师:大家好像对这样的探讨很感兴趣。好!下面我们就用刚才这样的思辨性认识去分析一下前面几位同学的论述。

教师:刚才这位同学说明圆月变成弯月了,那个圆弧状的阴影说明地球是圆的。大家想想,是圆的、还是球体,哪个概念更合适?

学生:噢,是立体的概念,应是球体。

教师:它一定能说明遮挡物是圆的球体吗?

学生:那不一定,可能是扁长形的,或者就是一个平面。

教师:对的,这些可能都有。但会不会是具有几何意义的正圆球体呢?

学生:确定不会!地表有高山,有起伏。这又不是人画出来的。

教师:是的。在学习和科研中,对问题常常要提前做出推断或预测。事实上,我们曾接触过很多绝对化的概念,如真空状态在自然界是找不到的;金无足赤的认识也以让我们感到纯金一词的可笑,不含矿物质的纯净水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教师:人类环游了地球就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吗?

学生:当然了,百分之百的。能绕一周肯定是圆的了。

学生:也可能不太圆。

教师:那你能举个例子说明一下吗?大胆地设想一下!

学生;像土豆或苹果(同学们说:“不大胆”)。

学生:也可能像飞碟;像砖头;像……

教师:没错。环游地球只能说明它走出的是一个封闭曲线。

教师:再看桅杆渐渐出露这一事例。它一定说明地球是球形的吗?

学生: 和刚才问题一样,其它形状也会是这样。

学生:半个球也行呀!

学生:说明海面是弯曲的。

教师:是的。它只能证明当地海面是弧形的,并不能说明陆地是拱形的,更不能证明地球是球形的。同样的道理,登高望远也只能说明大地是拱形的。

教师:事实上,能够证明球形地形的事例还有许多。现在,我们不妨调整一下思路,假定地球是球形的,它应该还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学生:半径都一样(同学们笑了,你看不到呀!)。

教师:大家顺着他的说法再想一下,假如地球表面各地到地心的距离一样的话,那么,什么就会一样呢?(画了一个圆,并标出地心引力的方向)

学生:噢,初中物理讲过,重力加速度各地都一样,就是因为地球是圆的。

教师:对了。

教师:很好。综上所述,假如地球是球体,大家提及的那些现象都会出现。但是,反过来,仅凭某一现象是很难证实地球的形状的。

教师:通过对大家某些表述的质疑,看起来似乎有点吹毛求疵、鸡蛋里找骨头的味道。但是,学习与科研一样,要有严谨的精神、质疑的态度。特别是高中阶段的学习,理性的思维更为重要。

备课既要备教材、备教法,也要备学生,其目的是为了教学更有针对性、目的性和计划性。不过,我们也应看到,课堂教学是一个多变的动态过程。它有规律可循,也可为我们把握,认真备课就是基于这一点。由于师生交流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它也可能出现意外情形。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虽然原定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但是,面对教学中出现新情况,教师能够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进程,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具体表现在,一是培养了学生们科学严谨地表述、判断事物和现象的能力。例如,对“圆形”和“球体”概念差异的辨识;“在海边的人看到船只的桅杆不断升起”,只能说明海面是弧形的等等。二是培养了学生们的思辨能力。例如,对“眼见为实”、“环游地球是否就一定说明地球是球形的”、“地球形状是否可能是标准的正球体”等理性的分析和判读。三是培养了学生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聚合思维能力。例如,从多角度、多方位鼓励学生们去寻求球形地球的证据,并通过多种现象来归纳导出球形地球的结论,以及假定地球是球形的它还会有什么样表现等等。四是培养了学生们勇于质疑、善于质疑的思维品质。例如,许多人都认为,环游地球就能证实地球的形状。通过师生分析看出这样普遍性的认识并不科学。五是从学习方法讲,高中地理教学有别于初中地理,它更多需要的是理性思维。开学初始能在偶然间将教学引领到这样一个以能力形成为主的领域,对学生今后学习和发展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六是学生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大大提升,有利于今后的教学实施。

猜你喜欢

月全食球体教师
最美教师
“月全食”+“超级月亮”
计算机生成均值随机点推理三、四维球体公式和表面积公式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月全食
孩子与月全食
广告创意新方法——球体思维两极法
Optimization of rice wine fermentation process based on the simultaneous saccharification and fermentation kinetic model☆
2015月全食:全球多地出现红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