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地理有效备课的误区与处方

2010-04-05江苏省丹阳市第五中学212300侯建成

地理教学 2010年13期
关键词:教案学案课程标准

江苏省丹阳市第五中学(212300) 侯建成

误区一:备课就是写教案

说起地理备课,很多人都会自然地联想到地理教案,认为地理备课就是写教案。学校的教学检查主要就是查验教案,教案越详细往往成为备课越认真的标志。教案写得好,课才能上得好,教案写得越详细,项目填写得越认真齐全,备课就越充分全面。部分教师为应付检查,抄袭网上教案,而真正花在备课上的时间并不多,思考个性化的教学就更无从谈起,使备课走入误区。

处方:地理备课包括写教案,写教案不是备课的全部。地理教师上课前的教学设计是备课,准备教具是备课,查找资料是备课,与别人研究教材、探讨教法、更新观念也是备课。可以说,地理教师的业务进修、会议研讨、论文随笔、参加社会实践、访名人、游山川等等也是备课。备课是课堂教学前必要的准备工作,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劳动过程,它凝结着教者的学识、修养和经验,是一个教与学准备、规划、研究、前期实践的过程。同样,备理论、备生活也是不可缺少的备课,这是对地理教师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地理教师备课的外延与生活阅历的外延相当,这是地理教师应对教学的需要,也是教师终身学习的需要。地理教师要在地理备课及教学自主发展中形成个性化风格,走向成熟,走向精彩,使师生共同在品悟浑然中进入悦志悦神的教育智慧境界。

地理教案包括写在备课本上的有形教案和融入教师心田的无形教案。书面教案是备课过程中的物化产物,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教师备课的质量。教案是为上课服务的。课型不同,对教案的内容、形式、详略要求也应该有所不同。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教案该详则详,当略则略。

书面教案这种形式,不能简单地作为教师备课质量高低的判断标准和依据。因为备课过程中的许多东西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全部搬到教案上。衡量教师备课质量的标准是教师对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教材、学生、教法研究的程度,即对课程标准的深浅把握,教材内容的领悟、消化、处理技巧,对学生学情认知现状的处理程度,以及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的可行性,同时,备课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教师心中的智慧型隐形教案,因此必须在课堂上检验是否适用和有效。把备课等同于书写教案,忽视了教学过程中的许多环节,最终形成的教案只不过是一种“文字标本”,毫无价值可言。有效备课强调,备课教师的头脑中要有“与地理课标对话”“与地理教材对话”“与学生对话”“与同行对话”“与社会对话”的现代新教育理念和意识,始终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始终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需要。

误区二:备课就是备教材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有许多地理教师“以书为本”,把备课仅仅理解为备教材,熟读教材,认为备课就是教材内容的浓缩,“唯教材是举”,教案几乎是教材的翻版,甚至对教材的每个字都不放过,年复一年、单调乏味地死抠教科书,并对教材无限制、无厘头的拓宽拓深,有些教师甚至把大学教材中的东西都搬到了中学地理的课堂上来,表面上看是做到了“深挖洞”“广积粮”,实质上教学效果却是事与愿违。

处方:地理有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主要地是要备课程标准、备教学要求、备教学方法、备学生、备学法、备作业、备教具、备课后反思、课后复备等,尤其是要按照新课程理念备教师和学生的生活实践,备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地理生活”体验,不能把备课简单地理解为仅仅就是备教材。新课程要求教师变“教学者”为“新课程的实施者”,在目前地理教材“春秋战国”一纲多本的情况下,教材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文字、图片视觉智力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在备教材的过程中不能死抱教材,教师要立足于教材,而不是局限或拘泥于教材,更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用备课的新理念引导教学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教师在备课中应当坚持服务于教学目标和学生发展需要的原则,对教材进行适度的增补、删减、改编、重组、开发,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

误区三:备课就是“备学案”

现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流行“学案”。地理学案既实用又目标性强,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许多教师认为备课就是备学案,而且学案越简单越好。有些学案甚至就是课堂练习的“代名词”。在例行教学检查中常常发现有部分教师的教案只有空格填满的学案,美其名曰是“两案合一”。更有甚者,部分教师以“用学案完全代替教案”,导致上课就是只讲学案,就是带领学生做学案。

处方:目前推行的“双案”(教案、学案)教学,将教学案有机地统一起来,适应教学由教师、教材、课堂及讲课中心向以生为本的观念转变,这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但是,教师备课中不能将备学案等同于备教案,更不能认为学案就可以完全替代教案。学案与教案,各有特定的思路和内容,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却不能互相替代。学案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指导学生如何学的具体方案,突出的是学什么、怎么学,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目标。教师在设计学案时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让学生根据教师所提供的方法,一步一步地走进课标,亲近教材,融入生活地理知识,学会提出、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它可以引导预习,也可用于课堂教学,当然也可以用于消化教材的练习,系统的学案是一份很好的学习资料。教案是教师如何进行有效“教”的方案设计,突出的是教什么、怎么教,达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教案的内容远大于学案,教案的形式也多于学案,教案的创新也高于学案。因此应在教案的基础上形成学案,不能将备学案等同于备教案。

误区四:备课仅是课前备课

大多数教师的备课都是课前备课。课前备课时,一般都是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说明,自觉地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真分析教材,精心编制教案,反复熟悉学案,高质量地制作多媒体课件。一句话,在教学实践中非常重视课前备课。但是只要这节课上完,就万事大吉了,教案从此就丢到一边去,很少再对这节课进行“复课”,更不要说进行必要的再推敲、再思量、再反思。

处方:毛泽东指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事先的计划和准备,就不能获得战争的胜利。”波斯纳说:“教师成长等于经验加反思。”这说明备课质量的好坏,是教学成败的关键。而课后备课是教师备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教师自身素养、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上完课是课堂教学的结束,但对备课来说,远远没有结束。课堂教学始终是遗憾的艺术,这遗憾应是自我感到的遗憾。最好的一堂课不在过去,总是在以后(下一节课)。名教师上的每一节课都可以说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准备的。备课——上课——反思——再上课,通过课后的不断反思,深入实践,逐步实现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专业发展的螺旋式上升。整个备课过程中教师应当把教案看作教学的“档案”,教案一定要留有空白页,可随时补充收集到的有价值的教学信息,并记录自己的教学反思。

以“北京时间的运算” 巩固练习为例,教师的课前教学预设分三个层次:第一层,简单应用,巩固认识;第二层,灵活运用,形成策略;第三层,综合运用,获取技巧。显然,这样的预设只考虑了学生课前的知识储备,忽略了学生课中“做地理”的经验积累——区时计算“东加西减”的事实经验,这为学生灵活应用规律进行判断做好了策略上的准备。实际教学中,学生有可能主动跳出课前第一预设(巩固认识)和第二预设(形成策略)而直接进人第三预设 (获取技巧),如果教师还机械地将学生纳入自己预设的轨道,那么学生的学习热情将会受到影响。这时教师可以机智地将三个层次的学习活动进行整合,主动让学生到台前唱“主角”,通过质疑和交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补充,获得不同的发展,使原本机械的教学预设在师生的共同创造中变得充满灵性、充满智慧、充满活力。

误区五:注重课程标准的要求,忽视学生的学习需要

翻开某些地理教师的教案,三维目标不仅都有明确表述,而且措施与方法写得比较具体,但是我们不难产生这样的疑惑:教案中的这些目标,究竟是出于教师“教”的需要,还是学生“学”的需求?是教师想象出来的还是学生学情的真实体现?其实,这是教师出于教务检查的“标签”需要,根本不是学情的内因外显。

处方:新课程要求我们的教学按照课程标准来进行,对地理教师来说,《地理课程标准》就是地理教学的“宪法”,在地理备课中就必须认认真真研读,老老实实执行,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而课堂教学倡导和坚持的“以人为本”,是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为第一前提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真正主动地学习,就要懂得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知识的内在需要、动力和源泉何在,否则就不可能达到新课程标准要求达到的地理教学中学生由“学会”“会学”最终到“乐学”“好学”的这一目标,因为这个目标的实现与学生内在地理学习动机的唤醒息息相关。

在地理备课时,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将“可用于课堂教学的师生自身的经历和体验”用于自己的备课和教学实践,而应用“可用于课堂教学的师生自身的经历和体验”是地理备课,乃至于地理课堂教学素材的丰富的直接来源和取之不尽的课程财富。教师要利用师生的经验、感受、创意、困惑、问题、见解等重要的素材性教学资源,在教学时随时地捕捉、归纳和总结“师生的经验、感受、创意、困惑、问题、见解”,这既是地理有效备课的出发点和精髓,也是地理备课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

误区六:地理课件制作精彩就是有效

在日常的地理课,包括地理公开课、示范课或探究课之前,地理教师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制作了非常精致的十分美观的课件,这些课件包含了大量的图片和动画,一张接一张的幻灯片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这些地理参赛者大多数情况下也因此课件而获得各种奖项。

处方: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发展为地理教学手段的改进与提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的图、文、声、像、美等功能,可以增强教学信息的强大表现功用,更高效地传递教学内容,更明白地解剖教学难点,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但是,课件的制作乃至使用应根据教学内容而定,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花哨越高级,也不一定每节课都要制作课件才能教学。我们认为,课件制作应力求简单,重点突出,只要能解决问题就行,不必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比如我在讲授鲁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二节中的“常见的天气系统”时,就只准备了一张幻灯片,其中的大多数教学内容通过老师与学生间的互动对话、平等交流、画图板书、师生一起“爬”黑板,教学效果却是非常好。

误区七:优秀的就是适用的

优秀地理教师或名教师的教案、学案、课件、讲义等都是对中学地理教育教学的重要奉献和无限潜质作用。但是,如果在引用时不加区别或区分的“拿来”就用,或许就是对地理教学的一种不负责任。同时,也是对使用教师的一种智力智慧的亵渎或教学个性张扬的限制和约束。

处方:任何一位地理教师都应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备课特色。教学风格的本质特点在于它的独特性,如独特的教学语言、教学方法、教学风度和教学机智等;备课特色就在于它不仅有显性备课即书写的教学案,而且还有富有个性的隐形备课即心中教学案。优秀的教学案不一定适合每个教师,不一定适合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教师个人独特的艺术体验,没有认真研究自己的学生,没有经过自己的精神设计的教学案,必然导致教学过程不流畅、教学情感不饱满、教学效果不理想。同时,“拿来主义”必然养成教师教学研究上的惰性,造成教师对网络资源或他人资源的心理依赖。地理备课应当是百花齐放、充满创造性的。

其实,这里有一个“基于有效问题”的教学备课问题。当教师将“自己的知识经验”与“他人的经验体会”相互交融时,自己“想方设法”的备课就有了着落,有了灵感。例如,在讲授“城市交通网”内容时,由于其教学内容相对枯躁、抽象而被认为是该部分教学内容的难点之一。所以“形象化、具体化”成为这节课的备课突破口,要实现教学内容的形象化、具体化就需要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来说明那些枯燥、抽象的“道理”,并能够通过与学生对案例的共同分析找到解决相似问题的方法,因此,我在备课时,根据大部分学生来自于市区的切身体验,以江苏丹阳市的交通建设为素材设计了如下问题,并将这些问题贯穿于教学中:

城市交通包括哪些交通工具和基础设施?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城市交通有什么特点?

您认为丹阳市城市交通存在着哪些主要问题?如何解决(这是本节课探讨的重点)?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有什么积极意义?

为什么大型车辆不能进入市区?市区的车辆类型主要是什么类型?丹阳市城市交通道路系统中的道路需要进行分类吗?

由于自己“贴近学生实际”的备课和教学设计,使得这节课后,学生对城市交通问题的积极认识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并且有不少学生以此为话题,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地理研究性学习,撰写的地理小论文发表在权威地理教学刊物上。

误区八:地理备课重视显性目标达成,忽视隐性目标的实现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设计地理教学目标时,往往十分重视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努力争取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而忽视地理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认为这些是不可测量的,也是统考、高考考不到的。如“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一课的教学目标是: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这样的目标只是明确学生须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而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缺乏考虑,视为可有可无。

处方:教学目标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目标是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有关知识与能力方面的教学要求,是具体的、易测量的目标。隐性目标是指智能发展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与培养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教育目标。例如,在制定“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教学目标过程中,如何将隐性教学目标形成“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一目标落到实处,不妨把这一目标列为“举例说明当地工业发展过程中对地理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假如您是市长,您会怎样在促进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又十分注重当地的生态环境优化?”等,这样就相对容易测量,并且使教学目标行为化、可操作化。

猜你喜欢

教案学案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立定跳远》教案
乡愁导学案
Does a kangaroo have a mother, too教案
5.4.1认识分式方程 教案
“比例尺(一)”导学案
《半张纸》教案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