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视野下的地理教育思考
2010-04-05上海市朱家角中学201713
上海市朱家角中学(201713) 孙 勤
一、树立全球意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1. 环境危机呼唤全球意识
春天,繁花像白色的云朵点缀在绿色的原野上:秋天,透过松林的屏风,橡树、枫树和白桦树闪射出火焰般的彩色光辉;狐狸在小山上叫着,小鹿静悄悄地穿过了笼罩着秋天晨雾的原野。沿着小路生长的月桂树、荚蒾和赤杨树,以及巨大的羊齿植物和野花在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都使旅行者感到目悦神怡……
野外一直是这个样子,直到许多年前的一天,第一批居民来到这儿修建房舍、挖井筑仓,情况才发生了变化。
一种奇怪的寂静笼罩了这个地方。比如说,鸟儿都到哪儿去了呢?许多人谈论着它们,感到迷惑和不安。园后鸟儿寻食的地方冷落了。在一些地方仅能见到的几只鸟儿也气息奄奄,它们战栗得很厉害,飞不起来。这是一个没有声息的春天……只有一片寂静覆盖着田野、树林和沼泽。——摘自《寂静的春天》
上世纪中叶,美国女生态学家蕾切尔·卡森将自己对于环境污染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写成《寂静的春天》一书。此书在全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很多人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话题——环境污染,并由此逐渐关注整个地球的环境问题。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人类生活在唯一可以居住的星球-----地球上,在人类创造出无数新技术、新发展的同时,也极大地消耗了地球的自然资源,并且产生了大量生产和生活废弃物,严重影响到地球大气、陆地和海洋环境。以美国和欧洲国家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近代和现代工业话进程中虽然起了重要的作用,但这种推进作用是以消耗全世界3/4以上的能源和资源为代价取得的。如果全世界都照这样的模式发展,那么按照人口平均消耗来计算,我们将需要10个甚至20个地球;如果全世界都按目前发达国家的标准来排放温室气体,今天的大气早已变得更暖,冰川早已消失,海平面早已升高数米,许多岛屿和沿海城市早已被湮没……
可喜的是,面对全球环境危机这样的巨大困境,从国际社会、各国政府、集团机构乃至每个人,都在为全球环境的改变努力着。例如早在1990年,联合国就召开环发大会进行讨论,建立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并在各国间签订国际气候公约,直至2009年底召开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讨论新的国际减排合作框架。这些举措都旨在通过国家间的合作来减排二氧化碳;2009年3月28日,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起的“地球一小时”活动在全球启动。此次活动得到全球逾3000个城市的响应,中国也有多个城市参与其中。
2. 经济一体化需要全球意识
众所周知,当前世界经济面临两股寒流,除了气候变化带来环境危机,还有就是经济体自身出现发展危机。一直以来,发展经济是当前世界的主旋律。在此过程中,随着生产专业化程度空前提高和国际化分工空前发展,导致生产全球化,贸易国际化;随着国际直接投资不断增长,出现了众多的跨国公司;随着国家之间在经贸领域合作的加强,产生了许多集团化或区域化的经济团体,如 “欧盟”“东盟”“欧佩克”“世界贸易组织” “金砖四国”等等。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加深各国经济的发展。由于自然条件与社会生产力的客观差异,任何国家或地区都存在着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各国、各民族、各经济集团只有从全球意识出发,本着彼此尊重、求同存异、共同发展、互通有无、互惠互利的原则,用辨证思维方法处理国际事物,才能使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和加强。
3. 世界文化的交融需要全球意识
目前,全球化已成为人类现代化运动的必然趋势。一方面,全球化带来了全球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生活方式的一体化,另一方面,全球化促成了世界文化的开放、交流、融合、再生,出现了文化多元化的格局。
随着现代科技水平和通讯设备的发展,地球上的人类不再是老死不相往来。相反,我们可以足不出户,却可以了解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和异域的文化。这里所指的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与环境相融合打上了地域的烙印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我们称其为地域文化。它是经过人们长期的交流和选择而传承下来的。世界文化是多姿多彩的,是各民族各地方优秀文化的集成,所以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人类文化的发展是各民族文化、地方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正因为全球化,促成世界文化的开放、交流、融合、再生,"全球化"意味着将不同文化共同体激活、使之共同参入人类文明建设的过程。
实际上,环境、经济和文化领域并不是三条互不干扰的平行线,而是在某种程度上相互交叉,互相影响,相辅相成。 以高三地理教材中“专题14 旅游资源开发”为例,文中介绍了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意义,旅游可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地区之间文化交流和信息的交流,但与此同时,旅游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由此可见,经济、文化与环境之间是联系的,在某些方面它们是水乳交融的,如何做到发展旅游资源地区的经济同时,又与该地区的环境、文化相协调,教材中也阐述了旅游资源开发的四个原则,即: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与环境、文化相协调的原则,空间结构合理的原则,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则。
二、渗透全球视野教育的方法
1. 挖掘教材内容,适时渗透
以全球环境危机为例,在现行的高三新教材的知识系统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从人地关系着眼,侧重于对环境问题的原因进行探究以及提出可行性治理的措施,这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不仅要了解一些环境问题的表面现象,更应该培养他们如何合理利用环境、改造环境和保护环境,趋利避害,使地理环境向着更有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向发展。
例如,在“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专题中,就提出人类必须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出发,慎重对待环境,综合地利用和建设环境。教材中举例说明了生活中人类为了一时的利益而破坏了自然环境,从而遭受了大自然一系列的报复,使人类的生态环境恶化。同时,教材中也提供了许多重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经验。
另外,区域和全球是相互衔接的,区域发展影响到全球发展,反过来,全球发展又促进了区域的发展。例如,在专题11“自然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中,阐述了自然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各种影响,同时在“阅读”部分引入“林纸业发达的北欧三国”和“石油——和产业结构的影响;另外,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粮食短缺,人均资源减少,于是不少国家违背自然规律,进行破坏性的资源开发,导致生态破坏,资源枯竭,使人类生存条件恶化。人类已走过了不少错路、弯路。如何以最低的环境成本确保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教材中提到“自然资源的管理”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向我们介绍了各个国家为了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逐步建立和完善自然资源法律体系并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条文,除此以外,各国通过建立协调机构来统筹政府各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产业部门与政府部门之间、区域之间的自然资源利用关系。
2. 联系当前时事,及时渗透
时事风云,变幻莫测。其中不乏生动的实例却是进行全球意识的好教材。
自2008年至今,以美国为首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各个国家之间经济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与美国联系最紧密的欧洲银行购买了大量的美国次级债,欧洲的银行和实业工厂就被拖下了水,欧洲银行和工厂也紧随美国纷纷破产倒闭。次贷危机发生已经有一年多,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已经引起美国经济金融动荡,甚至放缓了世界经济增长的步伐。由于美国对中国的贸易总量高达中国出口贸易总量近百分之五十,是中国在全球最大的贸易伙伴。金融危机发生后导致美国对中国商品需求的增速也将下降,这对中国的出口贸易增长造成抑制作用,从而影响国内经济的发展。所以在目前局面下,各工厂企业要积极拓展美国以外的其他市场,包括非洲市场、欧洲市场,以及亚洲市场,通过危机的锻炼,来提高与国际企业的竞争能力,及国际市场的开拓能力等,不断提升自我实力,同时借此机会进行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所以在这个事例中,我们深刻感受到全球经济彼此紧密相连,各个经济体之间通过贸易、投资等活动,彼此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特别是,一个经济体的经济困境甚至会造成全球性的贸易和投资活动调整。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不存在完全不受外部影响的“孤岛”。
诸如这样的国际和国内时事,可以植入地理课堂教学。渗透全球意识的还很多。例如,我国南极洲建立第三个科考基地----昆仑站,揭示南极洲的地理环境以及科考价值等;世界油价的涨浮说明了各国对石油资源的极度依赖以致产生的能源危机等等。
3. 亲身经历事实,巧妙渗透
到生活中体会地理,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就在身边。在缤纷的世界里应用地理,检验地理知识的真实性,让学生真正学会地理,培养地理学习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各国交流的日益频繁,我们可以有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去接触社会,通过亲身的经历来感受一些地理自然现象和社会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和全球意识。
例如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开幕,这是一次探讨新世纪人类城市生活的伟大盛会。21世纪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估计到2010年,全球总人口将有55%居住于城市。因此,对未来城市生活的憧憬与展望是一项全球性的课题,它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和人民都休戚相关。作为首届以“城市”为主题的世界博览会,在上海世博会184天的展期里,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将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充分展示城市文明成果、交流城市发展经验、传播先进城市理念,从而为新世纪人类的居住、生活和工作探索崭新的模式,为生态和谐社会的缔造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生动的例证。届时,我们可以通过参观、通过宣传、通过参与使自己对世界各国对于“城市”的诠释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透过各展馆风格迥异的建筑,来领略不同城市的人文精神和科技的精髓。
如果说世博会的召开是上海的骄傲,那么,2009年7月22日发生的日全食为全球所瞩目。该日全食堪称数百年内最为壮观的日全食天象,同时也是世界历史上覆盖人口最多的一次日全食,全食带覆盖了印度中部、缅甸以及我国长江流域等广大地区、偏食覆盖我国全境。
此次天文观测过程中,因为有了亲身的感受,学生们对以往出现在课堂中的理论知识有了一个感性的、深刻的理解,比如为什么会发生日全食?日全食的过程是什么样的?什么是贝利珠、日冕、日珥?我国哪些城市可以先后观赏到日全食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为纪念400年前伽利略首次用望远镜观测星空这一壮举,在2007年12月20日的第62届联合国会员大会上,联合国宣布2009年为国际天文年。巧合的是,2009年天宇中的天象奇观也特别多,这有助于中国乃至全球掀起天文热。我们已经在媒体中获悉,有无数国外天文爱好者早在半年以前就预定了飞往中国观赏日食的航班和酒店,从而也推动了长江流域的经济,促成了蔚为壮观的日全食文化。可见,此次日全食是全球天文爱好者的一次盛会、是现代版“夸父追日”的演绎、是恍如隔世与“诗仙”举杯邀月对饮的遐想……
孔子曰:“君子不器”。即指君子在个人品性修养时,而必须广泛地涉猎各种知识,培养各种才能;在个人之气度与态度方面,须要以宽广的胸襟来看待万事万物;在待人处事的原则方面,须因时因地制宜,采取最合宜的行为举止以收取最大最好之成效。古人都有这样的高瞻,更何况我们将来的栋梁!
人类社会经过漫长的变迁和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灿烂文明,与此同时,全世界面临环境、资源、经济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和严峻的挑战,每个公民必须具备有一定的地理素养,培养、提高自己的全球意识,能够真正认识人地关系,建立对整个社会乃至对子孙后代的责任感,采取合理的对策,促进区域的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