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改花缤纷 璀璨还待时——2009全国地理教学研究会优质课观摩有感

2010-04-05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100875黄京鸿

地理教学 2010年4期
关键词:观摩课水循环新课程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100875) 黄京鸿

2009年11月21—23日,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2009学术年会在云南玉溪隆重举行。这是一次检阅课改成果的大会,更是一次迈向课改新征程的动员大会,是一次激励人心的大会。笔者有幸参加大会并亲临玉溪一中优质课现场观摩,感受颇多,尤其后者。以此为题,表达对课改成果的兴奋鼓舞及深化课改的思考与期盼。

在玉溪一中,笔者观摩学习了《自然界的水循环》、《全球日期更替》、《流域的综合开发》及《探究人口问题》4节高中地理课,分别由北京171中学张述林老师、云南玉溪一中杨从康老师、安徽师大附中李红梅老师、上海格致中学吴照老师执教。

显而易见,高中地理新课程的课堂,已不同寻常。课程改革先进理念指导的生动教学实践,正有力荡涤旧习,充满生机。概言之,四节地理优质课“优”在:

1.激情启智强能,关注学生地理综合素质发展。科学的水资源观、人地观、人口观及辩证唯物观等伴随湖水样本、美丽景观、经典故事、地理漫画等多种有意味的情境、多种探究性的学习与练习活动有机渗透,地理三维素质教育目标有机融合。

2.教学内容逻辑清晰,重视揭示地理规律、构建知识联系。以《水循环》一课为例,循“水体类型——水体联系——水体运动规律”逻辑链条归纳出“水循环”的过程模式,进而再深入探讨“水循环条件”,结合生动实例认识“水循环意义”,步步深入,有序推进,学生在认识总结地理规律、构建知识体系及拓展应用中有效锻炼了逻辑与空间思维,强化了科学观念。

3.创设丰富多样问题及活动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四节观摩课以多种形式生动体现了新课程要求的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例如《水循环》以自学结合师生问题互动及自主读图、绘图分析、比较、归纳等启发学生步步深入。《全球日期更替》在小组竞赛氛围中,循序置疑、顺向逆向反诘,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示、观察、思考、应用,在一系列有兴味的探究、交流活动中增长了智慧。《流域的综合开发》从乡土内容入手,再由近及远,以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自主总结等形式探讨了有关珠江流域、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一系列问题。《探究人口问题》从解读地理漫画导入,然后引导学生以人口专家身份,启发探究人口问题的视角,随之运用曲线图、金字塔图等多种地理图像引导分析世界人口增长特点,比较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口问题异同,运用典型材料、课堂调查及小品欣赏等引发学生对中国人口问题历史、现实、未来的深入思考。总之,该“四课”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理念先进,特征鲜明。

4.创造性使用教材,为学生拓展学习与发展空间。以上四课,基于教材而不限于教材。大量生动素材、图例、案例的引入,例如“黄土高原形成”、“台风天气过程”、“黄河之水天上来”、“客轮跨越180°经线”、“珠江流域开发”以及引入的漫画、小品,尤其是来自乡土的物品、案例、自制的简明教具等,有效丰富、活化、强化了学习活动。触摸高考的思维训练题及迁移性的课外活动练习题,也较好体现了课程资源的延伸。

5.精心融合多种技术,为学生创设愉悦而特色鲜明的学习情境。观摩四课,借助多媒体,通常都有生动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发求知欲望,有丰富文图信息材料及直观教具等供学生分析思考探究,有清晰的程序及方法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有效促进了课堂教学。其中,《水循环》一课引导性的知识结构框图板书,《探究人口问题》一课的多种用图及现场调查结果的快速信息处理,尤使我们看到了常规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各自优势及协调配合的相得益彰。

6.巧用激励性评价,为学生积极的学习行为及成功喝彩。综观四课,教师们都很好运用了新课程倡导的“发现闪光点”的激励性评价。关切、鼓励、期待性的“回答很好”、“这个结构图画得较全面”、“华山队暂时领先,泰山队加油!”、“还有更多的想法吗?”等等,很好调动了学生,活跃了课堂。

7.教师素质较全面,展示多彩个性。四位地理教师,无论教学表达或教学组织,都显示了令人钦佩的能力及综合素质。张述林老师的严谨、杨从康老师的活跃、李红梅老师的亲切、吴照老师的幽默,风格又各有不同,过硬综合素质基础上的“和而不同”,值得每个地理教师学习借鉴并发扬光大。

为全面落实新课程理念、深入促进地理课程教学,由观摩课联想到如下问题,似有待进一步探讨:

1.地理新课程教学着眼于地理课标,还是着眼于地理生活?

观摩课上,有教师从引导学生学习领会课标引入。从目标教学的视角,似无可厚非。但笔者认为,地理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公民地理素质以“终生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对国际教育及环境和发展教育作出重大贡献。”因此地理教学很重要的应指向“生活”而不是指向“本本”。从领会“课标”入手,容易使人联想到曾经的从领会“考纲”入手。这样似乎容易导致“应试教育”的错觉而不利于突出“生活地理”要义与素质教育主题。

2.启发学习内容,是否需要与启发学习方法同步?

观摩课上,有教师很重视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例如:“如果你是人口专家,将从哪些方面研究人口?”问题一出,学生非常活跃,七嘴八舌说出了研究人口问题的多个视角,由此在教师引导下逐次展开研究。

听到这里,笔者突然心生感叹,思路可以启发,为何方法不同步启发?尤其对于高中学生。倘若该课启发了学生的方法思考,学生随后的学习还要积极主动得多,更重要的是为以后的地理学习打下了良好的能力基础,这也是“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所要求。

3.探究学习,如何进一步加强“探究”力度?

观摩课上,普遍采用了探究学习的方法。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引导下“一图一探”、小步渐进的活动情境甚多。由于这样的探究空间较为局限,学生很难放开手脚、驰骋思路,被动性仍较强。若较多采用组合用图或创设较综合信息背景的方法引导探究,探究力度加大,学生锻炼与收获或可更多。

4.联系高考与强调生活生产所用,如何统筹?

观摩课尾声,通常会有联系高考试题的“触摸”或“应用”,这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以致用能力的提升,联系到相当部分高中生将面临的重要选择,无可非议。但笔者认为,或许该部分地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还需充实并多加强调,不只为避免单纯“应试”之误,也为了其他学生尤其是众多农村学生的将来之用,以及所有学生的终生之用。

5.科学与审美,如何有机结合?

观摩课的课堂,我们已明显感受到学生在课改新理念引导下学习积极主动性的跃动和释放,但群情陶醉或振奋或震撼的场景却很少看到。我想,或许是我们对地理世界的美还未充分展示和领会吧。天地有大美、人地和谐有大美。例如水循环,云蒸霞蔚、苍茫林海、浩荡江河、高空急流、万顷海波……无不辉映着其景观美;天地一体,陆上小循环,海陆大循环,无不反映着其规律美;驱云减灾、造雨解旱、北京奥运会、国庆大阅兵理想天气环境的营造等,又无不表现出利用地理规律造福人类之美。如果我们的地理课堂能将科学与审美有机结合,能让学生更多欣赏、体会到撼人心魄的地理科学之美与人地和谐之美,学生将会迸发更多更炽热的激情、向往与创造。

6.教学语言,如何更贴切生动为教学服务?

地理教学语言是地理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能、德、美等方面教育,实现地理教学目标的最重要工具。综观四节观摩课,四位教师的教学语言功底都可点可评。但同时也不难看到,尽管有时教师满含亲切,学生却少有应答。或轻松愉悦的语境与探究问题的严峻,不相协调。除了启发、探究的方式方法或有欠缺,教学语言表达或应更加贴近教学内容而丰富多样。例如,欣赏性的语言轻松愉悦,警示性的语言语重心长;揭示问题、危机语态凝重,激励责任、信心语气昂扬……教师教学语言要随不同教学情境而变化,真正成为“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苏霍姆林斯基),才能更好的感染、感动学生。

以上一家之言,疏误难免。尽管观摩课或有遗憾,但瑕不掩瑜,“优”势凸显。高中地理新课程实验五年,我们已取得令人欣喜而振奋的成果。完全有理由相信,积极深入推进新课改,我们一定会迎来繁花似锦的辉煌未来!

猜你喜欢

观摩课水循环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硫酸法钛白粉水洗及水循环膜处理工艺
翠鸟博士的科学指南:水循环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学科价值:数学教材解读的重要视野——由两节同题观摩课引发的思考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水循环高效矿井乏风热泵系统分析与应用
摇曳生姿 诵读见长——以“第五届‘圣陶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课”为例
关于“水循环”一节的课标解读和问题探讨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观摩课